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的越國已經對吳國稱臣,勾踐一日未忘亡國之仇,這次範蠡回到故國的土地上,就是要實施滅吳戰略,而這裏麵很重要的一個計策,就是名列三十六計“戰敗計”之首的“美人計”。
當那些由精壯男子組成的兵團在戰役中一敗再敗,最後丟盔卸甲,連皇帝都去為奴了,這時粉墨登場的一定是柔弱而清傲的女子。
沒有哪一個女子天生就是“美人計”裏的棋子,也沒有誰生下來就為以身獻國而做好了準備。夷光是不情願的,她沒有親人在戰爭中離去,也沒有學過深明大義國字當先的道理,所以對吳國,她說不上有太多仇恨,反而對勾踐,她有著百般的抗拒,都說那隻是個蠻夷之地的部落首領。
但最終她還是應了,沒有仇恨,卻是為了愛情,為了她鍾情的範蠡緊鎖的眉頭,他說,定會把她平安接回來,泛舟五湖,再不分開。
他視她為仙子,她卻視他,為她的日月星辰。
於是,她單薄的肩,浣紗的手,挑起了國家大計,民族興旺。
她在他身邊待了三年,三年間,她學歌舞、練步履、識禮儀,最後從素養到風情,都到了無人能及的境地,臨別時,她說珍重,他說,要有信心。
她關心的是他,他關心的,是成敗一脈。
勾踐果然大喜,專門在故蘇為夷光建館鋪廊,也果然被她迷得隻貪歡樂,不理朝政。
再見麵時,範蠡率領著千軍萬馬破城而來,夷光站在大殿中央,靜得,如浣紗溪的水。
忽然,夷光覺得心裏空空的,不是溢滿歡喜,而是茫然得找不到方向。
若人生隻有一次愛的機會,那麼,她情願愛身邊這個戰到最後一刻流盡了鮮血的男人,他愛她愛得純粹,愛得,沒有計謀。
範蠡丟了劍,拉起夷光的手,回到了久違的,又將散發出生機和活力的越國。
故事應該停在這裏結束,從此西施的名字代代相傳,家喻戶曉,傳說中的她,天生麗質,稟賦絕倫,是德才兼備忍辱負重的巾幗奇女。
還說她的範蠡泛舟而去,從此生活美滿,富可敵國。
可惜,這就像一場空結的花蕾,迷惑殘忍的現實,凍結了愛情的生命線。
在別人還都沒有想好該給她怎樣轉入下一個篇章時,她在所有的驚愕聲裏,微笑著躍入水中,告別了塵世該擁有的,和不該擁有的,她太累了,這副重擔,她已挑著走了太久。
事實是,除了自盡,她別無選擇,命運沒有給她留下生路。
越王夫差視她為囊中物,皇後卻視她為眼中釘。範蠡從一開始認定她邁出救國的第一步,就已經看到了今天的結局,他沒有能力帶她走,曾經的許諾不過是心存一份僥幸,隔空描繪出的虛幻的景。
司馬遷在《史記》裏,記有範蠡勸文種離開的一句話:“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範蠡深知夫差的品性,西施是逃不過的。
近來流行穿越,若古龍在浣紗溪邊遇見西施,定會為了她,入得紅塵,也出得江湖。
打起黃鶯兒 莫叫枝上啼
愛情的百轉千回,用回文錦字也書之不盡,可是那掩蓋不住的相思,一個動作就把心事付了天地。
天剛破曉,他站在軍營不遠處的哨崗上好像一棵紮根了的樹,已經是三月了,可這裏沒有陽春的氣息,依然寒冷孤寂,唯一的沸騰就是戰場,刀光馬嘶,烽煙呐喊,他們來到了這裏,隻有衝鋒陷陣,這也是發泄的途徑,所謂勇士,要麼是惦記得太深,要麼是沒有惦記,就為那一紙捷報,封官加獎是其次,至少,她再去路口張望的時候,可以等來一點消息。
他下意識地回了回頭,背後也是無盡的蒼茫,可是他的目光能穿越這些,他在這裏戰寒風,離親眷,守護的是大唐的安定,還有她的安寧。
她一定會夢到他吧,他想著,嘴角露出了溫柔的笑容。
他想的那個人,卻不是含愁帶怨地立在門前的路口張望,此時的江南已是柳嫩笛吹的新意,啾啾鳥鳴在枝間歡唱,一派自然和樂入心催人的天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