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用健康的身體迎接人生道路上的各種挑戰
人們常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這句話一點兒都不假。如果孩子沒有一副好的身體,那麼,即使他學習成績再好,有再強的能力,也是沒有用的,因為他沒有一副健康的身體來幫助他成功。所以說,父母在讓孩子好好學習的時候,也不要忘記讓孩子保護好自己的身體。隻有有了健康的身體,一切才皆有可能。
帶領孩子一起運動吧
現在很多人都會認為,如今人們的生活水平明顯提高了,孩子的體質也應當隨之增強。可是,實際狀況卻不盡如人意。
調查表明,目前全同7~9歲的學生中,貧血率達到30%。近視眼初中生達到55%,高中生達到70%。1999年高考學生身體檢查完全合格率僅達15%。在全國城市中,每10個男孩中就有1個肥胖兒。據上海對小學生耐力和四肢爆發力、50米短跑、400米跑、投擲實心球等項目的測試結果發現,耐力指標下降,四肢力量也有所下降。我國少年兒童體質亮紅燈的現象,在全國各地普遍存在。因此,這些狀況應該讓家長警醒,孩子的健康必須從小抓起。
兒童對體育活動的喜愛、參與和他們的生活方式息息相關。孩子小時候不愛運動,長大也難以具備運動的習慣,而運動是與人的健康幸福相聯係的。早在20世紀70年代,日本在終身教育中提出“生涯體育”的觀念,隨後,“終身體育”一詞便在國際上應運而生。終身體育是指一個人終身接受體魄教育和參加體育鍛煉。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隻有終身鍛煉,享有健康,才可以滿足人們的自身發展和完善、幸福愉快生活的需要。
與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相比較,中國孩子“玩”的時間越來越少,這已成為當今中國社會中的一個很奇特的現象。一方麵是現代的“生命在於運動”的生活方式注入中國的成人社會和老人社會。“運動”成了越來越多的老年人、成年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部分。然而,在另一方麵,卻是傳統的“文弱之風”盛行於中國的青少年生活。“體育”是副科,是最不被重視的一個學科。
據有關調查表明:有半數以上的學生學習超時,睡眠不足。除了體育課,在校中小學生花在鍛煉上的時間平均每天不到半個小時。
在大多數老師、家長眼裏,學習才應該是孩子的“本職工作”。現在戴眼鏡的孩子越來越低齡化,“豆芽型”身材的孩子越來越多,孩子的體育“愛好”越來越少,用於體育活動的時間,甚至用於“玩”的時間也越來越少……
出現這樣狀況的原因是很多人對“體育運動”的片麵理解。很多人對“體育運動”的理解還停留在“以鍛煉身體為目的的運動”的層麵上。“我的孩子健康得很,從沒什麼大病。給孩子吃好一點,補一補就行了。用不著搞什麼‘體育運動’。”可以說,這是一種很普遍的心態。
殊不知,體育對人的心理健康有著積極的作用。首先,體育鍛煉能促進入的智力水平的提高。經常參加體育活動能使人的神經係統的興奮和抑製的交替轉換過程得到加強,從而改善了大腦皮層神經係統的均衡性和準確性,促進人體感知能力的發展,使思維更加靈活、協調;其次,人們通過體育活動可以培養和塑造良好的個性心理,因為參加體育活動本身就必須克服困難,遵守競賽規則,製約和調控自己某些不利的個性品質;最後,體育能增進快樂,調節情緒。一項研究證明,經常進行體育活動的人,大腦會分泌一種叫做“內腓肽”的物質,科學家稱之為“快樂素”,它能使人產生愉悅。
3~12歲是人形成良好習慣的關鍵期,此時的孩子在生理上處於生長發育和素質發展的敏感期,可塑性強,最容易接受成人的引導與訓練。所以,兒童時期正是養成自覺鍛煉身體好習慣的時期。如果錯過了,隨著人的年齡的增長,由於受舊習慣的幹擾,新習慣就難以形成。
有意義的體能活動本身就是一種智慧。它包括兩種主要的能力:一是擅於以技巧控製自身的動作,就是運動員、舞蹈家所表現出的智慧;二是擅於以技巧控製自身以外的物體,如畫家、雕塑家等人所擁有的智慧。
具有身體運動智能是指孩子具有協調肌肉動作,舉止優美而恰當,能合理精確地使用他們的身體和其他物品的能力。它主要是指孩子具有操作事物的技巧。
幼兒身體運動能力的發展,就是滿足幼兒對運動的欲望與興趣,從熱衷於自己覺得有趣的活動中,盡興地玩,從活動中提高能力,促進健康。因此在父母與孩子平時的相處嬉鬧中蘊藏著許多運動能力訓練的契機。
父母首先要給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注意培養幼兒對體育運動的興趣。現代生活節奏加快,很多忙於工作的年輕父母就懶於鍛煉了。在一項中日比較研究中,3~6歲的中國孩子的身體運動能力明顯地差於日本兒童。為改變這一局麵,家長應以身作則,養成鍛煉身體的習慣,培養對某項體育活動如打羽毛球、遊泳等的興趣。利用現身說法,感染帶動幼兒也喜歡體育運動,並養成習慣,從而提高身體素質及運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