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創設說話機會。

孩子一旦欣然開口,就該給他創設盡可能多的機會,讓他們用話表達心裏的意思。孩子到了被動性語言階段,你不要在孩子剛有手勢表情時,就去滿足他的要求,而應適度地“擠一擠”,“擠”出他的話來。因為在人類發展史中,話就是被“擠”出來的。孩子到了主動性語言階段,更應促使他多說話。孩子看畫報時,你用啟發的口吻,引導他說說畫上有什麼,在什麼地方等。講過的簡單故事你再講時,有些情節可以讓孩子說,再後來可以幹脆讓他講給你聽。

也許,對成人而言,少說話能解決的問題就不多說,是遵循“經濟法則”,可對正學話的孩子而言,說得再多也沒有“廢話”,特別在孩子兩三歲這個口頭語言發展的最佳期更是這樣。遺憾的是,許多父母在忙自己的事情時,時常滿足於已經會說話的孩子“默默無語”。

第三,豐富孩子的詞彙。

最初可以借助實物、手勢、表情,讓孩子掌握詞彙。比方說孩子可以在屋裏走動了,他碰到桌子、椅子等,你就不厭其煩地教他說出這些詞。特別是教他認識同類的東西比重複一個詞更重要。比如,讓他知道電鍍椅子叫椅子,木頭椅子叫椅子,他自己的兒童椅也叫椅子,這樣有助於孩子掌握詞的概括性。對有些詞要借助表情讓孩子掌握。比如“疼”,你可以做出疼痛的表情,讓孩子知道什麼叫疼。

以後,你可以帶孩子走出家門,廣開視野。見多識廣,孩子的詞彙自然豐富。再以後,孩子已掌握相當數量的詞彙了,你還可以跟他玩豐富詞彙的遊戲。比如,你說一個“水”字,讓孩子說出帶“水”字的詞,定個數,說夠數算贏,否則算輸。這是“組詞遊戲”。再如,你還可以跟孩子玩“說反義詞遊戲”。

第四,教孩子學規範的語言。

固然,孩子說話總有孩子的特點,但還是應教他們學習規範的語言。

一是注意糾正錯誤的發音。比如,孩子可能把“吃”說成“qi”,把“哥哥”說成“de de”。大人呢,常覺得好玩而無意地重複孩子錯誤的發音。殊不知這樣的隨聲附和,會使孩子將錯就錯。正確的做法是,讓孩子看大人正確發音的口形,逐步引導,使其發音日趨正確。當然這要慢慢來,不必操之過急。

二是不教孩子“兒語”。有些家長教給孩子“丫丫”(腳)、“臭臭”(屎)、“汪汪”(狗)等兒語,這是十分不經濟的教學。因為這樣孩子要學兩套詞彙,給孩子造成雙重負擔。其實,孩子學習“丫丫”跟學習“腳”要花費同樣的精力,莫如直接就學“腳”。

三是引導稍大的孩子說話合乎語法。比如,孩子把“媽媽,我要喝水”說成“媽媽,喝水”,你就引導說:“小強渴了,是嗎?媽媽不渴,小強渴了,小強要喝水。你說:媽媽,我要喝水。”“對,再說一遍,真好!”

第五,多跟孩子交談。

大人跟孩子親切平等的交談,不僅有助於密切親子關係,促進心理相容,而且有益於孩子口頭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談話時既要注意孩子語言發展的年齡特點,又不能消極遷就孩子語言發展的水平。就是說,通過經常的交談,應讓孩子說話的水平向大人靠攏而不是相反。談話時也應允許孩子爭辯,鍛煉他用準確的語言表達清晰的思想的能力。此外,也應讓孩子多跟夥伴交談。

第六,進行專門訓練。

相聲演員不是每天要做口腔體操嗎?孩子的說話也可以利用一些方式來專門訓練。大人與孩子玩“打電話遊戲”,就是很好的訓練方式。大人與孩子各拿一個“電話”,可以先麵對麵打電話,再背靠背打電話,來言去語之中,既有趣味又有效益。教孩子學兒歌也是有效的訓練方式。還有,我國曆來就有用繞口令訓練說話的傳統方式,這方法也很管用。經常練習,持之以恒,孩子將會“舌如彈簧、語似連珠”。同時,這還可以給家庭生活增添幾分樂趣。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