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課 盛唐是一種心態(1 / 2)

餘秋雨:

盛唐,是一種擺脫一元論精神貧乏後的心靈自由,是馬背英雄帶著三分醉意走到一起後的朗聲高歌,是各行各業在至高審美水準上的堂皇聚會,更是世界多元文化的平等交融、安全保存。

凡此種種,並不完全出於朝廷的政策,而是出於一種全民心態。全民心態,源於深刻意義上的“文化”。

現在我們國內有好多城市,都在爭取成為“國際名城”,口氣很大。從麵積、人口、GDP等數據來看,都很像樣。具體的硬件更是國際化,例如設計是法國的,木材是巴西的,鋼材是德國的,好像這樣就是國際大都市了。從市長到市民,都有這個誤會。

國際大都市當然需要有經濟、交通等方麵的基礎,但更重要的是一種精神吸引力。它需要有一種特殊的集體心態。

這種心態,簡單說來,就是對一切美好事物都有一種吸納、呈示和保護的歡樂,不管它們來自何處。對於那些一時還不能立即辨別美好還是不美好的事物,也給予存在的權利。

羅馬的醫術、拜占庭的建築、阿拉伯的麵食、西域各地的音樂舞蹈,都大受唐朝人歡迎。外國來的商人、留學生、外交官、宗教人員隨處可見,幾乎不存在任何歧視。

王牧笛:

唐朝的開放還體現在一點上:唐朝允許外國人當官。這是很奇怪的現象。我不能想象現在的公務員考試會允許外國留學生參加。

餘秋雨:

連皇帝也會很具體地關心到中國來的外國人,哪怕他們還非常年輕。幾年前,在西安出土了一個方形的墓碑,上麵刻有墓誌銘。墓主是一個十九歲的日本留學生,他在長安去世了,中國皇帝居然親自給這個外國留學生寫了墓誌銘。墓誌銘中提到“日本國”,這是曆史上第一次正式出現“日本”兩字。二〇〇六年我去東京參加聯合國世界文明大會,日本正在紀念這件事,我也參加了隆重的儀式。外國留學生可以參加唐朝的科舉考試,因此也能在唐朝做官。

唐代讓我特別佩服的是,收容了不少已經被毀滅的外國宗教。你看,不管摩尼教也好,襖教也好,在原來的流傳地都遭遇了不幸。摩尼教的創造人摩尼,已經被處以死刑,非常殘酷。襖教迫害過摩尼教,但後來自己又被***教消滅了。而這些破碎的宗教在長安城裏卻各有自己的據點,各有自己的信徒。唐朝,盡自己的力量搜羅著世界各地的精神流浪者。

王牧笛:

祆教其實就是拜火教,是當時比較重要的一個宗教,也叫瑣羅亞斯德教。其教義是二元論,就是有一個代表光明的善神和代表黑暗的惡神。火是善神的兒子,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所以他們寺廟中要有祭壇,點燃聖火。人死之後,不能火葬,而要天葬。好多人說金庸先生在《倚天屠龍記》裏麵弄混了拜火教與摩尼教,鬧了笑話。

餘秋雨:

我在伊朗南部的波斯波利斯考察古代波斯王宮的時候,偶然發現襖教發源地就在附近,便趕到那裏作了考察,這事在《千年一歎》這本書中有詳細描述。我在那裏看到的敗落景象,中國唐代時就應該是這樣了,因為襖教當時已被消滅。但怎麼想得到呢,在長安城裏麵,襖教教堂有四座,都建在朱雀大街上,而且都建造得很好。

薩琳娜:

我對景教是比較感興趣的,因為它是基督教的一個分支,傳入唐朝的時候,叫聶斯脫利教派。貞觀九年的時候,由一個叫阿羅本的人傳入唐朝,房玄齡出城迎接了他,而且唐太宗也親自接見過他。唐朝名將郭子儀最後也皈依了這個教。唐代的宗教寬容程度真是令人驚訝。

魏然:

景教來到中國,要考慮到當時歐洲嚴重的****背景。這個教派在整個歐洲被視為異端,受到打壓,到了中國才找到一片生存的土壤。直到成吉思汗興起、統一蒙古部落的時候,還有很多大部落信奉景教。

餘秋雨:

在本土已遭消滅的文化,到另外一個地方“死灰複燃”,這就構成了一個重要的文化現象,叫“異地封存”。異地封存看似可憐,卻有可能保持住它們的本來形態,就像被蠟封在一個壇子裏。一個地方,能讓遠方的文化“異地封存”,這是一種文明的氣度,應該受到永遠的尊敬。

王安安:

秋雨老師,我看古往今來那些排外的民族主義者主要是擔心外來的價值係統改變自己傳統的價值係統,對於這個問題,好像唐代並不擔憂。

餘秋雨:

這與充分的自信有關。唐代吸收了外國那麼多東西,卻沒有吸收外國的製度文化,而日本和新羅都根據唐代的製度文化促進了自己國家的改革。什麼叫盛世?這就叫盛世。

王牧笛:

秋雨老師,我有一個建議,我們在討論了唐代長安作為當時真正的“國際大都市”之後,能不能聯係今天,談談現代的國際大都市?秋雨老師在我們討論唐代一開始就說到了這個問題,因此在我腦子裏揮之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