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的童年回憶是美好而快樂的
為了讓孩子做一道奧數題而錯過了給他拍一張雪景照片,那是十分不應該的。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世界上也許隻有時間是聰明的人類最難掌控的。童年是人生的起始,不管好壞它將是你人生記憶最深刻的時期,也是對你影響最重要的時期。為什麼不給你的孩子留下美好的回憶呢?
給孩子一塊自由的空間
少兒階段最可貴的就是孩子的個性,教育不是要限製其個性的發展,而要創造出更廣闊的空間讓其個性繼續拓展。應該給孩子一個寬鬆的環境,鼓勵他拓展想象空間。豐富的想象力對孩子的智力發展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
“現在養孩子真難!”父母們常有這樣的感慨。感慨的原因是:孩子不能落後於他人,不僅要會讀書,還要通曉琴棋書畫。時髦地說,就是要發展全麵素質。
幾乎所有的家長都認為,多學東西能提高孩子智力。這帶有濃厚的成人式的物質化和功利化味道。往往孩子們書包剛放下,又不得不拿起畫筆或琴盒,而那與生俱來的遊戲心、好奇心和創造力,全被大人抑製在各種各樣的培訓之中。
當今社會的父母,對於孩子的教育,可謂嘔心瀝血。每一位父親或母親都滿以為現在的孩子好幸福,他們都認為向孩子所施予的是真正的愛。但事實如何?是不是你每一次給予的愛孩子都接受呢?
在一次“跟爸爸、媽媽說句心裏話”的座談中,很多孩子訴說了自己的心聲。有的說:“媽媽,請您以後別再天天接送我上下學了,您的兒子已經長大了。”有的說:“爸爸,請您以後別再看著我寫作業了,這總給我一種不舒服的感覺。”還有的說:“爸爸、媽媽,當我考試成績不好的時候,請您不要再打我、罵我了。”……聽著孩子們的句句肺腑之言,不知家長們會有什麼樣的感受。古往今來,不少望子成龍的家長不知不覺中步入了教育的誤區,扭曲了孩子的心理。
許多家長認為:孩子永遠隻能是孩子,他們的生活、學習甚至全部都應由父母來安排、設計,讓孩子寫字,孩子就不能畫畫,讓孩子看書,孩子就不能出去……
總而言之,父母幾乎統攬了孩子全部的生活。孩子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這類父母從不或很少尊重孩子的個人願望,久而久之,孩子的獨立個性的培養被徹底拋到腦後,壓抑了其個性品質的發展。殊不知,正是家長的這種表麵上看似愛,實則相反的教育方式導致了孩子的膽小、羞怯;正是家長的這種唯我獨尊的教養方式,扼殺了孩子一個個創造的火花,導致孩子隻知服從和聽任擺布,喪失了獨立的意誌、獨立的人格。結果,不僅沒有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反而將無數的苦楚和哀怨積壓在他幼小的心靈深處,從而使孩子的內心世界得不到良好發展。
美國一位心理學家在談到父母之愛時曾說:“父母對孩子的愛並不是簡單的給予,而應是理智的給予和不給予。”一個小男孩就曾對同學講到:“爸爸很愛我,從我出生的那天起,我要什麼,他就給我買什麼,一次塞給我幾百元的零花錢,是常有的事。”難道這是真正的愛嗎?還有一位在班上堪稱“邋遢大王”的學生跟同學講:“媽媽很愛我,飯熟了,她把飯盛好端到我麵前,有時候還喂我;作業寫完了,她把鉛筆替我削好,還把書包裏的學習用具給我碼放得整整齊齊;衣服髒了,她總是不厭其煩地給我洗幹淨,我要做,但她總是不讓,這樣的事情她幾乎天天不辭辛勞地重複著,她真的很愛我。”盡管父母對孩子的愛是天底下最無私最偉大的,然而,他們許多不明智的愛阻礙了孩子良好個性的形成和發展,這種“糊塗”的父母之愛致使孩子喪失了做人的最起碼的鍛煉機會,孩子在父母“寬厚”的嗬護下不能經風雨、見世麵,何談施展才華、展翅高飛呢?孩子就像父母手中牽著的風箏,線放多長,他就飛得多高,多遠。還請所有深愛著孩子的父母,鬆開手中那根牽著風箏的線,不用多久,你會驚奇地發現,孩子長大了。
真愛孩子,應該將“尊重”和“平等”放在首位,父母要耐心地傾聽孩子們訴說的痛苦和煩惱,真誠地與之交談,漸漸地,孩子的獨立性增強了,和爸爸、媽媽成了相互信賴的知心朋友;真愛孩子,應給孩子營造一片自由鍛煉的空間,努力為他們提供豐富多彩的鍛煉機會,比如:上哪個興趣班,由孩子自己去選擇;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都讓他們自己做,去打掃衛生、削鉛筆等。父母不妨多搞些遠足、遊泳、野炊等磨煉意誌的戶外活動。真愛孩子,還應讓他們在複雜紛繁的人際交往中學會合作與處事的本領,勇於麵對挫折與失敗。父母不僅要使孩子具有健康的體魄,更要塑造孩子健康的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