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8章 在選擇中不斷超越自我(5)(2 / 3)

一天,在42號街遇到了他當記者時曾采訪過的俄國著名歌星夏裏賓先生,沒想到這位名噪一時的人物還記得他。格拉頓忍不住向夏裏賓傾訴了自己的苦惱,夏裏賓昕過之後,對他說:“我的旅館在103號街,跟我一同過去,好不好?”

“什麼,103號街?我怎麼可能一下子走這麼遠的路?”格拉頓驚歎道。

“是呀,從這裏到103號街要過60個街口,少說也要走上兩個多小時!”夏裏賓換了一種口氣說,“我們不到我的旅館了,咱們向前走,過6條街,到貝裏射擊遊藝場玩玩怎麼樣?’

夏裏賓的這番話打消了格拉頓的顧慮,他們到了遊藝場門口,看了一會兒兩名屢次射擊不中目標的水兵。然後繼續前進,不一會兒就到了長納奇大戲院,“現在離中央公園隻有5條橫馬路了,我們去看看那隻奇怪的猩猩吧!”夏裏賓愉快的話語讓格拉頓感到說不出的輕鬆……就這樣走走停停,不知不覺間已到了103號街。原該精疲力竭的他,卻並沒感到一點累。格拉頓掏出懷表看了看,時間已過去了將近4個小時。

夏裏賓先生滿意地對他說,“並不大遠吧。現在我們到我旅館附近的餐館去吃飯吧。”在餐桌上,格拉頓聽到了讓他終生難忘的一席話,“今天走的路你要記在心裏,你無論與你的目標之間有多遠,也要學會輕鬆地走路,隻有那樣,在走向目標的過程中,才不會感到煩悶,才不會被遙遠的未來嚇住。”

後來,格拉頓把自己的這番經曆寫成文章,發表在當地的一家晚報上,從此開始了他的專欄作家生涯,並寫出許多像《莫德》、《交際》、《利格斯的檔案室》等數百部名篇佳作。

格拉頓去世後,他的後人在一篇紀念他的文章裏這樣寫道,我們的目光不可能一下子投向數十年之後,我們的手也不可能一下子就觸摸到數十年後的那個目標,其間的距離,我們為什麼不能用快樂的心態去完成呢?那樣,我們就不再會為自己的付出感到絲毫的累。

事實就是這樣,一步一步走向成功,我們可以每天都能嚐到成功的甘甜,體味到成功的喜悅與滿足,隻有這樣,在走向成功的路上,我們才不會感到是一種付出,而是一種實實在在的得到。

卡耐基麵對批評

避免所有批評的惟一方法,就是隻要做你心裏認為是對的事。

美國心理勵誌大師卡耐基先生多次講到過這樣一個故事:

在很多年以前,我所在的成人教育班和示範教學會中,多了一個從紐約《太陽報》來的記者。他毫不給我留情麵,不斷攻擊我和我的工作。我當時真是氣壞了,認為這是對我極大的侮辱,不能容忍。我馬上打電話給《太陽報》執行委員會的主席古斯,特別要求他刊登一篇文章,以說明事實真相,而不能這樣嘲弄我。我當時下決心要讓犯錯的人受到應得的處罰。

“現在我時常為我當時的舉動感到慚愧。我現在才了解,買那份報的人大概會有一半人不會看到那篇文章,看到的人裏麵又有一半會把它隻當做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來看。而真正注意到這篇文章的人裏麵,又有一半在幾個禮拜後就把這件事情忘得一幹二淨。”

卡耐基由此得出一個重要的結論:雖然你不能阻止別人對你做任何不公正的批評,但你可以做一件重要的事,你可以決定是否要讓自己受到那些不公正批評的幹擾。

“盡可能做你應該做的事,然後把你的破傘收起來,免得讓批評你的雨水順脖子後邊流下去。”

美國總統羅斯福的夫人也曾告訴過卡耐基她在白宮的行事原則:避免所有批評的惟一方法,就是“隻要做你心裏認為是對的事——因為你反正是要受到批評的。做也該死,不做也該死”。

任何人好像都有批評你的權力,無論你做任何一件事,你要把握好的就是:哪些是聽都不要聽的,哪些是禮節性地應付,哪些是真正有益於你的工作的。

不再等待我們

對一件事,如果等所有的條件都成熟才去行動,那麼當條件成熟之時,機會卻失去了。

1973年,英國利物浦市一個叫科萊特的青年考入了美國哈佛大學。常和他坐在一起聽課的是一位18歲的美國小夥子。大學二年級那年,這位美國小夥子和科萊特商議,一起退學,去開發32Bit財務軟件,因為新編教科書中,已解決了進位製路徑轉換問題。

當時,科萊特感到非常驚詫,因為他來這兒是求學的,不是來鬧著玩的。再說對Bit係統,默爾斯博士還未全部教完,要開發Bit財務軟件是不可能的。他委婉地拒絕了那位小夥子的邀請。

十年後,科萊特成為哈佛大學計算機係Bit方麵的博士研究生,那位退學的小夥子也在這一年,進入美國《福布斯》億萬富豪排行榜。1992年,科萊特繼續攻讀,拿到博士後學位;而那位美國小夥子的個人資產,在這一年又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他僅次於華爾街大亨巴菲特,達到65億美元,成為美國第二富豪。1995年,科萊特認為自己已具備了足夠的學識,可以研究和開發32Bit財務軟件了;而那位小夥子卻已繞過Bit係統,開發出Eip財務軟件,它比Bit快1500倍,並且在兩周內占領了全球市場。這一年他成了世界首富,一個代表著成功和財富的名字——比爾·蓋茨也隨之傳遍全球的每一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