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情況下沒有人提醒我們說話時欠考慮,隻要注意聽一下自己講的話和對方的反應就可以發現我們的不足。
說話之前三思是我們自己的事。“我”字在日常溝通可能是最常聽到的,但是在與陌生人的溝通中,盡量減少它的用量。例如,與人說話時不要說“我想”,而要說“您怎麼想?”。
巧言應對陌生人的尷尬問題
運用以上溝通策略,你可以規避溝通中的許多尷尬,但這並不意味著尷尬就不會出現。因為溝通是雙方的,你可以做到,但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很多的陌生人可能會有意無意地提出一些不合時宜的問題,讓你處於尷尬的境地,那麼,你將如何應對呢?
如何回答私人問題
如果你被詢問新買衣服的價錢,除非很親密的人,其實你沒有義務為他提供有關信息。你隻要回答:“我不知道(或我不記得)花了多少錢。”
關於錢的詢問通常是不合適的,應該置之不理。你不能說:“不關你的事。”但可以說:“如果您不介意的話,我不說這件事。關於生活的費用,太讓人提不起情緒……”然後改變話題。
另一個類似於窺探的問題是:“你是幹什麼的?”最好在對方指明了知識領域後詢問對方的工作,或在談話是與工作相關的特殊話題。然後,您可以問:“您在這個領域中從事工作嗎?”
麵對吹捧者
優秀的交談者不會沒完沒了地吹捧別人的工作做得多麼好或他的兒子多麼出色。
當對方沉浸在吹捧中時,禮貌地加入自己的評論並試圖轉換話題。如果他給你講關於他自己聳人聽聞的故事,最好的辦法是盡快找理由離開,除非你對他的講話很感興趣。
生癖用詞
在談話中從其他語言借用成語來點綴談話有做作的意味,除非你經常說這種語言,或者你要說的詞在中文中沒有絕對的對等或翻譯詞,或者這個成語已廣為使用和流傳。
如果對方說了明顯是外來語的詞或成語,盡量不要注意它,除非你很感興趣,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並想停下來問一問:“什麼意思?”
你多大年齡
許多人不喜歡別人問自己的年齡,而且這是一個缺乏考慮的問題。但是,經常有人問這個問題,而且有許多辦法來回避它。
您可以說:“噢!足夠大了。”您還可以告訴他一個大概的年齡,例如,超過21歲,或用一個您喜歡的數字,“25(或35、45等等)而且正在保持。”
如果有人堅持問:“哦,說吧。”告訴他,“很明顯了,我並不想告訴您,您有必要知道嗎?”
麵對侮辱
如果在你麵前有人詆毀一個團體、個人或一個國家,您該怎麼說呢?
誠懇地告訴他,他的言論是令人討厭的,不再想聽到這樣的話了,然後走開。或者你可以說:“我們不談這個話題了。”然後開始另一個話題。
每次加入一個道德、種族或其它詆毀個人的談話時,不管那些評論是真正詆毀還是開玩笑,你都在鍛煉自己的容忍能力。
突如其來的不速之客
在這個名片與“朋友”滿天飛的世道,某天突然接到一個陌生卻自稱是你朋友的電話,或是在派對上有人朝你親熱地招呼,你該如何與他們完美地“敘舊”呢?
尤其在社交場合上,不要冒昧地直接反問對方的名字,最好一邊接受對方的熱情,一邊努力回憶與其有關的細節。想起來了,皆大歡喜,想不起來,過3分鍾借故走開,向其他人打聽清楚,然後再找到他,不露痕跡地重新挑起話題。
任何朋友都是從陌生到熟悉,從疏遠到親密,如果對方確實對你有好感,願意引你為朋友,何樂而不為呢?積極配合就是,哪怕學英國人從天氣聊起也行。
你確實記得此人,也確實記得你們認識時的場景,可除此之外,你對他一無所知。沒有關係,可以從當初認識時的其他人入手,問問他的近況,聊聊彼此的煩惱。無形中距離自然拉近,更可以獲得其他朋友的信息,一舉兩得。
對於實在不喜歡的懷著某種目的“陌生人”朋友找上門來的敘舊,沒必要板著一張冷淡的麵孔。可以一直微笑以對,答以“嗯”、“是嗎”、“我不清楚”之類最簡單的語句,不出幾分鍾,對方自然會識趣而退。
溝通總結
無論是熟人,還是陌生人之間的交往,出現尷尬的情況都是很正常的。我們不能因為害怕尷尬,而噎廢食不再敢接近陌生人。所以,不論到何處,以愉快的心情、甜美的微笑去麵對別人,誠懇地與陌生人交流,久而久之,您將發現自己的生活充滿樂趣,和陌生人之間的隔閡也將很容易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