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素有所謂“逆鱗”一語,即使再馴良的龍,也不可掉以輕心。龍的喉部之下,約直徑一尺的部位上有“逆鱗”,全身隻有這個部位的鱗是相反生長的,如果不小心觸摸到這一“逆鱗”的人,必會被激怒的龍所殺。其他的部位任你如何撫摸或敲打都沒有關係,隻有這一片逆鱗無論如何也接近不得。
在與陌生人的溝通中,有些方麵也如龍身上的逆鱗,有所忌諱,千萬要引起重視,別跨越雷池。
與陌生人溝通,貴在自然
我觀察過我身邊和我周圍的人群,發現有這樣一種人——他們在和自己熟悉的人交談時很輕鬆自然,雖說不上滔滔不絕、口若懸河,但也能做到口齒伶俐、侃侃而談,但他們一旦到了公眾場合和陌生人交談,馬上就變得不會說話,經常麵紅耳赤、語無倫次了。
這種情況,在心理學上會被看作是輕微的社交恐懼症,通常卻往往用“為人老實”、“不善交際”等詞語來掩飾。然而,在現代社會裏,人際變動很大,人與人的交流越來越頻繁,越來越廣泛:在工作時,我們要麵對新同事、新客戶;在進修時,我們要相處新同學、新老師;在娛樂時,我們要結交新朋友、新玩伴……在這種種場合下,一個人如果不善於和陌生人交談,造成的損失卻是無法彌補的。
造成和陌生人說話困難的原因往往是心理恐懼和語言生澀兩方麵的,心理問題可以通過心理谘詢或自我調節來克服,而語言技巧問題,我們的文章也許對你有一定的幫助。
有這樣一個故事:有個老先生的胡子很長,平時沒有覺得有什麼不方便的,可是有一天一個調皮的小家夥問他:“老爺爺,你睡覺的時候胡子放在被子裏還是放在被子外?”老先生平時也沒有留意,一時回答不上來。這個晚上睡覺的時候,老先生開始注意起自己的胡子來,結果怎麼放都覺得不合適,連覺也睡不成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很簡單的道理,有很多事情,我們不必去刻意關注,隻要照你平時那樣去做就行了。和陌生人講話,其實並沒有什麼太多講究,隻要照平時那樣自然地去說就行了。
我們每個人說話都有自己的特點,因而怎樣才算說話自然隨和,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我們也不可能從正麵去定義解釋,但是不刻意偽飾,不刻意模仿,保持常態,這就是我們和陌生人交談時最重要的一個原則。我們不能像那個到邯鄲去學步的傻子一樣,為了學會高雅的步伐而忘記了正常的步行,結果隻會在地上爬了。
假如你覺得在陌生人麵前即使要保持常態,自然隨便地講話也是一件很困難的事,那麼可以試試以下技巧。
調整自己的呼吸狀況
說話每時每刻都要利用肺部呼出的氣流,一旦由於緊張而引起呼吸紊亂,就會使說出來的話顫顫巍巍,或者輕重不均勻,給人一種支離破碎的感覺。
所以,如果你覺得緊張,可以在說話前有規律深呼吸幾次,調整一下心情,等呼吸穩定以後,再開口說話,聲音就不會發顫了。同時,深呼吸也可以幫助攝入足夠的氧氣,使我們頭清醒,保持敏捷的思維。
精神集中、心無旁鶩
說話的時候不要走神,讓大腦運轉起來,佳詞妙句就會源源不斷自動噴湧。聽話的時候更要專注,努力捕捉對方的眼神表情,積極做出回應,如會心的微笑、讚同的點頭等等。
這不僅讓對方覺得受到重視,因而情緒高漲,而且也會讓自己的緊張情緒煙消雲散,全身心投入到興致盎然的會話中去。
不要雕琢詞句
和陌生人交談,並不需要故作高雅,平時用什麼詞現在還用什麼詞。這不是說要口無遮攔,怎麼想就怎麼說。在說話的內容上,我們需要斟酌;可是在說話的方式上,我們可以順其自然,不要刻意追求華麗的詞藻或精彩的句式。
一些高雅的詞彙,也許可以為你的話語增色,但是如果因此耗費了大量的心力以至於無法集中思考說話的內容,卻是得不償失的。更何況,不熟悉的說話方式和詞彙也很容易讓人出洋相,一時讀錯了一個音或說了一個病句,就會給心理上帶來巨大的壓力,如果再造成緊張的惡性循環,就會洋相百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