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要讓孩子知道,掙了錢之後,除了去存錢和花掉之後,還可以捐贈給一些需要幫助的人。通過向別人捐錢,培養孩子的愛心和同情心,同時還可以讓孩子成為一個有責任感的人。通過讓孩子捐錢,父母要讓孩子明白,把自己掙來的錢捐出去,會和花錢一樣有意義,甚至比花錢更有意義。它可以讓自己感到滿足,讓自己覺得有能力去為社會、為別人做一些事情,盡一點責任。這也是孩子所必需具備的理財素質之一。有些孩子覺得捐錢是一種浪費,覺得自己辛辛苦苦才掙來的錢,不應該捐給別人。如果孩子有這樣的認知,父母要盡快糾正孩子這種錯誤。
5.讓孩子學會借錢
當孩子想要買一件東西,但是,他又沒有足夠的錢,這個時候,就需要借錢了。父母要讓孩子知道,當自己遇到困難時,適當地借錢會讓自己度過難關。當然,孩子借錢的對象會是父母。當父母借給孩子錢之後,不要因為金額少或是其他問題而不讓孩子還錢,這會養成孩子借錢不還的壞毛病。如果孩子借了父母的錢,父母要讓孩子寫下借條,上麵要寫清楚什麼時候還錢,如果到時候不還應該怎麼辦。這樣就會讓孩子知道,做人要講信用,說什麼時候還就要什麼時候還。
6.讓孩子學會錢生錢
當孩子學會花錢、賺錢、存錢、捐錢、借錢之後,孩子就可以深深地體會到:錢是一種可以為人所用的東西。但是,除了以上幾種用錢的方法,錢還可以用於投資。投資是指人用錢去參與那些被認為是能獲取利潤的事業或去購買那些被認為是可以增值的東西。如果投資獲得了豐富的回報,投資人的財富就會極大增長,也就是讓錢生錢。因此,父母要讓孩子學會投資,這也是訓練孩子理財素質的重要內容。
學會合理支配金錢——培養孩子健康的金錢觀什麼是金錢觀?簡單地說,就是對金錢的認識、分配與使用方法的思考與行為模式。現在,有很多的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認識錢——這個神奇的東西。然而,有些孩子對於錢的認識是不正確的。因此,父母就需要多給予孩子一些正麵的教育與示範,這樣就能幫助孩子在未來處理金錢的事物上,奠定一個良好的習慣。
教育專家警告我們要讓孩子銘記拿破侖·希爾的忠告,切勿因金錢而喪失自由,喪失人格,要建立完善的人格,才會享受到金錢的快樂。因此要告訴你的孩子,僅僅成為一個富人還不夠,還要成為一個健康的人,一個快樂的人,一個享有完美人格的人。
有研究表明,如果孩子擁有了正確的金錢觀,那麼他就擁有了一半的理財能力。美國著名的投資大師巴菲特,就是因為有位股票經紀人的父親,所以從小就對股票產生了濃厚興趣,乃至後來成為投資大師。美國基金評審機構的晨星公司總裁菲利浦,也是從初中就開始接受父親的基金知識的教導而成長起來的。現在的父母往往隻注重孩子的學習,而忽略從生活中訓練孩子的正確金錢觀,這樣對其成年後的理財理念和技能都埋下了隱患。
那麼,如何讓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呢?父母可以從下麵幾點開始做起。
1.訓練孩子的責任感
美國的一家雜誌曾經針對9~14歲的讀者一份調查中指出,如果一個孩子有著同定的零用錢,那麼這個孩子的儲蓄也就比較多,這個孩子在花錢的時候也會比較理智,對錢的感受相對也比較快樂。而一個沒有固定零用錢的孩子,幾乎根本就沒有什麼儲蓄,拿到錢就會亂花。這點說明應該適當給孩子一些零用錢。那麼,應該給孩子多少零用錢呢?父母可以讓孩子自己算出自己一個月或是一個星期大概有多少開銷,然後父母再適當給;或是可以以家務報酬的方式給。有的專家指出,孩子是家庭中的一分子,他們做家務事是應該的,不應當索取報酬,但是額外的家務活可以適當給予報酬,這樣既可以給孩子提供一個賺錢的機會,也能夠趁機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2.讓孩子有一個儲蓄的目標
當一個人有了目標,他才會朝著自己所訂下的那個目標去努力,因此,父母可以讓孩子訂下一個長期或是短期的儲蓄目標。比如,孩子想要一樣東西,父母就可以激勵孩子,如果把自己的零用錢攢下來,三個月之後就可以買到這個東西。這樣一來,孩子就可以有節製、有計劃地花錢。如果孩子沒有什麼目標,沒有了錢就會伸手向父母要,根本就沒有儲蓄的機會。因此,父母要和孩子約定好,如果孩子想要什麼東西,要讓孩子自己攢錢去買;或者是父母拿其中的一部分,另一部分需要孩子自己攢。這樣,孩子有了目標,他就會有了攢錢的欲望,也就會開始慢慢攢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