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有有自己的想法的孩子才可能與別的孩子產生衝突——吵架,這不一定就意味著孩子愛挑事,愛給大人找麻煩。吵架的原因很多,有時是孩子在捍衛自己的利益,有時是因為孩子對於某些問題有自己的獨到的見解而得不到認可,當然有時也會是孩子在侵犯別人或者無理取鬧。不過,無論怎樣,吵架,隻有在勇敢的孩子身上才會發生,軟弱的孩子是不敢和夥伴吵架的。

雖然,孩子吵嘴、打架,都會給大人帶來不少的麻煩,但是,隻要沒有什麼危險,父母還是不要幹預為好。沒有大人的介入,他們在群體裏相互爭吵、打架,然後又自己和好。就在這反反複複的過程中,孩子的社交能力便逐漸地鍛煉出來了。孩子年紀越是小,年齡越是接近,衝突就越容易發生。不過,這種爭吵會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慢變得少起來。家長當然不能鼓勵孩子和別人吵架,但也不必擔心自己的孩子會去和別的孩子吵架,在這個過程中他也會學習到一種處世的本領。

我是從哪兒來的

有這樣一個故事,小明問爸爸:“我是從哪裏來的?”爸爸覺得孩子一天天長大了,也該告訴孩子一些關於性的問題了。於是,爸爸就耐心地把生育的問題給他解釋了一下。小明費解地撓著腦袋說:“我沒聽懂。”爸爸很生氣地說:“給你講你又聽不懂,那你瞎問什麼呀?”小明委屈地說:“隔壁的小麗是從東北來的,我也想知道自己是從哪兒來的?”

這是一個小誤會,孩子並沒有問性的問題,但家長卻對此十分的敏感。很多父母麵對孩子提到性的問題時,總是很尷尬,難以啟齒。大多數家長不知用什麼方式來解答子女的性疑惑。有的家長會說:“等你大了就明白了。”有的家長會含糊地搪塞幾句,但總是欲言又止,詞不達意,有的家長甚至會認為孩子提出的性問題是不正常或不正經的行為,所以不予回答或是大聲嗬斥。

其實,對於孩子的性教育要分年齡階段,同時還要掌握與孩子交流的基本技巧。據性學專家介紹:首先,對孩子提出的有關性的問題絕不應回避。性科學研究發現,每個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即可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掌握性別識別,盡管他(她)並不明白何以要區分彼此,但對異性產生的某種程度的回避和距離感已具有潛意識,所以當孩子向父母提出任何與性相關的問題時,他(她)往往也是下了很大決心的,這個時候父母千萬不要一口回絕,認為他(她)不該問,或者顧左右而言他,這樣隻會加重孩子的困惑,並且很可能使好奇心演變為心理的陰影,對今後的成長產生障礙。

其次,盡可能多掌握一些性科學知識。盡管性科學所包容的學科範圍極其廣泛,包括生理病理學、醫學、社會學、心理學、倫理學、法學等方麵的知識,很多人都難以成為這方麵的專家,但盡可能多地涉獵一些這方麵的知識非常必要。性教育和引導對孩子的健康成長舉足輕重,所以做父母的多付出一些,孩子也就多獲益一些。

最後,不要過分擔心尺度問題。多數家長都有這樣的體會,孩子提出的性問題超過了他的年齡所該了解的,擔心講得多了會產生副作用。其實,孩子的智力發展是有層次和步驟的,每一個年齡段所提出的問題都有差異,一旦有所了解,孩子大都不會窮根究底。三四歲的孩子可能對“寶寶就像一粒種子在媽媽的肚子裏成長”這樣的回答就滿意了;對十三四歲的男孩講偶爾的自慰不會對身體產生大礙,一定會安撫其躁動的內心,他多半不會再進一步問你自慰的方式都有哪些。

此外,預先做些示警工作。過早接觸性行為對孩子的生理、心理兩方麵均會產生嚴重危害,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及時對孩子“示警”是非常必要的。比如說,對年幼的孩子灌輸異性觸摸自己私處是不友善的行為,應當及時製止或者向成年人告發;對已經步入青春期的孩子,應該向他說說過早與異性進行性接觸很可能對性器官產生危害,感染諸多疾病,並可能為未來的健康成長埋下隱患,待生理、心理兩方麵均成熟之後才可以接受健康文明的性生活,要學會潔身自好等等。

爺爺奶奶把孩子寵壞了

很多年輕父母經常抱怨:自己的孩子交給爺爺奶奶照看,孩子吃飽穿暖倒是不用擔心,可爺爺奶奶太寵孩子了,他們隻關心孩子的吃飯穿衣,不懂得科學教養,結果孩子被慣出一身毛病。父母發現孩子的毛病想管教時,爺爺奶奶還護著不讓管,以至於孩子越來越有恃無恐,誰的話都不聽,造成孩子進入幼兒園或上學後很難適應集體生活。

根據一些專家的研究,在我國隔代撫養的家庭占25%至30%,由兩代人共同撫養的所占的比例更大。我國傳統的家庭觀念比較重,一些年輕的夫妻跟父母一起住,一般直到第三代年齡稍大些或者上幼兒園後才分出去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