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聲(2 / 3)

首先自然還是自印度西北入阿富汗越蔥嶺東來這條傳統路線,從最早的“伊存授經”事件,也就是大月氏的使臣伊存向當時的漢朝博士弟子景盧口授了一遍《浮屠經》,據說準確的年份是西漢哀帝元壽元年,也就是公元前2年,這或許可以說是佛教入華的第一年。

然而從兩漢一直到南北朝,漢人主體似乎並不太願意接受佛陀的勸誡,更多的信徒,還是胡人。典型而言,如五胡亂華年代以暴虐聞名的後趙政權,其君主便是個典型的信佛者。

此一時,恰有一個僧人自西域而來,他便是佛圖澄。據說抵達洛陽之際,他已然是七十九歲高齡,避亂四年之後,更達八十三歲,可是目睹當時的亂世,他還是決定用一種非常的方法,試圖讓那些屠戮者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他先投奔到一個叫作郭黑略的將領門下,幫郭出主意,而這位此前粗魯無智商的將領,驟然間就能在主將石勒(後趙開國君主)麵前預測出戰事的勝負來。石勒自然看出端倪,郭黑略這便向他推薦佛圖澄。

而佛圖澄又如何能取得石勒的信任呢?據說便是一場魔術,他先要一個盛滿水的瓦缽,然後拿匕首往自己胸膛一刺,便挖出一顆血紅的心來,而後又對著那缽水念念有詞,登時清水起波瀾,長出一朵潔白蓮花來。此時,佛圖澄便指著蓮花對石勒說:“我的心就如這蓮一般潔白無瑕!”

石勒自然沒見過這種魔術,當場效果極好,一班殺人魔頭這便成了佛圖澄的忠實信徒。

而在堪稱史上第一大魔頭的石虎掌權之後,佛圖澄依然是他的座上賓,他甚至下令:佛圖澄升殿,所有的人都要起立,以表示對他的尊敬;又命令司空早晚要親自前去向佛圖澄請安,太子、諸公每五天前往拜見一次,以表示皇帝對他的崇敬之情。

君主的推崇,對於佛圖澄傳教自然是有利的,他住在鄴城內中寺之際,據說老百姓甚至不敢向那個方向吐唾沫。

但問題就在於佛法畢竟是為善的,第一條就是主張不殺,然而石勒、石虎顯然都以屠殺起家,說白了就是一暴力團夥頭目,你又該如何勸他棄惡從善呢?就連石虎自己也覺得不可能,於是佛圖澄就勸解他:“帝王奉佛,與庶民不同,隻要能體恭心順、提倡佛教,不為暴虐、不害無辜,就算是對佛誠心了。”

話自然是對的,石虎卻不會完全聽從,隻是偶爾有所收斂罷了。

據說佛圖澄活到一百十七歲之際,便派人向石虎告別,他還對自己的弟子說:“戊申歲禍亂將漸萌發,己酉歲石氏當要滅亡。我在還未亂之前,先化去了。”

石虎聽說大和尚出此言,趕緊到寺廟裏來看望,佛圖澄又對他說:“國家興修如此壯麗的寺廟,本應該享受福祉,可是終究殺人太多,違犯了佛教宗旨,如果你不肯改變的話,終究是不能享受福祉的。若是肯有所改變,國祚自會延長,我死後也就沒有遺恨了。”

石虎自然是痛哭流涕,可實際上並沒什麼改變,結果便是佛圖澄死後不久,後趙亦亡。

佛圖澄的弟子之中,最有影響力的便是一個據說長得又黑又醜的和尚道安。師父圓寂之後,他就離開後趙都城。此後鮮卑慕容氏的燕國南下,卻不信佛教,道安便一路南下,居然進入了當時尚為漢人統治的南方。最初是在襄陽,據說去之前,道安的大名已經傳遍南國,所以一到襄陽,許多東晉的上層人士都給他送米送錢,或請他講法。而當時東晉的玄學正在鼎盛時期,道安一上壇,也大講有無本末這些玄學話題,以至於演繹出一種叫作“本無宗”的佛教學派來,一時深受玄學家們的歡迎。

但道安在此時的主要作為,還是將東漢至東晉的漢譯佛典與注經作品做了一個考訂整理的工作,編寫了中國第一本佛典目錄,就叫作《道安錄》。

此後,當前秦苻堅攻克襄陽之機,道安又被送到長安,主持佛經的翻譯校訂整理工作。不過,此時道安翻譯的大多是小乘佛教的經書,大乘佛經較少,所以《西遊記》中,才會有中國沒有大乘佛經,以至於需要唐僧師徒前往西天求取的說法。

而在苻堅打算發動滅晉統一華夏的戰爭之際,道安曾受朝臣之邀,進言規勸,然而結果卻是無濟於事。最終是苻堅兵敗淝水,前秦覆亡。

然而雖是戰亂世道,可佛教也終因戰亂而發展起來,因為佛經講求的是善、是慈,而這恰恰是亂世最缺乏的東西。加上上層統治者的支持,佛教便在南北朝亂世發展起來,到了隋唐兩代,儼然鼎盛。以至於後來漸漸出現所謂毗曇宗、成實宗、三論宗、涅槃宗、律宗、地論宗、淨土宗、禪宗、攝論宗、天台宗、華嚴宗、法相宗和密宗等十三宗,玄奘所開創的法相宗僅僅是其中之一而已。

而到了宋元明清,也就是《西遊記》演化完成的時代,如法相宗這種“精英化”的佛教流派便漸漸衰退,大眾化的禪宗和淨土宗成為主流佛教。其中淨土宗以口念“南無阿彌陀佛”為修行方式,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為宗旨,是最簡便的法門,所以在民間影響最大。而禪宗則奉菩提達摩為初祖,到五祖弘忍時期創建“東山法門”。他的門下又出來神秀、慧能兩大弟子,分成南北兩宗。

這南、北兩宗,日後的命運便大不相同,北宗不久便衰落,而南宗竟然成了禪宗的主脈。到了近代,漢地的佛寺,除了少數律宗和天台宗的寺廟外,幾乎是清一色的“禪淨雙修”寺廟,換句話說,禪宗和淨土宗,最受大眾歡迎的兩大宗派二合為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