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精力疏導法。

父母容易犯這樣的錯誤:知道孩子愛淘氣閑不住,於是四處設防八麵禁止,卻總是忘記該讓孩子幹點什麼。結果常常與設想的相反。其實,細一琢磨就會明白這樣一個事實——孩子有使不完的精力,“閑不住”是孩子的本性。他總要幹點什麼。這正像水總要流一樣,就像古時候大禹治水講疏而不堵的道理一樣。因此,最好的辦法是正當疏導,讓孩子的精力宣泄掉,這也就避免了孩子出現過錯行為。家長可以讓孩子玩積木,看畫冊,騎小車,捉蟲,挖土,捉迷藏,摸瞎瞎,猜謎語,聽故事……精力都用在這上頭,過錯行為也就不禁自止。

四是多講“應該”法。

孩子的道德認識還沒建立起來,常常不知道該怎樣做。所以,多講“應該”少講“不要”,便成了許多家長教子成功的一個訣竅。大人對孩子常說“不要亂鬧”“不要打人”,應改成“應該好好玩”“你們是好朋友,一起唱個《找朋友》”。這不僅因為多講“應該”,讓孩子知道了正確行為是什麼,還因為少講“不要”,可以減少孩子接觸了解過錯行為的機會。就是說,有時“不要”後麵的話對孩子無異於提醒、暗示甚至是“引誘”。就比如說,孩子剛走進屋子,你對他說:不要靠近電冰箱,千萬不要靠近!孩子卻偏偏會靠近電冰箱,東摸西摸。這不是孩子故意為難你,而是你的話“引誘”了他去那樣做。

五是善於鼓勵法。

什麼叫善於鼓勵?比如說孩子舉止正常的時候,你幾乎不大注意他,而他稍一動彈,一淘氣,一吵鬧,你就立刻注意起來。問題就在這兒。大人多在孩子做得挺好時表現得像沒看見一樣,懶得使用鼓勵的語言,卻隻看見孩子“壞”的時候。如果父母能夠多注意孩子好的時候,在他行為正當時多給鼓勵,而不是總盯著他的過錯行為,這就是善於鼓勵。

六是自我強化法。

孩子的過錯行為所導致的結果,對他自己也有強化作用,結果令人滿意的是正強化,孩子就會繼續這一行為;結果令人痛苦的是負強化,孩子就自發地改變這一行為。這都叫做自我強化。利用這一規律有時也可矯正過錯行為。例如,孩子麵對飯桌不好好吃飯,哄勸打罵都不是上策。最好是暫且不管他,吃完飯立即收拾飯桌。不用多久孩子會說:肚子餓,想吃東西了。這時不能立刻就給他吃,餓一餓是餓不壞的。這餓肚子的體驗,就是孩子不好好吃飯的自然結果,這一負強化的作用比教訓、哄勸和打罵都管用。

遺憾的是,在孩子還沒有體驗到自己的行為所帶來的不良後果之前,大人往往先沉不住氣了。於是孩子失掉了“學習”該怎樣做的機會。看來,父母有時狠下心,對孩子反而是一種更深沉的愛。當然,有些行為結果相當危險,就不能再等結果來使孩子“自我強化”了。

三是精力疏導法。

父母容易犯這樣的錯誤:知道孩子愛淘氣閑不住,於是四處設防八麵禁止,卻總是忘記該讓孩子幹點什麼。結果常常與設想的相反。其實,細一琢磨就會明白這樣一個事實——孩子有使不完的精力,“閑不住”是孩子的本性。他總要幹點什麼。這正像水總要流一樣,就像古時候大禹治水講疏而不堵的道理一樣。因此,最好的辦法是正當疏導,讓孩子的精力宣泄掉,這也就避免了孩子出現過錯行為。家長可以讓孩子玩積木,看畫冊,騎小車,捉蟲,挖土,捉迷藏,摸瞎瞎,猜謎語,聽故事……精力都用在這上頭,過錯行為也就不禁自止。

四是多講“應該”法。

孩子的道德認識還沒建立起來,常常不知道該怎樣做。所以,多講“應該”少講“不要”,便成了許多家長教子成功的一個訣竅。大人對孩子常說“不要亂鬧”“不要打人”,應改成“應該好好玩”“你們是好朋友,一起唱個《找朋友》”。這不僅因為多講“應該”,讓孩子知道了正確行為是什麼,還因為少講“不要”,可以減少孩子接觸了解過錯行為的機會。就是說,有時“不要”後麵的話對孩子無異於提醒、暗示甚至是“引誘”。就比如說,孩子剛走進屋子,你對他說:不要靠近電冰箱,千萬不要靠近!孩子卻偏偏會靠近電冰箱,東摸西摸。這不是孩子故意為難你,而是你的話“引誘”了他去那樣做。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