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對錳元素較為陌生,它是人體軟骨生長中不可缺少的輔助因子。若缺乏錳,則可引起硫酸軟骨素的合成障礙,妨礙軟骨生長,造成軟骨的結構和成分改變,最終導致骨骼畸形。錳缺乏還可影響骨鈣調節,進而引起新骨的鈣化不足,導致骨質疏鬆。研究表明,嬰兒每天需錳0.5~1.5毫克,幼兒為1.5~3毫克。動物性食物中含錳較少,但小兒的吸收率較高,植物性食物中含錳雖較多,但小兒吸收率較低。因此,小兒隻要不偏食、挑食,即可攝取足量的錳元素。
近年來,鎂元素的生理作用逐漸被人們重視,它對冠心病、高血壓等疾病有預防功效。鎂還是骨骼的重要成分,在骨骼的生長發育中起間接調控作用。如通過影響甲狀旁腺激素的合成與分泌,對鈣在骨骼內外的活動進行調節,影響骨組織代謝。缺鎂最常見的症狀是骨骼過早老化、骨質疏鬆、軟組織鈣化。
此外,孩子的情緒也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身高。如果一個孩子從小生長在缺乏家庭溫暖的環境中,得不到充分的母愛,那麼他的身高常比同年齡兒童矮小,國外稱這類矮小者為情感遮斷性身材過矮症,也有的資料稱之為“愛情遮斷綜合征”。這樣的孩子除身高較矮外,尚有智力發育較遲、多飲、多食、獨語、多動、人際關係不協調等異常行為。
身材矮小會直接影響孩子今後的前途,無論是創業、擇業還是婚戀、交友,矮小都會成為孩子成功路上的絆腳石。所以,作為父母,一定要科學地為孩子安排膳食,耐心調節孩子的情緒,不要讓孩子因為後天的因素影響了身高而遺憾終生。
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
許多父母時間觀念很強,將日常時間安排得井井有條,先幹什麼,後幹什麼,層次分明,合理利用。因此在教育孩子時,也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秩序感,使孩子逐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但在有的家庭中,由於父母就沒有好習慣,天天手忙腳亂,搞得孩子也跟著亂,吃過的東西亂扔,玩過的玩具、看過的書本亂放,用過的東西不能放回原處,衣服揉成一團,髒了也不知及時洗。由於父母沒有好習慣,不教導、指正,還習以為常,隨隨便便,孩子自然也就沒把這些日常習慣重視起來、當回事,也不知究竟怎樣才算對、才算錯。當父母帶著孩子到朋友家聚餐,和朋友的孩子一比較,才發現自己孩子的毛病。看著孩子把朋友的房間搞得又髒又亂;吃飯時自己占據了半麵桌子,還把自己愛吃的直往自己麵前拖。他們這才發現不注意孩子良好習慣的培養結果會是這樣。
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應該從小開始。父母應該從小就告訴孩子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應該怎樣做,哪樣東西應該放在哪裏,怎樣待人怎樣接物。哪一件東西是必需的、重要的、不能動的。哪一件是媽媽的東西,哪件是爸爸的東西,孩子不能隨便拿。如果把東西弄壞了後果是什麼,如果搞亂搞髒了後果是什麼。如果孩子不知道它的重要性,父母應該告訴他父母的權利,同樣要尊重。平時對自己的東西要多加愛護,並且不能亂放。
在對孩子進行教育時,應維護孩子的自尊心。很多父母麵對犯了錯誤的孩子,在進行教育時總是采取先批評的方式,先挑出孩子的一大堆毛病,指出差錯的地方,這無形中給了孩子一種心理壓力。孩子會認為自己什麼都做不好,怎樣努力也沒用,認為自己沒有這種能力。這是不對的。
小芳7歲了,在過新年的時候給爺爺和奶奶寫了一張賀年片,但因修改過多,顯得很亂。對於類似的事情,父母應該先肯定孩子的優點和長處,表揚之後,再趁機教導地關心他人,熱愛他人。最後再指出她如果寫得更用心、整潔一些效果會更好。使孩子麵對錯誤從心理上放鬆,而且明白自己這件事的差錯,改正之後會寫一張更好的。
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父母要有耐心與毅力,隻有父母能堅定不移,孩子才會有足夠的信心堅持下去。這些習慣常常是很小的事情。比如早晨洗臉、飯前洗手、給爸爸媽媽道晚安、見了客人要問候。通常當孩子學會一種小把戲時,常常會樂得手舞足蹈,過一段時間當他不再感到新鮮好奇時就不再堅持,而是又去尋找另一種有吸引力的東西,這時家長就要注意,教給孩子每一個好的習慣,而且讓孩子不單是學會就算結束,而是要應用起來,保持下去。有時孩子也明白這個道理,明白家長希望他們保持良好習慣的迫切心理,隻是頑皮一下、嚐試一下,看看他不遵守結果又能怎麼樣。隨著孩子接觸事物的增多,也會出現記性更比忘性差的毛病。當父母不再堅持時,他自己也會覺得無聊,這個好習慣也就會半途而廢。因此父母首先要有耐心與毅力。
歡歡生性好動,就像他的名字一樣,雖然調皮但很可愛。媽媽帶他去超市購物,歡歡覺得媽媽可以隨便拿物品,自己也可以。所以,一進超市就歡樂無比,沒兩分鍾就不見了蹤跡,東挑西揀亂拿東西。歡歡每次這樣表現,媽媽都會對他訓斥一番,歡歡老實一會兒,就又變成老樣子。有一次看到一輛喜愛的童車,就不顧一切地跑過去,騎著滿商店亂跑,店員為了禮貌待客,不便阻止,可又擔憂。媽媽大聲責罵,想追上他把車奪過來,但歡歡根本不管那一套,像脫韁的小馬一樣亂跑亂竄,媽媽費了很大勁才把歡歡給震住。媽媽在超市購物的心情一點兒也沒有了,隻好牽著孩子提前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