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這種情況,有的家長會欣賞孩子的做法,並對他進行鼓勵,但也有些家長會認為孩子這是侵犯了父母絕對的權威性,是對父母的不尊重。並用自己的經驗來“糾正”孩子的創新,其實這是對孩子創造力和想象力的一種扼殺,是極不可取的。

舉一個例子:比如同樣是看電視劇《豆豆的故事》,當豆豆趴在床上哭時,家長“看到”豆豆受了委屈,很難過,但一個幾歲孩子“看到”的卻是“豆豆不是好孩子,他穿鞋上床,還用眼淚把床單弄髒了”。家長與兒童的心理差距是很大的,這並不是誰對誰錯的問題,這是父母與孩子的天然差距所決定的。

而且,作為現代的家長,越來越多的人無奈地發現,自己在孩子麵前的權威性正在逐漸下降,孩子越來越不服自己了,有的時候自己居然被孩子給問倒了,真是威信掃地。退回幾十年前,父母對孩子幾乎有絕對的權威性。他們喜歡說:我過的橋比你走的路都多。可是在今天,誰敢說比孩子知道得多?信息化社會動搖了長輩的權威地位。情況不僅僅如此,計算機時代是成人與孩子同步進入的,而孩子往往比大人掌握得更快,知道得更多,至少在這個領域父母開始失去自己的權威。至於父母的地位在孩子心中呈下降的趨勢,這也很正常。心理學家發現,孩子在10歲之前是對父母的崇拜期,20歲之前是對父母的輕視期,30歲之前是對父母的理解期,40歲之前則是對父母的深愛期,直到50歲才真正了解自己的父母。

隻有理解孩子,才可以和孩子有溝通,隻有理解孩子,才可以在孩子的心目中樹立自己良好的形象。對於孩子來說,隻有被理解才可以得到真正的幸福。被父母理解的孩子更容易和人相處,他們也更願意去理解自己的父母,理解周圍的人,他們長大成人後,也更容易成為隨和、豁達,受人愛戴的人。

讓孩子時刻感受到父母的愛

中國的家長寵愛孩子在世界上也是數一數二的。他們一輩子甘願為兒女付出:從孩子上幼兒園、上小學、上中學、上大學,到找工作、結婚、生孩子,父母無時不在操心。“為孩子把心都操碎了”,是許多家長都有的感受。現在每個家庭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父母更是為孩子傾其所有,可以說把畢生的精力和積蓄都給了孩子。然而我們的許多孩子卻體會不到父母的付出。他們喜愛和崇拜的人可以是歌星、影星或政界、商界的巨頭,唯獨很少有父母。在一些調查中,孩子對為他們“操碎了心”的父母,不但不領情,還有頗多抱怨,惹得很多家長感歎“好心沒好報”。

為什麼家長付出那麼多,孩子卻不領情呢?一些教育專家認為:我們的家庭教育中存在許多誤區。比如在愛孩子的問題上,許多家長多是出於本能地愛,卻不注意愛的表達方式,不會給予,因而使孩子體會不到父母的愛。有一位很傷心的媽媽在做心理谘詢時說到,孩子兩門功課得了196分,她難過得直流淚。站在一邊的女兒看著媽媽感到十分困惑,她不能理解媽媽為什麼如此痛苦。此時這位媽媽就是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媽媽是希望女兒能得雙百,孩子沒有達到她的願望,她就感到傷心。而站在孩子的立場上看就會認為,她努力了,得了196分,應該感到高興。而媽媽卻隻關注自己的感受,而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家長的行為與孩子的體驗相反,孩子幼小的心裏就會產生疑問:媽媽這是愛我嗎?現在社會上很多人反映大學生冷漠,不懂得愛,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缺乏愛的體驗。父母的做法,並沒有使他們內心感受到愛。所以,父母不但要給孩子愛,更重要的是要讓孩子體會到愛。

父母應該怎樣做呢?

1.專心致誌地和孩子在一起

李明總說爸爸愛他,媽媽不愛他。媽媽對此很不高興,問李明:“我整天陪著你,而爸爸隻有在周末回來陪你一會兒,怎麼能說爸爸比媽媽更愛你。”而李明卻說:“爸爸和我在一起玩騎大馬、搭積木,還給我講故事,我和爸爸在一起很快樂,而媽媽整天看書,不理我,讓我自己玩。”

由此可見,父母和孩子接觸,關鍵的不是接觸次數的多少、時間長短的問題,而是接觸的質量。即使父母隻和孩子在一起幾分鍾的時間,隻要專心致誌地和孩子在一起,就能讓孩子感覺到你對他的真摯情感和愛。

所以,父母和孩子在一起,應該非常投入地沉浸在孩子的世界裏。我們常可以看到有些媽媽一邊打毛衣,一邊看著孩子玩,對於孩子提出的問題,有一搭無一搭地回答。孩子感到你在敷衍他。孩子不僅感覺不到快樂,而且會覺得他在父母眼裏不重要。

2.物質生活不能代替愛,不能培養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