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通過一係列實驗證明,攻擊是觀察學習的結果。由於兒童模仿性強,是非辨別能力差,因此,孩子很容易模仿其周圍的人或是影視鏡頭裏人物的攻擊行為。有資料表明,經常看暴力影視的孩子,容易出現攻擊行為。如果孩子經常看暴力影視片、武打片,玩暴力電子遊戲,會使孩子的攻擊性心理得到加強。

值得指出的是,如果一個孩子在偶然幾次的攻擊行為後,得到了“便宜”,嚐到了“好處”,其攻擊行為的欲望會有所增強。若再受到其他孩子的讚許,其攻擊行為就會日益加重。

對於糾正孩子的攻擊行為,有關專家給出以下建議。

1.教孩子懂得宣泄情感

煩惱、挫折、憤怒是容易引起攻擊行為的情感,因此要教會孩子懂得宣泄自己的感情,把自己的煩惱、憤怒宣泄出來。

2.引導孩子進行移情換位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攻擊者在看到受害者明顯痛苦時,往往會停止攻擊。然而,攻擊性很強的人則不然,他們會繼續攻擊受害者。這是因為他們缺乏移情技能,不會同情受害者。父母應從小培養孩子的移情能力,告訴孩子,攻擊行為會給別人帶來痛苦,導致嚴重後果。再讓孩子換個位置想想,如果你是受害者,那麼,你將會有怎樣的感覺和心情呢?讓孩子從本質上消除攻擊行為,這是一種很好的方法。

3.對孩子的攻擊行為“冷處理”

所謂“冷處理”,就是在一段時間裏不理他,用這種方法來“懲罰”他的攻擊行為,如把孩子關在房間裏,讓他思過、反省,這種方法的好處在於不會向孩子提供嗬斥、打罵的攻擊原型。如果把這種方法與鼓勵親善行為的方法配合使用,效果會更好。

4.培養孩子豐富的情感

有些孩子見到小動物,會去虐待它,以發泄內心的憤怒。父母可以讓孩子通過飼養小動物來養成孩子的愛憐之心。這種鼓勵親善行為的方法,是糾正孩子攻擊行為的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

5.及時製止

如果孩子打了人,父母不製止,打人就成為攻擊行為的“獎勵物”,使孩子覺得打人並沒有什麼不對,以後還可以去打別人。所以,當孩子出現攻擊行為時,父母要及時處理,使孩子認識到什麼行為是錯的,應該怎樣做才對。

6.創造不利於攻擊行為的環境

實踐證明,生活在一個有良好家庭氣氛、有充裕玩耍時間以及有多種多樣玩具環境中的孩子,攻擊行為會明顯減少。父母應為孩子提供足夠的玩耍時間和玩具,不讓孩子看有暴力鏡頭的電影、電視,不讓孩子玩有攻擊性傾向的玩具,不在孩子麵前講有攻擊色彩的語言。

7.父母要以身作則

父母要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與鄰裏相處不要動輒訴諸武力,營造團結和睦氣氛。要教會孩子從小寬厚待人,在人際交往中做到克己、寬人,真誠、友愛。要讓孩子懂得,保持和諧的人際關係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是一種文明的表現;有寬以待人之量,才能成為一個懂道理、識大體的孩子。

孩子越來越叛逆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孩子有了一絲變化,父母首先注意到的是孩子長高了,並且不再天天跟在父母後麵做“小尾巴”。也就是在這個時候,父母發現孩子變得不聽話了,甚至有時候還會和父母“杠”起來。孩子的這種現象,被心理學上稱為“逆反心理”。

當孩子出現逆反心理時,代表著孩子認為自己已經是一個大人了,這個時候的他們有著越來越強烈的獨立願望,他們既想要擺脫父母,自己做主,又必須要依賴家庭。由於各種原因,這時的孩子強烈要求別人把他們看做是大人,尤其是要求父母改變對自己的看法,不要總是拿自己當小孩看。如果這個時候父母無視他們的要求,仍然將他們當成小孩,那麼他們就會感到厭煩,覺得父母傷害了他們的自尊心,同時就會產生“逆反心理”。

孩子一天天在長大,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所接觸的範圍也跟著擴大了起來。當然,他們的知識麵也會有所增加,慢慢地,他們就有了自己的價值觀。當孩子有了屬於自己的價值觀,並且發現父母和自己的價值觀不同,自己的價值觀還會遭到父母的反對。於是,他們在得不到父母理解的情況下就會在同齡的孩子中尋找共鳴,當他們找到和自己有共同看法的人時,也就不會那麼親近父母了。這個時候,如果父母不能夠理解孩子的這種心理變化,還是把其當成孩子一樣說教,就會迫使他們產生反抗情緒,進而就有了反抗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