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冊子不是日誌,而是以手記方式寫成,詳細記載了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關於尋找唐代古墓的起因,還要追溯到許多年前。
民國初年,出現了百年不遇的大旱,無河不枯,一向富庶的蘇南地區也是赤地千裏,又值軍閥割據,戰亂頻仍,使得民不聊生,餓死了很多窮人。
當時有個姓華的商家,眼見時局動蕩,世道衰退,無心經營,便停了買賣,帶著家仆由城裏遷回祖籍居住。
鄉下的祖屋雖是前後三進,兩邊帶著跨院的大宅子,但常年沒人居住,許多地方年久失修,有的牆體都開裂了,一時無法入住。於是華家主人就在村中賃了幾套房暫時住下,準備等時局穩定下來,再將祖宅重新修葺。
有天夜裏主人正在睡覺,看守祖宅的家仆趕來稟報,說是宅中有怪事發生。主人立刻起身趕去察看,就見後宅閣樓裏燈火通明,裏麵亂哄哄的十分吵鬧。
主人很是驚奇,閣樓空置多年,裏麵怎麼會有人呢?當即從牆縫向裏窺探,隻見閣樓中有無數小人,身高盈尺,都在那忙活著搬東西,一隊隊川流往來,好像正在收拾房子。
主人看罷多時,心中駭異無比,知道閣樓裏的東西非鬼即怪,他也不敢驚動。白天打開閣樓進去察看,那樓中卻空空如也,什麼東西都沒找到。
可是到了轉天夜裏,閣樓裏又有怪聲傳來,主人再次隔牆觀瞧。就看其中張燈結彩,紅燭耀眼,那些小人吹吹打打,簇擁著一頂花轎。新娘子在轎子裏嗚嗚哭泣,顯然是舍不得離開娘家。後麵還跟著另一頂轎子,轎中坐著個年過半百的老婦,那是送女兒過門的母親。周圍跟著許多丫鬟、侍女,喧囂的隊伍走入牆壁,漸漸消失不見了。
過了些天,到晚上忽聽閣樓裏傳來嬰兒啼哭之聲,主人偷眼看去,發現那剛過門的小媳婦兒已經抱上了一個大胖小子。又過幾日,那小孩兒又拜一個尖嘴先生為師,開始讀書寫字。
那時的人們迷信思想嚴重,主人看在眼內,急在心裏,眼瞅著自家祖宅被妖怪占據,卻不敢貿然驚動,唯恐打蛇不成,反被蛇咬。
那天主人正坐在門前發愁,恰巧有個老道經過。那道人身材低矮,肥黑多須,蒼髯龐眉,以至於看不清麵目長相。身後背著把桃木寶劍,形容舉止都十分奇特,他來到主人門前打個稽首:“無量天尊,貧道這廂有禮了。”
主人趕忙還禮:“敢問道長從何而來,到此窮鄉僻壤有何貴幹?”
老道說:“貧道向來隻在龍虎山修煉五行道術,卻廣有神機,隻需慧目一觀,即可洞察千裏之外。因見貴宅中有妖物出沒,故此趕來除魔衛道,整頓乾坤。”
主人大喜,立刻請老道回家吃飯,好酒好菜地招待著。夜裏那老道提了桃木劍,赤足披發,同主人徑直來在後宅閣樓門前,大聲喝道:“何方妖孽膽敢在此作祟,本真人到此,還不快快束手就擒!”喝罵聲中,一腳踢門而入。
那閣樓中的一眾小人兒見老道來了,都是大吃一驚,頓時作鳥獸散,四散向牆縫洞穴裏逃竄。
老道至此不容分說,嘴裏念念有詞,凶神惡煞般用桃木劍就地亂戳。他劍下絕不走空,每劍戳出,便會刺中一個尺許高的小人兒。小人兒們中劍後,便直挺挺橫屍在地,被老道隨手從地上撿起來扔進一個大麻袋裏,不到半盞茶的工夫,那條麻袋就裝滿了,看分量約有百十斤重,這回閣樓裏算是徹底清靜了。
主人和旁觀的鄰居,都看得心服口服,不住口地稱讚:“好個仙長,恁般了得!”
老道捋須大笑,顯得十分得意。他將口袋拴上扔在地上,把兩眼珠子一轉說道:“貧道從千裏之外的龍虎山遠路到此,能夠降伏妖怪,全仗諸路仙家相助。哪幾路仙家?乃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七曜星君、南鬥星君、上洞八仙、四靈二十八宿……”如此說了一長串各洞神仙的名諱。聲稱主家和各鄉鄰應該大擺宴席,多準備肥雞熟鴨以及上等佳釀、果子糕餅,由他帶回去祭祀神明,否則那些仙家怪罪下來,可是誰也擔待不起。
眾人一聽這話不免有些疑惑,如今天下大旱,老百姓們有口飽飯吃都不容易,哪有肥雞美酒可以敬神?何況道家講究清心寡欲,無為而為,借這機會獅子大開口索取酒肉,真不像修道之士所為。
誰知那老道翻臉比翻書還快,認為眾鄉民怠慢仙家,立時拉下臉來,解開綁住麻袋口的繩子,就地一抖落,有無數大老鼠“稀裏呼嚕”從裏麵鑽出來。其中還有隻尖嘴老鴰,都躥到鄉民家中到處啃咬,把很多衣服木器都啃壞了。
眾人這才明白過來,這些全是老道使的障眼法。閣樓裏的小人兒是老鼠所變,教書先生則是個尖嘴老鴰,這老道可能也是什麼妖怪,隻因到處都鬧饑荒,這些東西竟跑到村子裏詐食來了。
村裏的愚民愚眾,大多是老實巴交的農民,一個大字也不認識,遇上這種事誰也不敢出頭,隻好讓主人帶頭作揖求饒,承諾轉日在村中擺酒賠罪,另備肥雞糕餅,請各路仙家息怒,如此方才作罷。
第二天傍晚,村子裏打開了準備用來度荒的糧窖,各家各戶湊了些酒肉,等那老道帶著一群小人兒如期而至,狼吞虎咽地將酒席一掃而空,老道喝得大醉,臨走把鄉民拿來的肥雞和糕點負在背上,搖搖晃晃地去了。
華姓主人的兒子年輕氣盛,素有膽識,他眼見四鄰受自家連累,把度荒的糧食都搭進去了,還不知要餓死多少無辜,不禁暗中憤恨,尋思:“那老道來曆不明,雖然知道村中有糧窖,卻不會搬運挪移之術,否則也不必如此大費周章了,看來至多會些障眼幻化的邪法,我當設法為民除害。”於是趁那老道喝得迷迷糊糊,在裝糕餅的袋子底下墊了個石灰包,又紮了個小孔,等老道回去的時候,石灰就一點點從孔中漏出,斷斷續續地撒了一路。
少主人約了幾個膽大的伴當,點起燈球火把,跟著地麵的石灰線尋去,最終找到一座荒山野嶺間的墳墓。看石灰的痕跡直通到墳窟窿裏,料定那老道藏身在這座古墓當中,當即找了幾捆幹茅草,燃起濃煙往洞子裏灌,然後堵住了洞口,天亮後招呼村中青壯年,帶著鋤鎬鐵鍬趕來相助。
眾人掘開古墓,就見封土下有墓道墓室,墓室裏的漢白玉石槨依然保存完好,槨上雕刻著精美的狩獵獅子圖,其中人物高鼻深目,服飾罕見,帶有濃厚的異域色彩,與中土之人迥然不同。
玉槨旁伏著一隻黑狐,體肥肢短,估計就是那妖道的原形。它喝醉後已經被濃煙活活熏死了。村民們將死狐拖出去燒成了焦炭,又挫骨揚灰,永絕後患。
發現這座奇怪古墓的消息不脛而走,十裏八鄉的人們爭相來看,那時軍閥混戰,地方上基本屬於無政府狀態,也沒人維持。不出幾天,那古墓就被掏了一空,裏麵的許多珍寶從此散落民間。
單說少主人除掉了古墓中的妖狐,祖宅裏平靜如常,再也沒有什麼變故發生。但他夜裏忽得一夢,情形十分怪異,夢到身穿胡服的男子,容貌裝束同玉槨上雕刻的圖案非常相似,自稱是“善友太子”。
“善友太子”告訴少主人,他的王國遠在西海盡頭,國人篤信佛教,但是那裏土地貧瘠,獅虎橫行,眾生相殘,苦不堪言。
曾有高僧告訴善友太子,在遙遠不可抵達的東方有座高山,山中有古城深宮,城門永遠緊閉。這金碧輝煌的宮殿中寶物堆積如山,黃金做瓦、白銀為牆、瑪瑙鋪地、珊瑚為屏。
如果誰能找到這座古城,就用城下的金剛杵去撞擊城門,那城門就會從內打開,裏麵有個絕色女仙手捧珍寶出來求你離開。但你一定不能答應,那女仙隻好再取更貴重的寶物給你,如此反複數次,她就會被迫從古宮裏取出“摩尼寶珠”,這時你才能伸手接受。
此珠是佛骨所化,色呈暗紅,拿到世間,可令瑞樂縹緲,豐收的稻穀菽麥似大雨傾盆自天而降,奇花異草如一夜梨花開遍大地,金銀珠寶、瑪瑙美玉好比瑞雪紛飛落滿田野。但去尋找古城的路途被大海阻隔,海上風波險惡,除了怪蛇惡鬼,還有狂風巨浪、摩羯大魚,以及數不清的艱難險阻,往者千千萬,達者不過一二,所以至今也沒人找到那座古城。
善友太子為了拯救黎民眾生,也為了使父王母後鶴顏常在,就帶領著五百名勇士乘船出海,終於到達中土。但隨行的舟夫水手已經死亡殆盡,他僥幸被人救起,前往大都麵見了元世祖忽必烈。元世祖見善友太子氣宇不凡,就勸說他“摩尼寶珠”之事終究虛無縹緲,讓其留在禦駕前聽用。
善友太子孤身在遠鄉異域,無時無刻不思念故土,某次他隨統兵親王阿魯布達南下征戰,半道突遇伏兵,混亂中與大軍失散。逃到山中迷失了路徑,黑夜中看到山裏發出一道深紅色的微光,仿佛寶氣噬天,他以為是自己德行感動天地,有機緣遇到了“摩尼寶珠”,於是撥林尋道找了過去,誤打誤撞走進某處村莊。那村子死氣沉沉不見一個活人,房舍牛馬皆為土俑,村中有座大殿,裏麵供著一尊不知名的“四麵邪神”,極盡詭異猙獰之態。
善友太子很是奇怪,正想穿過大殿看個究竟,卻被一群搬運千年古楠的村民擒獲,經山洞帶到另一個村子。這村中有座唐代古墓,建於大唐貞觀年間,環村所居皆為守陵人,曆代隱居在此,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
障眼法
那老道立時拉下臉來,解開綁住麻袋口的繩子,就地一抖落,有無數大老鼠“稀裏呼嚕”從裏麵鑽出來。
善友太子從村民口中得知,有古墓的村子名為“埋門村”。由於這裏存在許多秘密,所以不能容外人隨便進出。村中族長見善友太子並無大過,便網開一麵,破例給他留了條活路,逼他發了惡咒,發誓離開之後絕不提及所見所聞,一個字的記錄也不會留下,隨即遣人將其送出山外。
善友太子的確守口如瓶,但仍以為那深山裏的村子埋有重寶,所以眾村民才諱莫如深,就偷偷將村子的方位繪在了羊皮卷上。他想時移而事易,事易則備變,打算留待後人去發掘其中的秘密。但他記起當時發過的毒誓,心中也常自忐忑,每晚做夢都會夢到那尊詭秘古怪的四麵神像,終於驚嚇成疾,沒過幾年就一命嗚呼了。世祖皇帝深感惋惜,特別賜以厚葬。
善友太子哭訴與少主人,承認自己吞咒食言,因此死後墓室開裂,被妖狐侵占,成了孤魂野鬼,又慘遭掘塚暴屍之禍,所以懇求少主人心存慈悲,收殮墓穴中的枯骨加以埋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