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營養學會推薦的兒童(1歲~16歲)脂肪類食物供能量應占總能量的25%~30%。小兒需要攝入多不飽和脂肪酸至少不低於總熱量的1%(主要是亞油酸),才能保持正常生長。因此,家長在給肥胖兒搭配膳食時,可以適當提高蛋白質含量,減少脂肪、糖的含量,肥胖兒脂肪提供能量不應低於總能量的20%,同時應適當增加含多不飽和脂肪酸食物的攝入,減少飽和脂肪酸的攝入。大豆和穀物植物油及海產品、淡水魚等魚類食物含多不飽和脂肪酸較多;雞、鴨、鵝等禽類次之。食物中膽固醇含量的高低也是影響肥胖的因素,但在上述食物中膽固醇的含量恰恰與不飽和脂肪酸含量相反,所以搭配膳食時應記往“四條腿食物不如兩條腿食物,兩條腿食物不如無腿食物”。

當然,要完全控製體重的過度增長,減少皮下脂肪積聚,光靠調整飲食是不夠的,還必須改變不良生活習慣,增加適當運動等綜合措施,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孩子有希望變成高個子嗎

一般來說,孩子的身高都會受到父母身高的直接影響,但除了先天的因素之外,孩子的身高與眾多的後天因素也是有密不可分的聯係的。比如食物結構、營養吸收、情緒波動、內分泌等多種因素都可能會影響到孩子的身高。在人的一生中,有兩個身高增長的高峰期:第一個是出生後第一年,身高可增長25厘米;第二個高峰期在12~14歲出現,此時生長速度再次加快。在這個時期身高可增長25~30厘米。過了青春期,骨骼中的骨骺開始閉合,身高便停止不前了。因此,想要達到理想的身高,兒童及青少年的營養與情緒問題切不能忽視。

據有關營養學專家介紹,嬰兒出生後4~6個月完全依賴純母乳喂養,可以滿足嬰兒生長發育的熱能及各種營養物質的需要。在此階段添加其他飲食,嬰兒就會少吃一口母乳,這還會增加嬰兒患腹瀉的可能性,從而進一步損害了嬰兒身體的發育。4~6個月以後,嬰兒必須開始添加輔食。研究與實踐已證實,兒童生長發育所需的熱能與營養素如鋅、鐵等主要來自動物性食物及蔬菜。18~24個月的嬰幼兒如在食物中添加動物性食物的比例提高10%,其身材矮小的發生率則會下降2.6%,添加蔬菜水果類食物也可得出相似結果。所以在嬰幼兒生長高峰期,每一天,每一頓,不論食物貴賤,都要保證吃飽吃好。

孩子斷奶以後,就更應當注意孩子的飲食。營養物質是砌成兒童身高增長的“磚瓦”,理想的身高當然與合理的營養密不可分。

身高是由骨骼決定的,身高的增長主要取決於長骨的生長和發育,即骨膠質基質及其礦物質的形成沉積。蛋白質是組成細胞的基礎,它是兒童生長發育的首要“建築材料”。在骨骼形成和生長中起著重要作用的膠原,含有大量的特殊氨基酸即甘氨酸、脯氨酸等。在膳食中,僅僅以植物性蛋白質為主,其質量是不夠高的,特別是有益於長高的賴氨酸含量不足。因此,在兒童的一日三餐中必須保證有充足的優質蛋白質,如魚、蝦、瘦肉、禽蛋、牛奶和豆製品等。

在補充蛋白質的同時,也要供給孩子充足的維生素和微量元素。

維生素A對骨骺軟骨中細胞的活性有重要作用,它可通過甲狀腺激素來影響身高增長。

維生素C是產生人體膠原組織的必需元素,一旦停止供應,骨骼的生長也會停止。獼猴桃、大棗、山楂、柿椒、菜花中含維生素C較多。

胡蘿卜、紅薯、綠色蔬菜和黃色水果中含有大量胡蘿卜素,具有抗病助長的作用。

禽蛋和動物內髒含維生素D,能促進人體對鈣的吸收。

含磷豐富的食物有:蛋黃、大豆、花生、南瓜籽、葵花籽、核桃、魚。

鐵是人體血液之魂,動物內髒、魚蝦、瘦肉、動物血中含鐵豐富,與含維生素C的食物同時吃,可提高鐵的吸收率。

鋅參與體內許多酶的合成,缺鋅的孩子生長發育明顯落後於正常兒。缺鋅還會使免疫力下降而生病,影響生長發育。經常吃海產品、瘦肉、動物肝、花生能有效防止缺鋅。

碘是組成甲狀腺素的必需元素。甲狀腺素對智力和身高至關重要。

銅元素是人體必需的礦物元素,若缺乏,不僅可引起貧血、心髒病、糖尿病等,還可累及骨骼。小兒缺乏銅,影響骨的新生,造成骨齡延遲,是小兒身材矮小的又一原因。俄羅斯研究人員對一組中學生比較研究後發現,血清銅含量正常者的平均身材較血清銅低下者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