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動車事故原因這個議題上可以看出,3份報紙對事故原因進行多角度的分析,力圖進行平衡報道。但《人民日報》僅陳列了各方的觀點,並未真正、深入地追究原因。《南方周末》和《新京報》則更多引用或采訪目擊者、乘客、專家、鐵道係統等多方人士,對事故原因的分析報道顯然更加有理有據,真正做到了平衡報道。
議題二:對死傷人數的質疑
《人民日報》在事故發生後及時報道最新的傷亡人數,不斷跟蹤報道,以消息的形式詳細發布遇難者名單。從7月24至7月25日滾動播報式地報道了動車事故中的死傷人數,在中國災難事故報道中打破了以往的慣例,及時、公開、透明公布事實,對避免各種猜疑、化解危機、降低不良影響都起到了積極作用。同時針對網傳“甬溫線動車事故29人失蹤”說法,記者采訪了有關部門,並就帖文提供的名單一一予以核查,求證探尋喧嘩背後的真相,於8月9日發表《鐵道部回應網傳 記者調查核實“甬溫線動車事故29人失蹤”說法不準確》,以正視聽。
《南方周末》在7月28日的《【高鐵之亂】不該發生的事,無法停止的痛》報道中,指出“死亡人數尚存疑點”,文中指出《南方周末》記者獲得了一份保險公司針對本次事故遇難者的理賠統計名單。該份名單上共有死亡人數45人,經過與已公布的遇難人員名單比對,發現兩者略有出入。8月4日,《南方周末》摘編人民日報評論《讓公布遇難者名單成為製度》。
這7篇報道中,1篇為評論《公布遇難者名單,不僅僅是尊重生命》,4篇為動態消息,其餘為調查性報道,大多數為對遇難者人數質疑的報道。如7月28日發表的《第二三批8名遇難者名單公布》一文,通過記者帶著對官方消息的質疑,前往殯儀館采訪求證。
關於死傷人數的報道中,《人民日報》偏向於官方發布遇難者人數的動態信息並及時辟謠;《南方周末》和《新京報》則偏向於對人們的質疑進行各種渠道的調查。相較於《人民日報》,後兩家報紙在追求真相上顯然更加大膽,敢於質疑,力求平衡的意識稍強。
議題三:對救援的質疑
在動車事故救援過程中,鐵道部24日對外公布車廂內無生命跡象,後又救出2歲半的小伊伊,輿論一片嘩然,是否過早地宣布救援結束?此外,異於常態的“救援與善後舉措”比如“就地掩埋車頭”,盡管鐵道部相關人員回應稱是為了“搶險需要”,還是麵臨公眾普遍的“是否毀滅證據”的質疑。
針對一些媒體報道“7·23”事故救援中,“鐵路官員24日曾宣布,車廂內無生命跡象,救援結束,但現場又搜救出生還者”,7月29日《人民日報》在《鐵道部否認事故救援中宣布“救援結束”》報道中指出“這種說法完全沒有根據、現場指揮部沒有任何人宣布停止救援”,並且刊登了鐵道部網站的相關信息。同日發表的特稿《搜救,我們從未放棄》,雖然隻是報道溫州市公安局特警支隊支隊長邵曳戎和其他隊員的不放棄救援的事跡,標題也是在表明觀點。
從動車事故原因這個議題上可以看出,3份報紙對事故原因進行多角度的分析,力圖進行平衡報道。但《人民日報》僅陳列了各方的觀點,並未真正、深入地追究原因。《南方周末》和《新京報》則更多引用或采訪目擊者、乘客、專家、鐵道係統等多方人士,對事故原因的分析報道顯然更加有理有據,真正做到了平衡報道。
議題二:對死傷人數的質疑
《人民日報》在事故發生後及時報道最新的傷亡人數,不斷跟蹤報道,以消息的形式詳細發布遇難者名單。從7月24至7月25日滾動播報式地報道了動車事故中的死傷人數,在中國災難事故報道中打破了以往的慣例,及時、公開、透明公布事實,對避免各種猜疑、化解危機、降低不良影響都起到了積極作用。同時針對網傳“甬溫線動車事故29人失蹤”說法,記者采訪了有關部門,並就帖文提供的名單一一予以核查,求證探尋喧嘩背後的真相,於8月9日發表《鐵道部回應網傳 記者調查核實“甬溫線動車事故29人失蹤”說法不準確》,以正視聽。
《南方周末》在7月28日的《【高鐵之亂】不該發生的事,無法停止的痛》報道中,指出“死亡人數尚存疑點”,文中指出《南方周末》記者獲得了一份保險公司針對本次事故遇難者的理賠統計名單。該份名單上共有死亡人數45人,經過與已公布的遇難人員名單比對,發現兩者略有出入。8月4日,《南方周末》摘編人民日報評論《讓公布遇難者名單成為製度》。
這7篇報道中,1篇為評論《公布遇難者名單,不僅僅是尊重生命》,4篇為動態消息,其餘為調查性報道,大多數為對遇難者人數質疑的報道。如7月28日發表的《第二三批8名遇難者名單公布》一文,通過記者帶著對官方消息的質疑,前往殯儀館采訪求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