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產婦產後的心理調整(2 / 3)

因為產婦產後體內的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下降,與情緒活動有關的兒茶酚胺分泌減少,體內的內分泌調節處於不平衡狀態,使情緒很不穩定。

②隨分娩結束帶來精神上解脫和體力上的疲乏,而忘卻了不良的主訴

產婦經過十月懷胎的辛苦和分娩時痛苦的折磨之後,親眼看到自己朝思暮想的嬰兒,做媽媽的幸福感油然而升。產時巨大的體力消耗,使產婦倍感疲勞,由於這兩種感覺占據了主導地位,掩蓋了一些不良現象,使產婦不能及時訴說,導致產後各種並發症的發生。

③受傳統習俗影響而產生的忌口心理

這種心理在農村產婦中猶為顯著,由於受傳統習俗的影響和產婦營養衛生知識的缺乏,她們飲食上往往沿襲傳統的做法,忌這忌那,甚至認為除了小米稀飯加雞蛋外,其他任何食物都要忌口,都有回乳的可能,殊不知,正是由於這種不良的傳統飲食習慣認識,造成了一些產婦食欲不振,微量元素缺乏,缺鐵性貧血,乳量不足。

④受傳統“坐月子”習慣影響而產生的依賴性心理

產婦由於分娩時的巨大消耗,產後非常疲乏,體質比較虛弱,強調產婦充分的休息固然重要,但並不意味著完全不動。許多產婦仍然按照我國傳統的習慣,產後靜養,不活動,吃飽了就睡,整天躺在床上,這必然養成依賴與懶惰心理。特別是現在的產婦,她們成了家庭的“有功之臣”,“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任何事情都依賴他人去幹,更甚者在產後最初幾天不能坐起吃飯,而讓家人一口一口地喂飯。由於長期平臥姿勢,使鬆弛的子宮韌帶得不到恢複,從而造成子宮後位,致產後腰痛等。

⑤嬰兒性別不理想的失望心理

由於受家庭環境及傳統觀念的影響,大多數農民產婦對生兒子高興,生女兒則快快不樂,思想壓力較大,怕丈夫、公婆嫌棄。在城市中,這種心理不明顯。

⑥在母乳喂養方麵常殘存不正確的心理認識,表現在以下幾方麵:

a。產婦的嬌氣情緒,對初次哺乳時的疼痛產生懼怕心理,以至不敢哺乳;

b。個別城市產婦為保持體型美,誤認為哺乳會影響體型而不哺乳;

c。孕婦對初乳的價值認識不足,認為初乳又黃又稠不幹淨,吸出後棄之;

d。對糾正乳頭凹陷缺乏耐心。這樣,使大多數嬰兒得不到初乳。

(2)調節心理平衡的注意事項

調節心理平衡,增進乳汁分泌,一般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麵:

①保持良好、平靜的心態,是安全度過產褥期的前提

為了使產婦保持良好的情緒,使其自己認識到產褥期生理變化對情緒的影響,入院後做好解釋,讓產婦有充分的思想準備,一旦情緒波動較大,盡量自我克製,同時要善於調節。例如聽聽音樂,與周圍的人聊聊天等。丈夫要拿出較多的精力來照顧產婦,注意觀察產婦的身體變化、飲食營養、睡眠等情況,要以親切溫和的態度和語言與妻子交談,以調節產婦的情緒。分娩後,產婦沉浸在一種做母親的喜悅之中,大腦的興奮性相對較高,整日為新生的孩子牽腸掛肚,甚至不知所措。這種興奮性和注意力的過分集中,會影響產婦的身心恢複進程,不要樂極生悲。

②充分注意產後衛生

產後應當充分臥床休息和睡眠,作會陰切開手術以及難產手術者更應多休息。一般情況下,產後2~3天可下床稍作輕微活動,下床次數和活動範圍每天逐漸增加。產褥期間不宜站立過久,要少做蹲位及手提重物勞動。產後臥床休息注意不要一直仰臥位,每天應有一小時俯臥位。滿月之前不要參加體力勞動,產褥期間最好不看電視、書報。注意個人和生活環境的衛生。產褥期婦女出汗較多,哺育嬰兒要流乳汁,故必須勤換內衣及床墊,並且應用熱毛巾拭浴。吃飯和哺乳前要洗手,滿月前每天用溫水擦洗外陰。產後臥室要保持安靜、空氣流通。要改變過去那種不見陽光、不讓通風的傳統不衛生習慣。天氣暖和時要常開窗,即使天冷,也應每天開門通風2次,每次10分鍾左右。飲食要調節。產婦分娩後,消耗了大量的體能,需要補充營養以恢複身體。另外,還擔負著哺乳的重任,因此要科學地掌握,做到營養合理。產褥期應選擇營養豐富又易於消化的食物,如雞湯、魚湯、紅棗、小米粥、小豆粥等,這些食物有豐富的蛋白質和維生素、礦物質。對一些辛辣有刺激性的食物要少吃或不吃。產婦飲食切勿走向兩個極端。如有的地方產婦坐月子要吃300~500個雞蛋,造成消化不良;而有的地方卻隻給產婦以稀飯和米湯,使多數產婦營養不足。消化不良和營養不足,不但影響產婦健康,還“株連”嬰兒。產後第一天,可進流食或半流食,以後可進普通飲食。不要偏食,要注意多樣化,這樣才能攝入全麵的營養。在恢複期間每天可適當增加餐次,適當的活動和運動。

了解產婦的性格特征、生活環境及分娩後的精神情感狀態,從而尋清乳汁分娩障礙之間的心理機製。對於精神情誌因素有關的缺乳產婦,應以心理治療為主。如對於情誌鬱結者,宜采用宣泄療法,創造出某種情景,讓患者把壓抑的情緒發泄出來,以減輕心理壓力,保持心理平衡,促進乳汁分泌。

4.保持平衡心理,促進子宮複原

婦女分娩之後,子宮將逐漸恢複至未孕的狀態,在這一過程中的主要變化是子宮體肌纖維縮複和子宮內膜再生。產後的42天內,子宮由分娩結束時的1000克左右迅速降低50克左右,子宮內膜基底層逐漸再生新的功能層,並於產後第21天修複整個子宮腔。這一切變化,均受到下丘腦—垂體—性腺軸的神經內分泌狀態的調節,而且還受著各種生理、心理因素的影響。若受到某些不良的心理社會因素影響,則可能導致子宮複舊不良,形成心身障礙。因此,在產褥期保持心理平衡,提高心理應激能力也是促進子宮複舊的重要課題。

十月懷胎,一朝分娩。在這一過程中形成了產婦較為重大的生活事件,對做母親的期望將逐步轉變為現實;由於受到家庭和社會習俗勢力的影響,或喜或悲由是而起;母性行為實踐由此而開始;分娩改變了以往的生活方式和社會交往方式並且脫離了工作環境等。在生理變化方麵,孕激素急驟減少,催乳素分泌急驟增加,性激素及神經介質也發生不同程度的代謝變化,而且各種心理活動的變化又可以影響激素和神經介質的變化,從而影響到子宮的變化過程。

如何在產褥期保持良好的心理平衡、促進子宮複舊呢?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麵談起:

(1)恰當運用心理防禦機製

要維持自己的心身健康必須要維持兩種平衡,一是生理平衡,二是心理平衡。這兩種平衡因為一方或兩方被打破均導致人們的生理和心理活動發生改變。為避免改變這種平衡狀態,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就產生了應付挫折所招致的不安、避免精神上的痛苦和緊張的心理防禦機製。

要使產婦保持心理平衡,必須克服各種各樣的挫折,提高對挫折的耐受力,因為對挫折耐受力是一種積極的心理防禦。一般來說,人有生理、心理、物質和社會的各種需要,由於種種原因,使需要的滿足受到阻礙或中斷,這就是挫折。挫折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也是時刻都會發生的,它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

在產褥期要正確對待挫折感,你期待的可能沒法實現,如能恰當運用心理防禦機製,把可能發生的事情從正反兩方麵多加分析,挫折也就可以化解了。

一般而言,分娩後的產婦沉浸在一種做母親的喜悅之中,大腦的興奮性相對較高,成天為新生的孩子牽腸掛肚,甚至不知所措。這種興奮性和注意力過分集中的狀況會影響產婦身體的恢複進程。所以,產婦分娩後應保持喜悅而平靜的心情,促使產後的身心恢複。

(2)樹立良好的運動觀

經陰道自然分娩的產婦,應於產後6~12小時內起床稍事活動,包括坐在床邊、扶床行走,於產後第二天可在室內隨意行走,並可做產後保健操。行會陰側切或行剖宮產的產婦可推遲至產後第3天起床稍事活動,待拆線後傷口不感疼痛時,也應做產後保健操。盡早適當運動及做產後保健操,有助於體力恢複,促進排尿及排便,避免或減少靜脈栓塞的發生率。為防止腹壁肌肉鬆弛,腹部肥胖,促進子宮複舊,可循序漸進量力而行地做一些產褥運動。如第一天開始練習抬頭,第二天練習上肢運動,第四天進行下肢運動(抬腿),第八天進行雙臂支起,仰臥起坐動作,能鍛煉盆底肌肉及筋膜的縮肛動作。產後14天以後,還可以加做胸膝臥位,預防和糾正子宮後傾位。上述動作每日做3次,每次幾分鍾至十幾分鍾,堅持35~42天,能使盆底及腹部肌肉張力恢複,避免腹部皮膚過度鬆弛,使子宮完全複舊,腹部恢複原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