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更重要
很多父母發現,孩子不再喜歡快快樂樂地玩耍,隻是在一邊靜靜地坐著;孩子變得焦躁不安,怎麼都靜不下來;孩子越來越自卑,做什麼事情都覺得自己不行……這些都是孩子心理不健康的表現。心理健康問題已成為影響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越來越多的不健康心理困擾著孩子。心理健康教育雖不同知識教育那樣可以立竿見影,但它對成就一個孩子的未來、塑造一個健康的生命,卻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重視孩子的健康。作為家長不僅要關注自己孩子的體格發育、營養狀況、身體疾病和智力水平等,而且要重視孩子的心理發育及心理健康。
孩子身體的健康可以通過飲食和藥物來調理,那麼心理的健康呢?父母應該怎樣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呢?
一個人的健康心理並非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需要從小培養。由於受到生物、社會、心理等綜合因素的影響,孩子在兒童期就可能會出現心理問題或心理障礙。有關統計數據表明,目前我國兒童心理問題的發病率為12%~16%,患有心理疾病的兒童為2%左右。因此家長有必要了解有關常見心理障礙的知識,及時識別兒童心理問題。
其實,不少孩子幼兒期或學齡前期就出現了心理異常,隻是表現比較輕微,沒有引起家長的注意。孩子上學讀書後,這些心理疾病影響了學習成績,家長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一般來說,兒童出現心理問題會在情緒、行為及生理方麵出現異常變化。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麵,一是情緒表現:恐懼,焦慮,不願上學,容易生氣,敵意,興趣減少或多變、情緒低落等;二是行為表現:離群獨處,不與同年齡小朋友一起玩,沉默少語,少動,精神不集中,過分活躍,有暴力傾向、逃學、偷東西等行為;三是生理表現:頭部腹部疼痛、惡心、嘔吐、厭食或貪食、早醒、入睡困難、耳鳴、尿頻,甚至全身不適,而經醫院檢查又沒有軀體疾病。
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至少應該具備以下5個方麵的特點:◆有正常的智力,有求知欲,有好奇心;
◆能逐漸學會調控自己的情緒,保持樂觀向上的心境;◆能學會與周圍人正常的交往,懂得分享與合作,尊重別人、樂於助人;◆能自我接納,有自製力,能積極麵對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困難,適應環境;◆具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健全的人格。
對於兒童的心理問題,如果不及時幹預會引起嚴重的心理和精神障礙,影響兒童適應社會的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和學業成績,給家庭和社會帶來負擔。因此,父母要盡可能多地了解兒童心理特點及有關心理疾病的知識,並對孩子的智力水平、興趣愛好等有更全麵的了解,不能盲目攀比、模仿,還要根據自己孩子的性格及特長和興趣采取相應的教育方法。
最重要的是父母對孩子的期望應有適當的尺度,不能不切實際。其次,對心理障礙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正視孩子存在的心理問題,及時請教專家解決問題。父母應該在家庭生活的方方麵麵對孩子進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對孩子提出適當的要求,讓孩子學會認知、學會共同生活、學會做事、學會生存,通過點點滴滴、持之以恒的教育,讓孩子在生理、心理等方麵均能健康成長。
孩子常見的心理問題
根據有關觀察和分析,當前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通過多種多樣的形式表現了出來,其主要表現為:學習上困難,考試中焦慮,難於應付的挫折,青春期性的心理扭曲,情緒不穩定,自我失控,心理承受能力低,意誌薄弱,缺乏自信,記憶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維貧乏,學習成績不穩定,並在行為上出現打架、罵人、說謊、考試舞弊、厭學、逃學,嚴重的還會出現自傷或傷人現象。
如果對以上的種種現象進行了歸類,那麼,大概可以分為:學習類問題、人際關係類問題、情緒類問題、人格障礙類問題及青春期性心理類問題。
1.孩子心理問題的大部分原因是來自學習
盡管教育部門大力號召父母和老師要給孩子減負,素質教育的呼聲也從來不絕於耳,但是,由於應試教育的原因,一些壓力和陰影還是一直在困擾著孩子們。再加上父母盼望孩子成才的心理,對孩子都寄予了厚望,使孩子身上的學習壓力不但沒有減輕,反而又增加了不少。孩子們學習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從而造成了孩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更加導致了食欲不振、失眠、神經衰弱、記憶效果下降、思維遲緩等多種症狀出現在了孩子的身上。
考試焦慮這個問題,在孩子學習類中占了非常突出的地位。其實,有大部分的孩子都有考試焦慮情緒,隻不過是嚴重的程度不同而已。考試焦慮可以使孩子產生一些身體上的障礙,最常見的是頭痛、頭暈、睡不好覺、吃不好飯。考試焦慮嚴重的孩子,常常在考前坐立不安、心神不定。如果經常有嚴重的考試焦慮,可能會導致孩子形成膽怯、緊張、不安的個性心理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