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人際關係類問題

孩子的人際關係方麵包括了父母和孩子的關係、老師和學生的關係以及同學和同學之間的關係。

如果孩子把和父母的關係處理得不妥當,那麼,就會引起孩子不良的心理反應,這種現象是非常普遍的。可能在孩子小的時候,和父母之間的矛盾並不突出。然而,隨著孩子的生長發育和父母的日漸年長,他們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就會顯得愈來愈困難。尤其當孩子處於青春期而父母處於更年期的時候,問題就更為突出了,部分孩子會因此而壓抑和抑鬱,部分孩子則會產生強烈的叛逆心理。

如果孩子把和老師的關係處理不當,可想而知,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什麼影響。老師和學生之間主要的問題是老師對學生的不理解、不信任,這樣就會使學生產生一種對抗心理;老師還可能對學生產生一些認知偏差,這種情況會給學生造成壓抑心理,攻擊行為等問題;如果老師缺乏理解、耐心與愛心,不能以熱情的態度給予指導幫助,反而橫加指責,那麼,學生就會更加失望;更有甚者,如果老師不懂得尊敬學生,隻會對孩子的價值隨意貶低,對孩子的態度惡劣,那麼,孩子心理上受到的創傷會更加嚴重。

與同學的交友和相處,是影響孩子學習生活質量的原因。其實,每個孩子都希望被自己的同學接納,能和同學建立一種理解與信任的關係。如果同學之間的關係不融洽,甚至是關係緊張,有的孩子就會流露出孤獨感。

3.人格障礙類問題

人格是反映一個人的心理本質,也是各種精神症狀和反映產生的基礎。人格障礙是一種較為嚴重的心理問題,它以人格結構與人格特征偏離正常人為其特點。目前的孩子所存在的人格障礙中,最常見的是依賴型人格和分裂型人格。依賴型人格的突出的障礙是缺乏獨立性,缺乏自立性,沒有主見,遇到事情會表現得手足無措,在處理人際關係的時候常會處於被動的地位。一般情況下,依賴型人格是在孩子小的時候形成的,到孩子慢慢長大後才表現得較為明顯。孩子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人格特征,主要是因為父母對孩子的過分保護。分裂型人格的特點是內向,孤僻膽怯,不愛與人交往,應變能力較差,社會適應能力不良,往往不能適應新環境。

4.青春期性心理類問題

有關的資料表明,中國孩子的青春期正在不斷地提前到來。隨著營養水平的提高和營養狀態的改變,青少年的性生理存在著越來越提前的趨勢。孩子的身體發育雖然提前到來,但是,孩子性心理的成熟卻存在著後延的趨勢,於是,這二者之間的衝突就此出現。隨著這二者之間衝突的出現,也帶來了許多孩子的心理問題。當孩子遭遇到了青春發育期的生理劇變,必然引起孩子情感上的激蕩。這種動蕩的情感有時會表露出來,有時會隱藏起來,盡管他們內心裏激動、高興或苦惱、消沉而表麵上似乎很平靜;他們有話有秘密想向別人傾吐,可無論碰到父母或老師卻又緘默無言,這種情況如果得不到理解,便會出現壓抑心理,出現焦慮與抑鬱。

培養孩子健康的心理

相對來說,心理健康的人一般少有挫折感,偶遇挫折也能比較妥善地處理,並能在挫折中學習,把挫折變為動力,或是從挫折中獲得補償。相反,心理不健康者,就會沒病找病、自尋煩惱,就算是遇到一點點的小挫折,他也可能認為是不可逾越的深淵。這種人在重大挫折麵前沒有不出亂子的。

當然,沒有人永遠處於健康的心理狀態,就像一個身體健康的人偶爾也會感冒或頭疼一樣,一個心理健康的人有時也會出現情緒不佳、交往不好或自我評價不恰當等不健康的心理狀態。如果父母對於孩子的不健康心理不管不問,它也和身體健康一樣會惡化。比如,如果一個人得了感冒,父母對其不管不問,那麼,感冒就會惡化,甚至會讓人付出生命。因此,對於心理不健康的孩子,父母一定要想辦法,讓孩子重新擁有健康心理。

那麼,怎樣才能培養孩子健康的心理呢?

1.讓孩子接受現實的自我

父母要讓孩子知道,一個人不僅需要對自己的一切有充分的了解,而且需要對真實的自己坦然地承認及欣然接受。因為在一個人所具有的條件中,有很多是不能改變的。比如容貌、生理缺陷、家庭環境等。如果孩子隻是了解了自己而不能夠接受自己,那麼,隻會增加自己的不安與痛苦。有些人狂妄自大,總覺得自己懷才不遇而憤世嫉俗,這些人就是因為缺乏自知之明;另有一些人過分自卑,總覺得自己在社會中毫無價值,這些人是因為憎恨、拒絕自己。一個人隻有欣然接受自己,才能避免心理衝突,忍受現實挫折;唯有接受現實的自我,才能根據社會和時代的需要創造出一個理想中的自我。

2.讓孩子確定適合自己的理想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理想,尤其是孩子。當然,人應該要有超越現實的理想,但是人不能總在夢幻之中度過,更不能不顧現實去蠻幹,否則就會碰得頭破血流。如果一個人能夠眼睛望著理想,並且腳踏實地地去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努力,那麼,他才會立於不敗之地。因此,父母要讓孩子確立一個適合自己的理想,這就需要孩子了解自己的能力,然後再通過自己的能力確定理想,最後再去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