翼平郡連帥(以伯爵擔任郡太守的稱“連帥”)田況為了保境安民,阻止流民作亂,禍害地方,動員自己轄區的民眾四萬多人,發給他們武器,用軍法來約束他們。在強大的武裝威懾下,流竄的赤眉軍竟然不敢進入翼平郡境內劫掠。
擅自發放武器、組織武裝的罪名是很大的,有叛亂的嫌疑。所以,田況明智地主動向朝廷上書彈劾自己。王莽沒有追究他的責任,而是讓田況戴罪立功,剿滅盜賊。田況果然不負所望,在剿匪鬥爭中連戰連勝,戰果累累。王莽大喜過望、如獲至寶,正所謂“亂世出英雄”,他任命田況為代理青、徐兩州牧,讓他全麵負責這兩個流民叛亂重災區的剿匪工作。
身在剿匪鬥爭的第一線,田況對流民叛亂有著切身的感受,也能夠洞察問題的症結所在。他上書朝廷,指出:“雖然現在盜賊興起的時間不長,根基也不牢固,但絕不是負責地方治安的下層官吏和地方軍隊所能剿滅的。這還不是問題的症結所在,問題是,地方官吏並不把盜賊的事情放在心上。所以,縣一級欺瞞郡一級,郡一級欺瞞朝廷,百人的盜賊說成是十人,千人的盜賊說成是百人。
“結果,導致朝廷也疏忽大意,直到叛亂蔓延全國後,才開始派遣官員督查,將帥征剿。但是這樣一來,地方為了敷衍朝廷的盤查,把精力都放在了設宴款待使者,洗脫自己的罪名上麵,哪裏還有心思去剿滅盜賊、處理政務。負責剿匪的將帥不能身先士卒,一打就敗,既打擊了部隊的士氣,又增加了百姓的負擔。
“上次朝廷赦免盜賊,盜賊本來想散去的,偏偏有人攔截他們,他們隻好遁入山林,還到處散布消息。已經向官府投誠的盜賊們擔心自己上當受騙,害怕官府背信棄義,將他們剿滅,所以再次聚集起來,人數多達十多萬。災害中人心浮動,這就是盜賊蜂起的原因所在。
“如今,在洛陽以東的地方,每石米的價錢已經上漲到了兩千錢。朝廷下達詔令,派遣太師和更始將軍前來剿匪、賑災。他們一定會帶領大隊人馬前來,現在地方殘破、財源枯竭,如何供養這麼多人呢?但帶的人少了,又無法震懾盜賊。
“我建議:馬上撤換包括州牧、大尹在內的不稱職的官吏,通過賞罰分明來鞭策官員。讓官吏把分散的村落中的百姓集中到堅固的城池中,儲備充足的糧食,實行堅壁清野。如此一來,盜賊們無力攻打城池,也沒有辦法大量聚集。隻要我們把握時機招安,盜賊肯定會投降的。相反,假如派來更多的將帥和軍隊,百姓對他們的恐懼尤甚於盜賊,所以,應該把使者和將帥都召回去,好讓老百姓充分地休整,盜賊肯定能夠平息。”
這些明智的建議非但沒有說服王莽,反倒引起了他的猜忌,認為田況圖謀不軌,阻止朝廷派兵就是要趁機擴張自己的勢力,割據一方。王莽派人神不知鬼不覺地接管了田況的部隊,將田況調回中央任職,架空了他。又一個能夠力挽狂瀾,拯救帝國危機的將帥之才被王莽扼殺了。王莽的敗亡固然有天災人禍的因素,他自身犯下的種種錯誤也是不容否認的。
群雄並起的豪強地主
豪強地主、世家大族、宗室諸侯是西漢和新朝時期一支舉足輕重的政治力量,可以決定時局的走向和王朝的興衰。當時,劉漢皇族已經繁衍到十多萬人,他們占有的民戶達到帝國人口的四分之一。勢力盤根錯節,連地方官吏都不敢與之爭鋒。社會上流傳著這樣的話——“寧負兩千石(郡守的俸祿為一年兩千石),毋負豪大家”。省長的麵子可以不給,豪族的麵子千萬不能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