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隆會議”親曆者話當年(2 / 3)

黃書海(時任中國駐大使館印尼翻譯):總理知道這些國家是受了美國的挑唆,這些國家不是我們打擊的對象,如果中國和他們吵會就開不下去了。

解讀:按照“萬隆會議“的日程,中國代表團的發言本來是被安排在前麵,但是為了更多地聽取不同意見,周恩來特請大會批準將中國代表團的發言放在盡可能靠後。同時根據會場出現的新情況,總理19號下午的發言並沒有采用事前已經準備好了的發言稿,而是臨時起草了一篇補充發言,這篇“補充發言”不僅簡短,富有針對性,而且提出了“求同存異”的嶄新說法。

黃書海(時任中國駐大使館印尼翻譯):總理發言後引起全場沸騰!熱烈鼓掌!梁鳳翔,1955年印尼《生活報》的記者,當年曾全程參加了亞非會議的報道,對於總理在第一次發言後各國媒體的熱烈反應至今仍記憶猶新。

梁鳳翔:“當時各國記者馬上都衝出去到電報房和電話房搶著發消息,我記得美國的一個記者也說,總理的發言平靜而有理。”

解讀:中國代表團團長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的第一次發言坦誠、智慧,他的出色表現和政治家的個人魅力使亞、非29個國家很快了解了中國,他所提出的“求同存異”的口號不僅使每一個與會代表都表示讚同,而且這個口號一經提出,立即驅散了一度在“萬隆會議”上空凝聚起來的陰雲,更為後來大會繞開爭吵、避免分裂起到了扭轉方向的作用。

司徒眉生:“求同存異”四個字挽救了“萬隆會議”。當時蘇加諾總統最為周總理擔心,但是後來聽了總理的發言,看到會場上的熱烈反應,蘇加諾總統對秘書長說:他“心頭的一塊大石塊才落了地”。

筆者:如果說“萬隆會議”曾經出現過危機,一共有幾次?

黃書海(黃書海——時任中國大使館印尼翻譯):一共有三次。

康岱沙(時任中國駐印尼大使館研究室主任):整個亞非會議全過程,每一次遇到破裂,關鍵的時候周總理就以求同存異、和平共處的原則來做工作,他提出亞非國家討論世界和平和合作問題,為什麼不可以撇開不同的意識形態、國家製度?以和平、合作為共同基礎?這樣我們就能夠達成協議,組成保衛世界和平的強大力量。真是影響了與會代表,這個思想一直貫穿了全過程。

解讀:1955年4月22日以後,“萬隆會議”已經進入了分組討論,此時個別代表突然並提出台灣應該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交給國際社會托管。麵對這場突起的風波,23日上午,中國總理周恩來在有五個發起國及菲律賓、泰國、中國組成的8國代表團團長會議上由發表了簡短的聲明。

黃書海(時任中國大使館印尼翻譯):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聲明,總理講了三句話。第一,中國人民和美國人民是友好的;第二,中國不願意和美國打仗;第三,中國願意就解決中美關係問題和美國政府坐下來談判。

解讀:周恩來總理在“萬隆會議”上不斷地平息著有可能導致會議破裂的一波又一波浪潮,始終堅持亞非人民應該團結起來,在“求同存異”的出發點上尋找和平與合作的路徑。周總理的每一次發言並不是沒有原則,而總是恰到好處地發揮了靈活性。

康岱沙:總理做人的工作真是太辛苦了。

筆者:您說的做人的工作是指什麼?

康岱沙:會上出現問題,總理就下來做工作,心平氣和地和大家交談,很多反對派就最後采納了中國的意見。

解讀:經過會上、會下的努力,周恩來和中國代表團在“萬隆會議”上贏得的信任越來越大,而就在會議即將結束,將要誕生29國聯合公報之前,一些代表因為公報的措辭又引發了爭議。

黃書海(時任中國大使館印尼翻譯):比如有人說“和平共處”是你們共產主義國家使用的名詞,他們不願意接受,想避開。

康岱沙:大會明天就要閉幕了,總得有個東西吧?是否能夠順利閉幕,當時大家都捏著一把汗。

黃書海:總理就說那好啊,我們可以換一個說法,采用聯合國憲章中所提出的“和平相處”。

解讀:“萬隆會議”通過中國代表團和其他主張和平與發展國家的共同努力,最後終於誕生了一個29個國家一致同意的《十條原則》,這份劃時代的《聯合公報》完全是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基礎,中國代表團、特別是周恩來總理為大會取得成功做出了艱苦的努力。因此就在會議剛剛結束的4月25日傍晚,黎巴嫩大使來到周總理的住地,感慨地對總理說:“總理先生,我想我可以說,這次會議你贏得了每一場戰鬥的勝利。我們有機會看到中國共產黨人是怎樣辦事的,而且我們發現你們是和我們一樣的人。圍繞著你們的神秘性部分地消散了。”“萬隆會議”是亞洲、非洲從此改變命運的一次曆史性盛會,中國代表團為大會所做的貢獻有目共睹,但是國際反共勢力為了阻撓這次大會的順利召開,啟動了種種暗殺計劃,其中4月11日,中國政府包租的印度國際航空公司“克什米爾公主號” 飛機,在主要搭載了出席亞非會議的中方工作人員,自香港飛往印尼的途中,突然爆炸,機上11名乘客全部遇難,這給尚未召開的“萬隆會議”帶來了極大的恐怖威脅。

筆者:要暗殺周總理是不是就是為了阻撓周總理去萬隆?

莊世平(時任香港地下黨員主要領導):對,新中國在國際舞台上有聲音了,強大了,要反攻大陸叫囂不就沒有了可能?

解讀:50多年來,“克什米爾公主號”爆炸事件始終蒙著一層神秘的麵紗。而不久前剛剛解密的中國外交檔案揭示了整個事件的全過程,也將一些鮮為人知的細節展現到了人們的麵前——1955年3月,周恩來將率領中國代表團包乘“克什米爾公主號” 飛機取道香港前往印尼。台灣特務感到這是一次謀殺周總理的絕好機會,於是策劃了飛機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