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小結(1 / 1)

媒介外部生態環境對平衡報道有明顯影響,主要表現在國家相關部門的行政管製和黨報的輿論控製上。在此次災難報道中,《人民日報》充分發揮了黨報傳播權威信息,引領社會輿論的新聞宣傳主陣地、主渠道、主力軍的作用,強化國際意識,占領輿論引導製高點。同時,作為黨報具有明顯的意識形態,堅持媒體是黨和國家的“喉舌”,及時跟蹤事件,報道相關信息,注重找尋傾向性正麵的話題進行報道,淡化具有負麵影響的報道,控製新聞事件的不良影響,在涉及國家利益、安全、穩定、發展等相關問題上,及時發聲,以引導社會輿論,做輿論的控製者。其他市場類或綜合類報紙努力在國家意識形態下尋找突圍,影響明顯可見。如在7月29日禁令下達後,各大報紙的報道量驟減,像《新京報》這樣的市場類報紙,在7月29日後的17篇報道中,其中16篇都是中性報道,隻有1篇是負麵報道《從業27年入殮師難堪傷重慘象》,再也沒有一篇觸及事故原因、救援、善後等存在眾多爭議性問題的質疑或追問。《南方周末》在明確指令“隻能報道官方或正麵信息”後,在8月4日報道中努力突破,尋求平衡,但也較第1周明顯弱化。可見政策體製對媒體的控製力度大大影響媒體對新聞事件進行平衡報道的目標實現,如何突破道阻且遠。

可圈可點是媒介的技術革新給動車事故的平衡報道帶來了讓世界都為之震驚的影響力,微博、博客等自媒體在動車事故中已經成為信息滾動直播重要平台,充分發揮著社會動員和輿論監督的功能,對平衡報道的影響力起到裏程碑式的作用,但是不可忽略謠言滋生、非理性傳播等負麵問題的存在。

媒介內生態中,媒介的角色定位和傳播理念影響不同媒體在新聞報道中的立場、傾向、價值取向和觀點表達。在此事故報道中《人民日報》凸顯了新聞事實敘述和話語表達的政治化傾向和輿論“控製者”身份,官方立場明顯,在事件報道中以中性報道為主,輔以正麵報道,突顯領導關懷,謳歌無私救援,價值取向集中“以人為本、安全發展”上。《南方周末》則踐行新聞專業主義,堅持客觀立場,同時傾向性鮮明,批評性報道和評論居多,充分發揮社會輿論監督的職能,以監督者的身份理性分析、調查求證、探求真相致力平衡。《新京報》則體現多元化的報道立場,彰顯人文關懷和媒介的社會責任,在新聞報道中相對平衡,但受管製影響明顯大於《南方周末》,努力在信息量、信息源和報道內容上加強平衡,尋求突破。

媒體之間的競爭使得體製外媒體高度關注新聞熱點事件,以此突顯影響力,占領受眾市場。在議程設置上廣泛涉及受眾關心的各種議題,同時競爭也體現出了差距,比如《南方周末》在稿件來源上更追求原創性、在議程設置和報道內容上避免同質化,尋求差異化競爭,以深刻的思想、獨到的見解、新穎的視角,影響“意見領袖”,同時影響受眾,踐行平衡報道。都市類報紙《新京報》則廣泛選取各種新聞消息源的內容,力求報道內容全麵,滿足受眾信息需求,積極探索平衡報道。

在具體的爭議性議題的報道中,相較於黨報,體製外報紙新聞實踐中更好地貫徹平衡報道,並沒有因爭議性新聞事實無法“說話”而保持沉默,突顯平衡意識在我國新聞媒體實踐中大大增強,《新京報》力求保持中立,《南方周末》則致力於讓更多人發聲,客觀充分地報道事實情況和各種爭議,還原真相讓受眾自己做出判斷。此外,因為新媒體的強力介入,傳統媒體對新聞事件的報道麵臨著更嚴峻的考驗,微博的碎片化信息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源,但增加了真實性核實難度很大,非理性的情緒和聲音到處蔓延,麵對眾聲喧嘩,碎片式的新聞已無法滿足公民需要,人們對“真實”信息更為強烈的需求,促使平衡報道成為媒體的明智之選,對新聞傳播者的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受眾的媒介素養亟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