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家長無意之中說一些善意的謊話,卻給孩子帶來無形的影響。有個家長接受了朋友的一條圍巾,他不喜歡這件禮物,對妻子和女兒訴說圍巾的色彩如何不好。但是,後來當他見到朋友時,卻大聲感謝朋友送給他一條漂亮的圍巾。雖然他說謊的目的是為了感謝朋友的好意,但是孩子會以為說謊是很正常的,說謊是可以的。

2.大人不正確的教育方法所致

孩子做錯了事,家長不是循循善誘、耐心教育,而是采取簡單的說教或打罵、體罰的方法,運用強製手段讓孩子認錯,造成孩子為了躲避家長責罰而說謊。另外,由於家長的溺愛、嬌慣,對孩子的錯誤包庇、袒護,也易導致孩子說謊。

3.虛榮心所致

孩子與同齡人交往,一起遊戲時,免不了要相互比較、競爭。有的孩子會吹噓自己的玩具比同伴的多,自己的衣服比別人的貴,也會誇自己的家長比別人有能耐等。孩子有時為了顯示自己比別人處處占優勢而誇大事實,編造謊言。

4.為了達到某種願望而說謊

如天氣並不很熱,孩子想吃冷飲,他會故意擦汗,表示天氣很熱,嘴裏不停地念叨“熱死了”,目的是為了向家長要錢去買冷飲。

5.由於孩子年齡小,記憶不清晰或由於時間概念模糊而造成的說話不真實如一個月前媽媽給婷婷買了一個可愛的娃娃,別人間她什麼時候買的,她會說是昨天買的。孩子還會把想象和現實混淆,甚至把想象、渴望的事情當做現實。

怎樣對待孩子說謊呢?

由於孩子智力、知識水平較低而造成的無意識說謊,家長不必大驚小怪,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記憶力、想象力、辨別力、分析能力的發展,這些說謊現象會自然消失。父母可親切地指出與事實相慎的地方,幫助他把希望、想象與現實分開,切不可粗暴地訓斥,也不要歸結為道德問題,否則會使孩子感到莫名其妙和驚慌失措。

孩子有說謊的不良行為,家長要耐心教育,循循善誘。家長先不要責備孩子,而是要找出原因。屬於有意識說謊的,要幫他分析危害。可用形象的事例來幫助孩子了解說謊是一種不良行為,會失去別人的信任,會失去朋友,並鼓勵他,幫助他改正。當孩子有了進步,要及時表揚,給以信任。要激勵孩子鼓足勇氣,積極向上,爭取做一個高尚的人。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身教勝於言教。家長要做到不說假話,說到做到,言行一致,表裏如一,也可通過故事、電影及文學作品等為孩子樹立榜樣。家長切不可不負責任地對孩子輕易許願,如“你要是乖,我就給你買……”而後來又不兌現,久而久之,孩子也會跟著家長學說謊話。

父母教育孩子的觀點不一致怎麼辦

年輕的夫妻,初為父母,會遇到很多的具體問題,如果沒有充分的準備,當遇到問題時往往不知怎麼處理。特別是當孩子犯了錯誤時,如果父母沒有一起討論、商量,不能就孩子的問題達成一致的意見就會令孩子感到無所適從,不知所措。更為糟糕的是當孩子有了一定的推理、思考能力後,會有意利用這種局麵,為自己的錯誤找借口、開脫。

吃飯時間到了,小宇卻又玩又鬧,不好好吃東西。媽媽要管,爸爸卻說:“隨他去吧,小孩子,餓了就會吃的。”結果,飯後媽媽好不容易把一切收拾幹淨,一扭身卻見兒子用一雙髒手在廚房的菜盤子裏抓著吃。母親當然不能允許,父親卻說:“飯還沒有涼,讓他去吃好了。”孩子認為父親才是自己的救星,媽媽居然不讓自己吃飯,真是一個壞媽媽。所以以後每當做了不應該做的事都向爸爸求救,隻要用祈求的眼神望著爸爸,爸爸就會為他解圍,媽媽一點兒辦法也沒有。媽媽在孩子心中反倒沒了威信,在家裏沒了地位。

這位父親所表現出的一切實際上是對孩子的有意偏袒、庇護,是一種溺愛。往往母親正費力糾正孩子的毛病,卻被父親一個讚許的眼神給肯定了。父母在教育子女問題上不能很好地溝通,造成孩子與父母之間難以協調,孩子無形中對父親產生過分的依賴,心想:反正有爸爸撐腰,有爸爸護著自己,媽媽也不能把我怎麼樣。孩子因而會放任自流。孩子在父親的支持下打敗了母親,挫敗了母親糾正他錯誤行為的意圖,助長了自己的錯誤傾向。

有的家庭恰恰相反,父親嚴厲管教,母親卻時時流露出對孩子的一種歉意。父親剛剛教訓完,孩子臉上的淚還沒幹,母親就迫不及待將孩子叫到另一間屋中,又是給糖果,又是擁抱。這樣使得孩子心理上會認為父親剛才的教訓不是在教育自己而是對自己無端的責難和懲罰。

無論父母哪一方過於嚴厲或過於放縱,若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存在分歧,暴露出矛盾,都會帶來負作用。那麼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若夫妻之間存在分歧該怎麼辦呢?

小點點是一個聰明又十分好動的孩子。父母對點點有著很高的期望,但兩人的教育方法不同,父親提倡啟發式教育,而母親的教育方法卻比較簡單粗暴,打幾下教訓教訓是經常的事情。一天周末,爸爸正在院子裏除草,兒子急急忙忙地跑到爸爸身邊,叫喊著:“爸爸,爸爸,媽媽要打我,快來呀。”“又為什麼?”“說我的作業寫得太亂。”“不要怕,我和你媽媽談談,有爸爸在,她不敢把你怎麼樣!”點點放心了,很得意地跑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