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超市這樣的特殊場合之前,媽媽應該把注意事項講清楚,先立規矩,孩子就不至於這樣胡鬧了,久而久之養成了好習慣,就知道了遇到這樣的場合應該怎麼做。因為媽媽沒有把超市的規則講清楚,孩子以為媽媽帶他去了一個好玩的地方,並不清楚進了超市怎麼做,所以到了這種忘乎所以的地步,再強製孩子,孩子就會聽不進去,就會把家長的話當成耳邊風。如果媽媽講清了道理並做出了一定的規定,孩子不遵守就告訴他下次不再帶他去了,或者當即停止購物,一同回家反省。
亮亮有個丟三落四的毛病,經常找不到自己的書和本。有時好容易找到了書,作業本又不知放在哪裏了。媽媽送他一個公文袋,讓他把書、本、文具都裝在一起,但不久連公文袋也不知丟到哪裏去了。有時他到學校發現忘帶了書本,就從學校打電話叫媽媽給他送去。挨老師的批評自然也是免不了的。改掉亮亮的毛病成了媽媽的心事。
一個7歲的美國孩子叫比爾,上學常常忘記帶午飯。媽媽說:“比爾,你已經長大了,應該自己的事自己做,應該對帶午飯負責。今後如果你忘帶午飯,打電話來要媽媽送飯,媽媽堅決不送。”一次比爾忘了帶午飯,調皮的比爾向老師借錢買了午飯。媽媽得知後,又同老師商量,要求老師配合。又一次,比爾忘記帶午飯,他知道媽媽不會送飯,就向老師借錢,老師說:“我已經答應你媽媽,為了幫助你克服壞毛病,不能再借錢給你。”比爾被饑餓折磨了一下午,體驗到因自己不帶午飯而饑腸轆轆的感覺。從此以後,比爾對自己的事,總是想著做,再也不丟三落四了。
亮亮的媽媽也想用此法試試。一天,亮亮上學又忘記帶課本,他打電話讓媽媽給送。亮亮的媽媽說:“我已經告訴你,不帶齊書本你自己回來拿!媽媽應遵守諾言。”說完就掛斷了電話。亮亮非常惱火地跑回家,責怪媽媽一點也不通情達理,讓自己跑回來取課本耽誤課程。他伸手向媽媽要錢,說要“打的”回學校。媽媽說: “才十幾分鍾的路,自己跑步回去。”亮亮無奈地跑步返校。放學了,媽媽問亮亮:“你從這件事中懂得了什麼?”“我想,下次我得早點兒起床,自己收拾好書包,不能再丟三落四了。”亮亮不好意思地說。“對呀,如果媽媽像以前一樣,你忘記帶書本還是給你送去,你還能有這種體會嗎?”“以後你早上賴床遲到就罰站;忘記帶掃把值日,就讓你用手掌擦地;忘記帶水,就隻好渴著;忘記帶飯,就隻好挨餓……讓你自己嚐到丟三落四的苦頭,直到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亮亮伸出長長的舌頭,做了一個鬼臉。
有些人獨立生活時,很有時間觀念,對自己的生活安排得比較好,一旦組建家庭,就有些毛毛糙糙,特別是寶貝出世,家庭成員增多,工作緊張,在時間上不能保證,逐漸就變成了一個雜亂無章、忙亂無序的人。這種父母當然不能要求孩子遵守時間,父母對孩子一會兒這樣要求,一會兒那樣規範,一會兒說可以餓了就吃,一會兒說必須到點開飯,沒有一定的規矩,孩子如墜雲裏霧裏,不知如何是好。家長沒有時間觀念,造成孩子從心理上放鬆,慢慢發展到對什麼都無所謂了,見了好吃的東西隨便吃,見了好玩的東西隨便拿,見了不好看的書隨便撕。要想改變這種狀態需要花一定的時間,有步驟地訓練孩子,教育他從小就要以一種好的行為規範做標準。
孩子很需要找到一種節奏和規律,什麼時候做什麼,該怎麼做,父母應不停地指導,並給他一定的訓練,直到他明白和掌握為止。假如他不知如何嚐試你的約束和限製,最後可能不顧這種約束和限製,甚至越走越遠。如果你要培養孩子好的生活習慣的話,你這時就該顯示一下你做家長的尊嚴。因特殊情況打亂時間,就應對孩子進行解釋,時間被打亂是不得已的,不是無所謂的。這樣才能與自己一貫的要求保持一致,否則孩子會認為你自己不遵守自己的規矩,那麼他也不照辦了,這樣便降低了做父母的威信和影響力,也很難培養出孩子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