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穿著新衣服,打扮得像個小公主似的佳佳怯怯地拉著幼兒園老師的衣角說:“老師,我可以叫你媽媽嗎?”老師很驚訝,問她為什麼。她說:“老師愛我,媽媽不愛我,她從來不和我在一起。”佳佳的媽媽得知後傷心地說:“我哪裏對她不好了?吃的、穿的、用的、玩的,多貴的東西我都舍得給她買,怎麼能說我不愛她。”原來,佳佳的父母很忙,很少和她在一起。佳佳每天由保姆接送去幼兒園。從幼兒同回家後,保姆忙於做家務也顧不上陪她,陪伴她的隻有一大堆洋娃娃和電動玩具。她雖然享受著豐富的物質待遇,但感到孤獨,覺得父母不愛她,反而覺得老師更愛她,更像媽媽。
在很多家庭中,父母總是用物質上的給予表達對孩子的關心和愛。物質變成了感情的替代物。而孩子們不僅需要物質上的給予,更重要的是希望父母能滿足他們的精神需要。需要父母和他們一起遊戲,一起交流感情,傾聽他們的心聲。金錢買不來愛。
玩是孩子的天性
孩子一生下來,就開始通過玩來了解世界。玩,不僅有助於拓展孩子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還可以培養他們堅強的毅力和互助精神,增加他們與人交往的機會,以及學會理解他人、控製自己的本領。
有這麼一對年輕夫婦,他們總是埋怨孩子笨、腦子慢、學習成績不好,懷疑孩子心理不正常,為此帶著孩子去請教一位專家。誰知這位專家和孩子交談後,給其父母開了這樣一個家教偏方:“一張笑臉,兩句鼓勵,三份野餐,須在草地、河邊、陽光照耀下全家一起食用。‘藥’不分劑數,周六、周日常用。”
原來這位專家和那個10歲的小男孩交談了一個多小時,發現孩子頭腦清晰,反應靈敏,用詞準確,一點兒也看不出他有什麼不正常。孩子向專家吐露:“我每天的生活很枯燥、乏味,早上吃完飯就上學,放學回家吃完飯寫作業,然後睡覺。星期六還得去上畫畫課,有空還要彈手風琴。好不容易爸媽說帶我出去玩一天,可爸爸又有事。我現在就想玩。”他還悄悄告訴專家:“你別跟爸媽說,我特想看動畫片,爸媽一回家就打開電視看連續劇,不讓我看。”根據孩子的訴說專家認為:孩子一切都很正常,不正常的反倒是孩子的父母,於是為他的父母開出了上述家教偏方。
父母對孩子的學習都很重視,一遇到孩子貪玩,便嚴字當先。殊不知,玩是孩子的天性,世間有些發明創造就是天真的兒童玩出來的。
1821年,德國一個小女孩拿木梳在家門口玩,無意中把兩張紙片一上一下貼在木梳上,然後放在嘴邊輕輕一吹,竟然發出“嗚哩嗚哩”的聲音。這時一位音樂家正好路過,興致勃勃地觀看了這個小女孩的傑作,並按小女孩的木梳和羅馬笛以及其他樂器的發音吹奏原理,用象牙製作了世界上第一隻口琴。
16世紀末,荷蘭的一位眼鏡商,他有一個聰明好動的孩子,很頑皮。這個孩子經常到磨鏡房玩耍。一天他和磨鏡片的工人一起玩鏡片遊戲,他把近視鏡片和老花鏡鏡片放在一起,想看看鏡片的變化。他一會兒拉開一點距離,一會兒又放近一點。當他一前一後舉起鏡片向前望時,不由得驚奇地大叫起來。原來,透過兩層鏡片,遠處的景物被拉在眼前了。眼鏡商從兒子的遊戲中發現了鏡片的奧妙,望遠鏡就這樣發明了。
不讓孩子玩,等於在泯滅他們的天性,也讓孩子失去了創造的驅動力,一切創造發明都無從談起。這一點往往是父母容易忽視的。
其實,在玩的過程中我們能發現孩子特殊的才能和天賦,如果能夠因勢利導地培養、強化這種興趣,就可以使孩子在某些方麵有所突破,做出特殊的貢獻。英國偉大的數學物理學家麥克斯,他在數學方麵的天賦就是他的父親發現和培養出來的。有一次,他偶然發現兒子畫的畫很特別,引起了他的注意。兒子畫了一個插菊花的花瓶,但是所有的菊花和圖形都是由幾何圖形組成的菊花花朵,大小不一樣的三角形的葉片,它們的形狀搭配得非常巧妙。父親非常驚異地發現兒子對幾何圖形的控製能力,繼而不斷地啟發引導,使他很快對數學入迷,終於成為一代傑出的數學物理學家。
玩,是一種主動學習的態度,玩可以培養動手能力,可以啟發興趣愛好,還可以從中發現問題,培養主動性。有許多有特長的孩子,就是在課餘時間玩自己愛玩的東西,從而有了小發明、小創造。
我們給父母們的建議是:
◆要給孩子寬鬆的環境。隻要沒有什麼危險,孩子玩耍時盡量不要幹涉他。著名作家老舍有一套與眾不同的教子“章程”,其中有一條:“應該讓孩子多玩,不失兒童的天真爛漫。”他深得順其自然、因勢利導之妙,認為孩子畢竟是孩子,應從孩子的實際出發,給他們營造一個自由的小天地,不必規定過多的條條框框。
◆不要管得太寬太細,避免對孩子進行過度保護。有的父母在關心孩子安全的幌子下,將孩子管得很死,使孩子處處在父母的支配下,膽小怕事,性格懦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