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鬆訪華,改變世界的一周(3 / 3)

此外,他還吩咐送一套《二十四史》給尼克鬆。當晚,氣氛輕鬆熱情,盡歡而散。

宴會後,中方代表團的同誌連續苦幹了10多天,都已精疲力竭,除了禮賓司的人馬還有次日的繁重送行安排,其他人總算可以睡個安穩覺了。但是,章含之卻為那套周總理許諾的《柳文指要》犯愁。尼克鬆一行第二天上午即啟程回美,宴會散時已是晚上10點,她到哪裏去找這套書?章含之請當時的上海外辦主任去找。他答應盡量找到。但當時《柳文》是在毛主席特許下由中華書局出版的,印數極少,大概隻有500套,隻供內部參考,沒有公開發行,所以他也表示為難。但這是周總理的許諾,而且弗裏曼在宴會後告別時很認真地對章含之說,他期待明天登機前拿到她父親的著作。章含之看來是必須找到《柳文》才能交代。但上海外辦那邊遲遲沒有消息,章含之又無能為力,一個晚上沒有睡好。清晨6時,外辦主任急匆匆地跑來對她說“找到了,找到了!” 章含之接過他手中的《柳文》,看得出那是一套用過的書,就問他怎麼有些舊。他說實在找不到,最後是上海市委寫作組裏有,就拿來了。章含之聽說是市委寫作組用的就多了些小心。於是他走後,章含之把上下兩卷共十四本的線裝版書籍逐頁檢查有無眉批、夾條。果然在書中找出了幾張條子,都是批駁《柳文》的,有一條子還寫著當年被魯迅痛斥的落水狗又在搞封建主義複辟等等。章含之慶幸自己比較小心,沒有讓這些字條隨書帶回美國白宮。對於尼克鬆的接待工作應當說是十分周到和成功的。然而,由於我們那時缺少經驗,因此有些事被美國的媒體看出其刻意的安排。當時,有一個美國記者對章含之說他在高處窗戶觀察錦江前麵的茂名路上的行人,結果發現同一些人,或看似情人或逛街者都是來回走這段並不長的路,兩小時後換成另一批人。我們猜那是上海當地的安全措施。還有件事使我們覺得有些尷尬但也很好笑。上海市區住房很緊,無晾曬衣服的地方。2月份又是陰冷季節,凡出太陽之日,老百姓紛紛晾衣曬被,有晾在家門口馬路上的,也有從樓上窗口伸出一根根竹竿的。這是過去上海比比皆是的街景。在尼克鬆訪問的那兩天,上海市政府下令一律不準晾曬衣被,因此上海街道顯得出奇地整潔。28日上午是個難得的冬日大晴天,陽光燦爛。不準曬衣的禁令的有效期是到尼克鬆離開上海。於是,在“76精神號”起飛之後,當我們驅車回賓館時,上海的街道上一改前一日空空蕩蕩的冷清,變得熱鬧非凡。五顏六色的衣服和棉被掛滿了家家戶戶的門前窗外。當時美國400多人的新聞記者中有一部分在送走尼克鬆之後又回到市內,他們獲準多停留一日,補一些采訪和攝影。美國的這些記者們見到這種景象興奮不已。其實我看他們後來的報道倒也並無惡意,隻是我們往往要掩蓋一些真實的現象,企圖給別人一種毫無瑕疵的感覺,而這是非常不現實的,真實其實是最美的,虛假總不會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