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讓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主動與人交往

其實,心理不健康的人大多都是在情緒上有很大的困擾,而情緒的困擾多半是表現在人際關係上的,輕則是自己有孤獨、恐懼、焦慮的感覺,重則是對人有懷疑、敵對、攻擊的舉動。每個人有交際的需要,因為與親屬、朋友、同學、同事交往時能使人在心理上得到安全感。並且,如果一個人有什麼煩惱,還可以對這些人傾訴,使自己不容易積存鬱結。一個性格孤僻的人,與他人老死不相往來,如果遇到挫折,他就會感到有苦無處說。如果經常參加一些團體活動,不但能密切與他人的關係,還可以獲得學習與發展的機會,當然挫折感就會少了。

4.父母要為孩子做出榜樣

培養孩子健康的心理,父母應當身體力行,因為父母是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證。

◆父母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是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證。如果父母能夠和孩子進行經常的、有效的溝通,這樣有利於父母改進教育方式,為孩子提供情感上的支持,有利於消除、緩解孩子的焦慮、緊張、苦惱及孤獨壓抑的心理。父母與孩子之問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有助於孩子避免形成膽怯、缺乏自信、情緒暴躁等不良心理特征。

◆父母對孩子的合理要求與適度期望有利於孩子心理的健康發展。如果對孩子提出一些略高於孩子現有水平,但又可以讓孩子通過努力能夠達到的期望,就可以使孩子的心理處於積極向上的健康狀態;如果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和期望過高,使他們總不能達到日標,那麼,就很容易使孩子形成自卑、怯懦、退縮、焦慮、壓抑等消極心理;如果對孩子的要求、期望過低,就會使孩子缺乏上進心和自信,阻礙他們正確認識和發揮自己的潛能。

◆和諧的家庭關係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積極的影響。如果父母可以營造一種愉快輕鬆的氛圍,對鬆弛孩子的緊張和不安非常有益;如果父母之間有著良好的婚姻關係,就可以為孩子提供平穩的生活環境;父母之間的管教方式一定要一致,這樣才會使孩子有正確的行為規則;家庭成員之間要彼此尊重和信任,相互關心和支持,這樣有利於孩子擺脫消極情緒的影響,保持愉快、樂觀、積極的心境。

◆對孩子專製、溺愛、放任的家庭均不利於孩子心理的健康發展。如果孩子是生活在專製型的家庭裏,父母是絕對權威,孩子要絕對服從。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就會很容易形成被動、膽怯或反抗等不良心理行為。如果讓孩子生活在溺愛型的家庭裏,孩子是家庭的中心,一切以孩子為重,父母對孩子百依百順,有求必應。長期生活在這種家庭中,孩子很難會真正長大成熟,往往依賴性較強而獨立性較差,任性、自我中心、人際交往差,很難適應社會生活。如果讓孩子生活在自由型的家庭裏,父母由於各種原因而無暇或無力顧及孩子,許多事情要讓孩子自己麵對和處理。在這樣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一般說來獨立性和適應性較強,但由於缺乏來自父母的關心、幫助與監控,也容易出現意誌渙散、人際交往過於隨便、自由散漫、難以抵禦不良影響等問題。

5.讓孩子學會自我調控,排除不良情緒

在生活中,孩子難免會遇到一些不良刺激而出現情緒反應,而不良情緒的長期壓抑或不合理的爆發都會影響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對情緒的調控,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方式:◆合理宣泄。比如,可以找機會向同學、好朋友、親人或心理醫生傾訴自己苦悶的心情,使鬱積在心中的不良情緒得以發泄,壓抑的心情得到緩解;或采取痛哭的方式,以釋放積聚的能量,排出體內毒素,調整機體平衡;或以日記、書信等方式,排遣不良情緒。

◆適當控製。例如理智克製、冷靜思考、檢討反省等都是有效的解決辦法。

不要讓孩子壓抑自己的情緒

如果對父母說:“你的孩子很壓抑。”那麼,可能很多父母都會擺出一副不以為然的表情,孩子那麼天真,正是不知愁滋味的時候,他們會壓抑什麼,有什麼事情會讓孩子感到沉重,或是覺得壓抑的呢?父母可能不知道,孩子雖然小,對於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或許不知道關心,當然也就不會因此而壓抑。但是,孩子有孩子的世界,有孩子自己的想法,他們有他們所重視和關心的事情。當然,他們也會有情緒壓抑的時候,並且會用一些成人不怎麼理解的方式表現出他們的壓抑。這個時候父母要做的,就是要發現孩子的壓抑,然後再耐心地引導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