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人30歲左右,穿著一件沾有油汙的短袖汗衫,胳膊處的肌肉向外鼓著,身體很結實。表妹暗想,這人一定是個打架的好手。
陌生人小心翼翼地向表妹借傘,並要求表妹給他一杯水喝。表妹猶豫起來:他會還我雨傘嗎?他是不是壞人呢?深思半晌,表妹給他找來那把已多年不用的破傘,從窗口遞給他。
“家裏沒水了。”表妹抱歉地衝他一笑,陌生人什麼也沒說,接過雨傘走了,剛走兩步,一個趔趄,差點兒摔倒在地,這時候表妹才發現他是殘疾人,表妹開始後悔為什麼不給他拿罐飲料,對自己缺乏同情與過度謹慎的行為不安起來。
第二天一大早,那個陌生人送傘來了,他自行車後座上挎著兩個帆布包,裏麵放著傘骨架,帆布料、打氣筒、自行車輪胎什麼的。
表妹欣喜過望,隨手接過傘時覺得有些異樣,撐開一看,傘的破漏處被縫補得整整齊齊、漂漂亮亮,連壞死的半自動彈簧也修好了。
表妹不知道說什麼才好,趕緊把他讓進家裏,給他倒了杯牛奶。很快,表妹知道他不過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工人,一年前因工傷下崗後幹起修理工,脖子上的刀疤是因在汽車上見義勇為而留下的……頓時,表妹心裏湧出一股澀澀的愧疚。
生活中,我們常常用一種異樣的眼光去看待陌生人,其實事實並非如此,猶如傘內瞧人,總是看不完全的。
不要憑封麵來判斷書的好壞
事情總是呈現出它的兩麵性:一方麵是我們看到的現象,另一方麵是它的事實。但是,我們看到的現象,很多的時候並非是事實,而大多數人卻把看到的現象當作了事實。
有個四處流浪的流浪漢來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在他走進一條街道的時候,看到有一個老頭坐在街道的拐角處,那是一個乞丐。不知道什麼原因,這個乞丐居然要請他喝咖啡,流浪漢沒有拒絕。他們來到了廣場喝起了咖啡。
幾分鍾以後,這個麵貌和藹的乞丐對流浪漢說,他有些重要的東西要給流浪漢看並要與他共同分享。流浪漢緊緊地跟在老乞丐的後麵,穿過了幾個街區,來到了圖書館。他跟著老乞丐走進了這座神聖而又莊嚴的知識殿堂,而這裏曾是流浪漢討厭的地方。
老乞丐讓流浪漢坐在椅子上,說,“我馬上回來。”不一會兒,老乞丐夾著幾本舊書回來了。他把書放到桌子上,在伯金身邊坐了下來。接著,老乞丐打開了話匣子,開始了那改變伯金一生命運的談話。
“年輕人,我教你兩件事。”他目不轉睛地看著伯金,意味深長地說,“第一,不要從封麵來判斷一本書的好壞,因為封麵有時也會蒙騙你。我敢打賭,你一定認為我是個乞丐,是不是?”
“難道你不是嗎?”流浪漢反問道說。
“嗯,年輕人,我知道你會這麼想的。不過,我會讓你大吃一驚的。”他一邊說著,一邊神秘地望著伯金,“你可能不知道,其實我是這個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人們夢寐以求的任何東西我幾乎都有。”
說著,老乞丐收斂起笑容,目光也從流浪漢的臉上移向了遠方,仿佛陷入了回憶之中,“我原來住在繁華的大城市,凡是金錢能買到的東西,我全都擁有。但是一年前,我妻子死了。從那以後,我開始追憶過去的歲月,深刻反省人生的意義。我知道,生活是豐富多彩的,而我還有很多東西都沒有體驗過,比如做一個沿街乞討的乞丐。於是我決定要做一年的乞丐。就這樣,在過去的一年裏,我從一個城市流浪到另一個城市,到處漂泊,到處乞討。”
說到這兒,他把目光再次移向流浪漢,“所以,年輕人,千萬不要以貌取人,否則你會受騙的。”
他頓了頓,咽了口唾沫,語重心長地繼續說道:“我要教給你的第二件事是要學會如何讀書。因為這個世界上隻有一種東西是別人無法從你的身上拿走的,那就是智慧!”
溝通總結
富翁的話一語中的:不要從封麵來判斷一本書的好壞,因為封麵有時也會蒙騙你。的確如此,事情總是呈現我們兩麵性:看到的現象和事實。通常情況下,我們把看到的現象當作了事實。由此可見,對於陌生人,以貌取人,隻會貽害無窮。
當心“小毛病”成為你的絆腳石
一般說來,習慣一旦形成,人們就會自覺不自覺地按其慣有的言行模式行事,有時明知不對,也難說服自己改變。一個好的習慣往往會成就一個人,一個壞的習慣往往會毀滅一個人。
在與陌生人的交流也是如此,一些不經意的小毛病,可能就會影響對方對你的印象,從而中斷與你的關係,讓你失去很多的機會。譬如說話時看手表、目光遊離、抓耳撓腮、不良的口頭禪等等。不懂得規避這些小毛病,隻會讓你失去更多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