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產婦產後疾病的預防與治療(2 / 3)

產後尿失禁的原因是尿路損傷所致。張力性尿失禁是指分娩過程中,胎兒先露部分對骨盆底部組織過度擴張和撕裂,或某些產科手術(如產鉗術、臀牽引術等)損傷了骨盆底組織,或產後體力欠佳、咳嗽及其他增加腹壓等因素,造成尿道膨出,尿道周圍組織及尿道括約肌鬆弛,從而影響正常排尿功能。由此可見,一些產婦平時無遺尿,而當站立腹壓突然增加時,即發生尿失禁。

產後尿失禁的治療方法要因類型而異。中醫學把尿失禁分為兩型:①腎氣虧虛型可用桂花附地黃湯加減。熟地黃24克,山藥12克,丹皮、澤瀉、茯苓、桑螵蛸、益智仁各9克,肉桂、製附子各6克。②脾肺氣虛型可用補中益氣湯加減。黃芪15克,黨參12克,當歸、白術、桑螵蛸各lo克,五味子9克,陳皮6克,升麻、柴胡各3克。因皆係湯藥,遵醫囑服用即可。也可以用針灸療法,取中極、關元、足三裏穴。

8.產後陰道鬆弛的預防方法

生育之前,夫妻性交時陰莖與陰道緊貼,愉悅感油然而生。生育之後,陰道顯得寬鬆,夫妻性生活都有一種不夠緊貼的感受。這種情況往往會影響到夫妻性生活和諧,造成丈夫的不滿足及妻子的性壓抑,甚至使夫妻關係破裂。

(1)產後陰道鬆弛的原因

產後陰道鬆弛的主要原因是恥骨、尾骨肌功能下降。恥骨、尾骨肌是提肛肌,是陰道和尿道括約肌群作用範圍最廣的肌肉之一,它能托起盆腔內髒,保持盆尾陰部軟組織張力,它與近端尿道壁括約肌相互交錯,並延伸到陰道括約肌的1/3.因此,它能收縮直腸下端和陰道,完善排便動作,有陰道“緊握”功能。

(2)防治產後陰道鬆弛的原因

防治產後陰道鬆弛的根本措施是鍛煉恥骨、尾骨肌功能。其方法如下:

①常做“提肛功”

即吸氣時用力使肛門收縮,呼氣時放鬆,反複20~30次,隔1—2分鍾再進行1次,每日清晨練5~6次,日間鍛煉2~3次。鍛煉時可采取慢速收縮、快速收縮或兩者交替進行。

②練“蓋格爾操”

a做“開關水龍頭”操。患者坐在馬桶上,兩腿分開,開始排尿,中途有意識地收縮陰部肌肉,使尿流中斷。此時收縮的肌肉即是恥骨、尾骨肌。如此反複排尿、止尿,排尿、止尿,就像反複開關水龍頭一樣。

b波浪狀操練與收縮。坐在椅子上,由後向前緩慢地收縮恥骨、尾骨肌,在收縮狀態下從l數到10,然後由前至後逐漸放鬆。此時腦子裏可想像海邊的潮水,漸漸漲潮又漸漸退潮,反複操練,反複體驗。

c結合墊上或床上運動鍛煉腰、腹、臀、腿肌肉。即仰臥床上,以頭部和雙腿為支點,抬高臀部,同時收縮恥骨、尾骨肌,放下臀部,同時放鬆恥骨、尾骨肌,反複數次。這樣做,可使腰、腹、臀、腿部肌肉與恥骨、尾骨肌都得到有效的鍛煉,提高恥骨、尾骨肌的活力。

隻要在月子裏能堅持做恥骨、尾骨肌群鍛煉,待產後6~8周性交時,陰道肌便不會鬆弛了。夫妻性生活會更加甜蜜而富有情趣。

9.產後子宮脫垂的預防措施

正常分娩胎兒通過陰道,盆底肌肉和筋膜被牽拉,並向兩側分離,肌纖維常有撕裂。這些改變和損傷,產後雖然能夠恢複,但很少能恢複到孕前狀態。分娩時會陰部常發生裂傷,使陰道口擴大而鬆弛,陰道壁也失去了原有的緊張度,變得鬆弛而容易擴張。上述改變,均使骨盆底部比孕前變得薄弱。如果產後不加強鍛煉,且過早地參加重體力勞動,不但盆底組織不能早日恢複,反而使其更加鬆弛和薄弱。以後就可能發生陰道壁膨出,甚至發生子宮脫垂。

預防子宮脫垂的措施是在產褥早期即做簡單的康複體操,加強產後鍛煉,並且逐漸增加運動量,以促進盆底組織早日恢複;在產褥期間不要總是仰臥;以避免子宮後傾,因為後傾的子宮更容易脫出;做家務時,最好是站著或坐著,避免蹲位,如蹲著洗尿布或擇菜;產後尤其應防止便秘、咳嗽,因為這些都能增加腹腔內壓力,使盆底組織承受更大的壓力而容易發生子宮脫垂。

產婦,尤其是初產婦,雖然容易發生子宮脫垂,但若按照上述方法做,再加上進行恥骨、尾骨肌鍛煉,子宮脫垂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10.產後脫肛和痔瘡的處理辦法

孕產婦在懷孕過程中患有痔瘡,經過分娩後往往加重。因為分娩時產婦要向下用力,盆腔充血,胎頭下降,娩出時肛門部血管擴張、充血,因而導致痔瘡惡化。

孕期患有痔瘡的女性,當胎頭拔露和著冠時,接生醫護人員應用手保護會陰,同時用力壓迫肛門,以防止肛管脫出——脫肛。如果已經發生脫肛,在胎兒娩出後,即要將脫出的部分立刻整複回去。然後將藥棉團搓成雞蛋大小的硬球,壓於肛門處,並用會陰墊緊壓,以防再度脫出。如果大便後再度脫出,在清潔外陰及肛門後,將脫出的肛管送回,再用同法壓迫,便會逐漸好轉。

痔瘡出現在分娩後2~3周內,表現為紅、腫、疼痛,因怕痛而不敢大便,由於便秘、排便困難使痔瘡加重,形成惡性循環。因此,要注意飲食,多吃蔬菜、水果,吃些粗糧,可防便秘。產後痔瘡在產褥期後可用坐浴藥或軟膏治療。痔翻出過大而發生水腫時,應將其納回。方法是在痔的表麵塗些油膏,用手指將充血水腫部分慢慢推送入肛門內,待水腫消失後,病情就會減輕。30天左右,紅腫、疼痛便完全消退。

11.預防產褥期感染的保健措施

產褥期感染至今仍是產婦產後最常見的疾病。產婦在分娩以後,宮頸口擴張,原來在陰道中寄生的大量細菌(包括需氧菌、厭氧菌、真菌及衣原體、支原體等),均可經宮頸進入宮腔,或經宮頸處傷口進入盆腔。產後的子宮基本上很難保持無菌。當產婦的免疫力下降到一定的程度,而細菌的毒力大、數量多時,會導致產褥期感染。孕期衛生不良、胎膜早破、嚴重貧血、產程延長、產科手術、產後大出血等,會削弱產婦的抵抗力,有利於細菌生長繁殖。剖宮產是容易導致感染的最常見危險因素。

(1)產褥期感染的原因與類別

幾乎所有的產褥期感染,都是由原已存在於孕婦陰道內的細菌引起的。血液和惡露是陰道內向上行的微生物極好的培養基,大部分產褥期感染是需氧菌和厭氧菌的混合感染。

產褥期感染的表現包括所有因病原微生物經生殖道侵入局部或全身的感染。

產褥期感染具體可分為以下幾類:

①急性外陰、陰道、宮頸炎症

會陰及陰道內傷口是最常見的感染部位。患處紅腫痛熱,有觸痛、膿性分泌物,傷口可裂開或有膿腫。

②子宮炎症

微生物由子宮壁的胎盤剝離麵侵入並擴散。子宮內有大量膿性分泌物經陰道排出,有臭味。子宮複舊不良,子宮較大且有壓痛,患者還可能有高熱、頭痛、白細胞增多等症狀。

③急性盆腔炎

微生物可以子宮為門戶,沿淋巴管擴散,波及輸卵管、卵巢甚至達到盆腔各處。患者持續高熱、寒戰、腹痛、腹脹,下腹部緊張,按壓時有明顯壓痛,盆腔內檢查有腫塊。化驗白細胞升高。

④感染導致的並發症

上述感染病情如未能有效控製,可進一步發展為腹膜炎、血栓性靜脈炎、膿毒血症和敗血症,患者出現反複高熱、寒戰等全身中毒症狀,病情危重。

產褥期感染的診斷與治療必須在醫生指導下進行,病情較重者應住院治療。

(2)產褥期感染的保健方法

孕期應接受健康教育,做好孕期保健工作,注意陰部衛生。具體要求:

①養成良好個人衛生習慣。

②分娩前2個月內避免盆浴、禁止性交。

③積極糾正孕期中存在的貧血、內科疾病及各種感染病灶,如癤腫、齲齒、牙周炎等。

④提倡到有條件的醫療機構住院分娩,以便得到消毒嚴格、服務規範、合乎標準的產科服務。

⑤如無醫學指征,應減少不必要的手術幹預,提倡自然分娩,有利於增加免疫力,減少組織損傷與出血。

⑥產褥期應十分注意保持會陰部清潔,每次大小便後可用消毒液或溫開水擦洗,難以做到時應每天至少2次。所用衛生巾(墊)最好能適當消毒或經日光暴曬後再用。

⑦惡露排出期,每日注意惡露的量、色、氣味,如有不良氣味應及時與醫務人員聯係。

⑧每日注意子宮複舊情況及有無壓痛,注意體溫。

⑨存在一種或多種感染的高危因素者,如手術分娩、嚴重貧血、早破水等,在醫生處方下預防性應用抗生素。

12.產後尿道炎的預防與治療

(1)產後尿道炎的病因

有淋菌性尿道炎和非淋菌性尿道炎。產婦尿道炎多為後者引起。而在非淋菌性尿道炎中40%~50%由沙眼衣原體所致。

(2)產後尿道炎的症狀與體征

潛伏期1—4周,起病沒有淋病急,症狀比淋病時輕時重。50%產婦有尿痛、尿道癢症狀,易漏診。有時宮頸伴有炎症或糜爛。檢查時可見少許分泌物從尿道溢出,有的病人有症狀無分泌物,有的有分泌物而無症狀。常與淋病同時感染。處理不當有1%的女性可引起宮頸炎、宮頸糜爛、前庭大腺炎、陰道炎、輸卵管炎、盆腔炎、膀胱炎等。

(3)產後尿道炎的治療

主要是用抗生素。判斷治愈標準是,臨床症狀消失1周以上;尿液澄清,沉渣鏡檢陰性;尿道標本衣原體、支原體檢查陰性。

(4)產後尿道炎的預防措施

產後保持會陰部清潔,防止病原菌汙染;產褥期未滿前不可性交,杜絕不潔性交;不洗盆浴,衣服要單獨存放;配偶一方患病,另一方也要檢查,以防互相傳染。

13.產後膀胱炎的預防與治療

產後膀胱的肌肉暫時比較鬆弛,容易積存尿液;妊娠後期體內積聚水分,產後主要通過腎髒排泄,從而增加了膀胱的負擔,降低了膀胱的防病能力。此時,細菌最容易侵入尿道而引起尿道炎;侵入膀胱可引起膀胱炎。

膀胱炎有上行性的——由尿道傳人的,有下行性的——由腎髒而來的細菌性感染。女性多於男性,多見於新婚、妊娠期和產褥期。特征是起病突然,尿頻,嚴重者10分鍾排尿1次,尿急、尿痛,排尿完後出現燒灼感。可有終末血尿。急性膀胱炎時可出現全程血尿,感染嚴重者可出現膿尿,但全身症狀多不明顯。女性注意陰部衛生,性交後排尿,可減少本病發生。

急性膀胱炎治療原則:適當休息;多飲水;服用碳酸氫鈉(小蘇打),堿化尿液;膀胱熱敷,熱水坐浴;服用解痙藥以緩解膀胱刺激症(尿頻、尿急、尿痛等);口服或注射抗菌藥;也可口服清熱利濕中藥,以控製感染。待症狀消失後持續用藥7~14天,以防複發。

預防膀胱炎發生的主要方法是:產後多排尿,不要使尿在膀胱裏貯存過久,以免細菌繁殖;要經常清洗外陰部,保持其清潔衛生;不洗盆浴;防止髒水流人陰道;產褥期不性交,待身體完全恢複後再同房,以免感染。

14.產後慢性盆腔炎的預防與治療

盆腔炎是婦女常見病,其患病範圍包括盆腔生殖器官(即子宮體、卵巢、輸卵管)及盆腔腹膜與子宮周圍的結締組織。

盆腔炎的致病原因,一是通過不潔性交將病原體帶給女方,引起炎症,此為特異性盆腔炎。二是由於在流產、刮宮、分娩、手術等過程中無菌操作不嚴或器械消毒不嚴,或經期、產褥期個人衛生條件差,將病原體帶入機體引起,此為非特異性盆腔炎症。除此之外,沙眼衣原體和支原體感染,也是近年發病的常見病原。

慢性盆腔炎的臨床表現主要以疼痛為主。常見下腹部或腰骶部脹痛,性交時或行經時表現明顯,同時可伴月經失調、白帶增多、輸卵管黏膜粘連或管腔阻塞,造成不孕。甚至形成慢性輸卵管卵巢炎性腫塊或輸卵管積水、輸卵管卵巢囊腫等病理改變。

對慢性盆腔炎應采取防治結合、中西醫結合、內外治結合、因人因病辨證施治。

(1)預防措施

預防措施包括:①做好婦女保健,抓好四期衛生。尤其要重視經期、產褥期衛生,切忌在此期同房。②樹立正確的戀愛觀、婚姻觀。杜絕婚前性行為及婚外戀,嚴禁嫖娼賣淫活動,阻斷性病傳染途經。③嚴把手術、分娩、流產刮宮的消毒關。

(2)治療措施

治療產後慢性盆腔炎的措施如下:

①抗生素是治療本病的主要措施

常用0.9%生理鹽水250ml,加丁胺卡那黴素0.2g,再加滅滴靈液100ml,靜脈點滴,每日1~2次,5~7天為1個療程。本法適用於慢性盆腔炎急性發作時。

②手術治療措施

對於慢性盆腔炎手術治療並非是主要手段。但在非手術治療效果不佳,或因炎症腫塊、輸卵管積水、輸卵管阻塞造成不孕,患者求子心切,均可以經手術治療來取得滿意效果。

③中醫藥治療措施

一是中藥針劑:魚腥草注射液1ml,肌注,每日2次×60天;或胎盤組織液2ml,肌注,每日2次×60天為1個療程。若與中藥內服同時進行效果更佳。

二是內服中藥:按中醫辨證分型,本病有濕熱內蘊、氣滯血瘀、痰濕蘊結等類型,臨床以前二型多見。初起多見濕熱內蘊型,宜疏肝理氣,清利濕熱,常以丹梔逍遙散加減屢見良效。病程日久,將導致氣滯血瘀、濕熱瘀滯、經絡不通,形成炎症腫塊。此時宜活血化瘀、利濕清熱、消痛散結,以化瘀消症方治療,屢見奇效。

④外敷中藥

以透骨草、追地風、白芷、艾葉、血竭、冰片等20餘味中藥組方的藥包,隔水蒸後熱敷下腹部,每日1次,每次30分鍾,1個月1個療程。本法尤對炎性腫塊效果佳。

⑤紅藤保留灌腸

以紅藤、虎杖、黃連、黃柏、黃芩等為主的中藥煮沸後待稍冷。每日保留灌腸1次,15~30次為1個療程。其抗菌消炎、祛除炎症腫塊的作用更為直接。

15.產後急性乳腺炎的保健與治療

急性乳腺炎是產褥期常見疾病,大多數發生在產後的3~4周,初產婦容易罹患此病,所以尤應注意預防。本病給產婦帶來很大的痛苦,還影響寶寶的母乳喂養。

(1)急性乳腺炎的發病原因

①乳頭皸裂:細菌(通常多為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可由此處入侵,再沿淋巴管擴散到乳腺各個部位及組織,造成乳腺蜂窩織炎,而乳頭皸裂往往是因為懷孕期間乳頭擦洗不夠,乳頭皮膚彈性差、柔韌性不夠,當寶寶吸吮方式不當時,極易損傷乳頭皮膚,造成皸裂。

②乳汁淤積:主要由於哺乳時,寶寶未能將乳汁吸盡,乳汁淤積於乳腺小葉。在淤積的乳汁中細菌繁殖極為迅速,極易引起乳腺小葉的感染。乳汁未能吸盡的原因有,乳頭皸裂,吸吮時引起疼痛,影響產婦充分哺乳;或是產婦乳頭凹陷,影響寶寶的吸吮;剖宮產術的腹部傷口因產婦恐懼疼痛而影響嬰兒充分吸吮;若寶寶體重較輕或是早產兒,其吸吮力較弱,不能將乳汁吸盡,其食量往往也較少。初產婦由於缺乏經驗往往在哺乳時未能盡量排空乳汁,乳汁中所含較多的脫落上皮細胞很容易聚積引起乳腺導管堵塞,引起乳汁淤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