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經曆逆境的磨煉才能更堅強(1 / 1)

現在有很多年輕人是獨生子女,從小衣食無憂,而且人生道路也比較平坦,沒有什麼坎坷和曲折。這種生活環境從積極的方麵來說,可以使他們開朗、樂觀、天真爛漫,但也因此使他們承受外來壓力和挫折的能力較差,使他們較難適應困難的環境,害怕吃苦,在遭受挫折時容易灰心喪氣、一蹶不振。這就需要培養他們在逆境中求生存、求發展的能力。

下麵我們來看一位作家媽媽的心聲:

我家三個孩子都在農場出生,從小在農村長大,青少年時代的艱苦生活給他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當時我家老少三輩六口人擠住在一間不足10平方米的筒屋裏,一鋪炕就占去了全屋2/3的麵積;一個小炕桌和一個放衣服用的帆布箱,就是我家的全部財產;做飯需自己去挑水,燒柴需自己去地裏背苞米秸、麥秸,吃菜靠自己種,吃糧靠配給;下雨天房子漏雨,外麵大下,屋裏小下這樣的生活條件,我們一住就是14年,直到改革開放後才有所改善。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記得老大六七歲時,就懂得為大人分憂了,她每天放學回家後,主動與五歲的妹妹(老二)抬著一個桶去井台打水,黑龍江的冬季,氣溫在零下二三十攝氏度,井管常被凍住,她倆就從家裏端去熱水化凍,當姐妹倆一步一滑地抬著一桶水到家時,隻見小臉蛋凍得通紅,小手凍得像胡蘿卜,我看了真是又高興又心痛。我家喂養的十幾隻雞鴨,也主要靠孩子們幫忙喂。每天早晨,老大挎個籃子去地裏采鴨食菜。當她提著滿滿一筐鴨食菜回家時,隻見兩個褲腳濕漉漉的,她從不叫苦,一直堅持幹。平時家裏如掃地、打醬油、生火做飯、洗衣服以及力所能及的一些勞動,孩子們都高高興興地去做,三姐妹各有分工,比著幹,看誰幹得好,定期由爸媽講評,做得好的表揚,做得不好的也不批評訓斥,而是通過講道理、大人示範或孩子們互幫互學的辦法去引導。通過勞動,孩子們不僅分享到“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快樂與幸福,體會到了勞動創造世界、勞動創造財富的偉大意義,而且也體驗到了勞動的艱辛和父母含辛茹苦養育兒女所寄托的殷切期望,從而尊重和理解父母,在學習上奮發努力、天天向上。

是啊,“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這一句話就說出了適應環境的重要性。窮人家的孩子一般從小就在條件比較艱苦的環境裏成長,所以,他們已經體驗了最艱難、最困苦的生活,所以,再到其他環境中時,就比較容易適應,即使條件再差,也能咬著牙堅持下去。從這個角度上說,惡劣的環境就成了他們的財富。但對於那些沒有機會在艱苦環境中鍛煉的人來說,就隻能自己為自己創造機會,主動去體驗各種生活了。

比如說大學生利用暑期打工。利用暑期打工在緩解經濟壓力、增加社會閱曆方麵都有顯著作用,為以後事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有理由相信經曆了心誌與身體的磨煉,開學後他們定會以嶄新的姿態在象牙塔中孜孜不倦地修完自己的學業。

有的人主動去邊遠的山區支教,還有的人心甘情願地從最底層的工作做起,這些都是對自己的考驗。無論幹什麼,隻要是吃苦受累的,隻要是需要有一定的毅力和恒心才能堅持下來的,對於我們難道不都是一種很好的鍛煉嗎?

智慧點醒

無論幹什麼,隻要是吃苦受累的,隻要是需要有一定的毅力和恒心才能堅持下來的,對於我們都是一種很好的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