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雙職工的家庭比較多。父母要外出工作,孩子出生後沒有人照顧。他們覺得交給保姆還不如讓自己的父母來照顧更放心。有的家裏雖請了保姆,但爺爺奶奶也同時協助照看。
另外,目前中國托幼機構不夠發達,入托比例很小。根據有關資料顯示,福建省有92萬多3歲以下的小孩,入托的才2萬人。有90萬3歲以下的小孩在家庭中接受家庭教育。入托困難,所以祖輩來幫助帶小孫子的現象很普遍。還有,老人對帶小孫子有一定的熱心,覺得老有所為。另外,老人覺得自己過去工作很忙,沒有精力帶自己的孩子,現在可以補償過去的遺憾。還有一個因素就是,中國人有三代同堂的思想,覺得子孫滿堂是天倫之樂,帶小孫子能從心理上得到平衡,精神上得到安慰。
對於“隔代撫養”,現在社會上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認為,爺爺奶奶帶孫子,做父母的能很放心地工作,有的認為“隔代撫養”存在一定的缺陷,對孩子有一定的不利影響,即有利有弊。
認為爺爺奶奶帶孫子不好的理由有:
第一,爺爺奶奶會寵孫子,袒護孫子,過分關懷。這樣會使孩子嬌生慣養,吃不了苦。
第二,爺爺奶奶帶孫子,沿用過去年輕時帶孩子的經驗,不用科學的教育方法來培養孫子。
第三,爺爺奶奶觀念保守,年紀大,行動受到限製,帶的孫子較封閉,不愛活動。而父母帶的孩子活動量較大,較活潑開朗。
第四,爺爺奶奶容易成為孫子的防空洞、避風港,使兩代人在教育觀點上產生矛盾。
現實中確實存在這些現象,讓爺爺奶奶帶過的孩子絕大多數溺愛有加,科學養育不夠,大人包辦代替過多,孩子被慣得缺乏生活能力,上幼兒園後,不會自己吃飯,還要老師喂。尤其是被老人在家寵過的孩子,入園後適應集體生活慢,並且大多獨處,不會與人交往,不喜歡和別的小朋友一起做遊戲。而這些不會自己吃飯、穿衣服,不會和別的小朋友追逐嬉戲、隻願獨處的孩子,由於運動少,自身動作難以協調,同時也影響了其大腦及智力的發展。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芝加哥大學教授布魯姆追蹤1523名嬰幼兒成長達20年,得出國際公認的結論:如果以17歲智力成熟作為100%的話,50%的智力是在4歲以前獲得的。
顯然,當今中國大多數嬰兒便喪失了生命最初幾年開發潛能的黃金年華,有教育學者指出,這不僅對孩子本人、家庭,乃至國家和民族,都是對智力資源的極大浪費。
與此相反的是,很多人認為爺爺奶奶帶孩子也有很多有利的因素:第一,爺爺奶奶帶孫子會把一些傳統文化,文明行為、品德傳給孫子。一般由爺爺奶奶帶的孩子品行都不錯。
第二,爺爺奶奶退休後會有一定的經濟條件,在經濟上可以幫助子女將孫子帶好。
總之,由爺爺奶奶帶孩子有積極的方麵也有消極的方麵,關鍵是如何揚長避短。
這裏有5個積極的建議,爺爺奶奶不妨試一試。
第一,學習現代教育觀念,改變過去同有的教育觀念;第二,要有健康的心理;
第三,要有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
第四,要培養孩子愛學習、生活自理和勞動的習慣。要培養孩子動手的能力;第五,家庭中要建立平等、民主的家庭關係,在討論問題時所有家庭成員都要平等,讓孩子有發言權。要尊重孩子的意見,讓孩子覺得自己也是家庭的主人。讓孩子在平等和睦的家庭氣氛中成長,孩子的心理就會更健康。
爺爺奶奶也可以通過上老年大學、家長學校等學到新的教育觀念。在新世紀裏,祖輩和父輩一起協力對第三代進行教育,一定能夠將第三代培養得更好。
我輔導不了孩子
有的父母由於種種原因,文化水平較低,覺得自己沒有能力輔導孩子的功課。他們認為:龍生龍,鳳生鳳,耗子生來會打洞。自己文化水平低,對孩子的學習幫不上忙,孩子也強不了哪兒去。因而他們對孩子的學習放鬆了要求,使孩子的學習成績較差。他們常說的話是:“我們家祖墳上就沒有那棵苗。”有的家裏當父親指導孩子學習時,母親則在一旁說:“你還有臉說孩子,你小時候還不如他呢。”這樣,給孩子造成了“我的父母、爺爺、奶奶都在學習上沒有能力,我也一定比不上別人”的想法,使孩子缺少戰勝困難的信心和勇氣,因此降低了自己在學習方麵的要求。另一方麵,父母覺得沒有資格指導孩子學習,對孩子的學習也不問不理,不能盡到父母對子女的指導、教育義務,這樣一來,孩子的學習可能真的會落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