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兄逼弟當筵結恨 甥殺舅登白焚身(1 / 3)

卻說劉綎帶有一萬兵士,個個都是強壯精悍。隻因山河跋涉,飽受風塵,十停中倒有五停鬧起病來。如今所說杜將軍得了興京,派兵來迎接進城去休息幾天。兵士們聽了,便個個喜笑顏開,把兵器收藏起來。身上穿著軟甲,談笑歌唱著渡過江去。先前來報信的二百名浙江兵士,走在前麵領路。看看走了二十多裏路,後麵忽然金鼓大震,一支人馬殺來。正是三貝勒統領的人馬。劉綎十分慌張。再看那領路的浙江兵,已是去得無影無蹤。幸而劉綎有五百名親兵,還不曾卸甲,便掉轉身來,列成陣勢。自己拍馬當先,和三貝勒廝殺。無奈那建州兵馬越來越多,他後麵的兵士又來不及穿甲。劉綎知道前去有一座阿布達裏岡,可以駐得兵馬。便傳令兵士速速後退,到阿布達裏岡上守住山頂,再與敵人廝殺。劉綎親自押後,且戰且退。看看到了阿布達裏岡,明兵便搶著上山去。才走到山腰裏,忽聽得山頂上一聲號炮響,四貝勒領著一支人馬,大喊衝殺下來。明朝兵士,手無寸鐵,又是身披軟甲,隻見山頂上箭如驟雨,打得明軍馬仰人翻,那屍身填滿了山穀。劉綎手下人馬,折去大半。這時前無去路,後有追兵,他便帶著人馬向西逃去。

前麵有一座山峽,雙峰對峙,中間隻露出一條羊腸小道。劉綎把兵馬排成一營直線,親自押後,慢慢的行去。才有小半人馬走出山穀,忽然西南兩支人馬殺出。左有大貝勒代善,右有扈爾漢,把明朝人馬切做兩段。大貝勒親自來戰劉綎。劉綎見了,眼中冒火,擎著大刀奮力殺去。兩人在山峽下一來一往,殺了五六十回合,不分勝負。大貝勒撇下劉綎,向山峽外走去。劉綎拍馬追去,卻被建州兵四下裏圍住。劉綎東衝西突,往來馳騁,總逃不出這個圈子。看看自己手下兵士,被建州兵殺得隻剩五六十人。那箭鋒四下裏和飛蝗一般射來,劉綎拿刀背撥開,隻是四下裏找路走。忽然一枝箭飛來,射中馬眼;那馬受痛,和人一般直立起來,一翻身把劉綎掀下地來。建州兵一擁上前來捉他。劉綎手快,急拔下佩刀自勿!死了。大貝勒上去割下他的首級來,轉過馬頭來,帶著本部兵馬,向富察趕去。

話說代善已打聽得明海介道康應乾帶著朝鮮一萬兵士,從富察南路走來。那朝鮮兵都是身披紙甲,頭帶柳條盔。於是,心生一計。待到半夜時,他親自帶一千騎兵,各各帶著火種,衝進朝鮮營去。前門廝殺,後門放起火來。這時東南風大作,那火頭撲入前營,頓時燒得滿天通紅。朝鮮兵士身上紙甲藤盔著了火,一時脫不得身,立刻燒死了一大半。那燒得焦頭爛額逃出營來的,都被大貝勒四下的伏兵捉住。這時三貝勒、四貝勒、扈爾漢的兵馬,都已趕到。四麵圍定,一齊放箭。從半夜殺起,直殺到第二天午時。那一萬兵馬,不死於火,便死於箭。隻有康應乾卻被他逃跑了。這一場惡戰,建州兵又擄得馬匹器械無數。

息爾漢領了得勝兵士先走在路上,又遇到明朝遊擊喬一琦一小隊兵馬。息爾漢和他戰,一琦敗走,扈爾漢追上去。看看追到固拉庫崖下,忽見崖上紮著一個營盤,風吹著露出朝鮮的旗幟來。息爾漢心下狐疑,認做喬一琦是誘敵之計。便把馬頭勒住,不敢前進;一麵遣報馬去報與大貝勒三貝勒知道。不多時候,那大貝勒三貝勒四貝勒,帶著全部人馬趕到。

那朝鮮都元帥薑宏立,打聽得明兵大敗,便偃旗息鼓,打發通事官到建州營裏來投誠。說道幫助明朝,原不是我國王的本意,隻因從前日本兵打進我國裏來,霸占住我們城池,那時多虧明朝派兵來幫助我們打退日本兵。如今明朝又送文書來叫我們出軍到寬甸,我們義不容辭,分派一萬人馬,在富察地方駐紮;我們原不知道和什麼人開戰,如今既是你們建州人馬,我們也不敢冒犯上國。況且那一萬兵士,已蒙上國殺死,如今我們元帥願修兩國之好,立刻停戰。大貝勒聽了這番話,便和肩爾漢商議。四貝勒便立刻有了主意。打發通事官跟著來人到固拉庫崖朝鮮營裏去回話。說:“你們既有誠意投誠,便當把所有明朝人馬殺死,都元帥薑宏立,親自到我們營中來投降。我們看天有好生之德,才肯赦他的罪孽。”那薑宏立聽了這番話,無法可想,便把明朝遊擊官捉住,連他的兵士都從山頂上拋下去。可憐這五百多明兵,個個跌得斷腰折腿,腦破血流,死在山下;建州兵就山下割了喬一琦的首級,帶著朝鮮國的都元帥和副元帥兩人,回到興京去。那薑宏立見了英明皇帝,嚇得隻是爬在地下磕頭。英明皇帝叫人扶起,在偏殿裏賞賜酒肉;一麵又備辦慶功酒席,請大小從征官員,在禦花園吃酒。

英明皇帝又在宮裏召集各妃子太子公主福晉們,開一個家庭筵宴。當附妃子們有富察氏、覺羅氏、和庶妃等。太子們有次子代善,三子阿拜,四子湯古岱,五子莽古爾泰,六子塔拜,七子阿巴泰,八子皇太極,九子巴布泰,十子德格類,十一子巴布海,十二子阿濟格,十三子賴慕布,十四子多爾袞,十五子多鐸,十六子費揚古。都團團圓圓陪著父皇坐在一桌。這時英明皇帝,一壁吃著酒,一壁聽大貝勒、三貝勒、四貝勒三人鋪敘戰功,心中好不快樂。皇帝心中最歡喜的是十四子多爾袞,看他麵貌又長得清秀,腦子又聰明,性情又和順,宮中各妃子福晉們,沒有一個不喜歡他的。多爾袞在酒席上,也和穿花峽蝶似的,跑來跑去。不是在這位妃子懷裏坐一回,便是在那位福晉膝前靠一回。皇帝吃到高興的時候,也把多爾袞拉過來,摟在懷裏;一手摸著他的脖子問道:“這幾天可拉弓嗎?”多爾袞忙回說:“這幾天,天天五更起來拉弓。師傅說孩兒有勁,明日打算添上一個力呢。”皇帝微笑說道:“不添也好,省得拉狠了,乏了力。”父子兩人正說著話,烏拉氏見他兒子得了光彩,心中也說不出的歡喜,忙離席出來,擺著腰走到皇帝跟前,笑說道:“陛下莫看他一個十歲的小孩子,他已跟著師傅學上中國的詩了。”皇帝聽了,伸著一個大拇指,說一聲:“好兒子!”當下多爾袞要賣弄自己的才學,便討來筆硯來,上麵先寫著“西郊試箭”四個字,接著寫了一首七言絕句道:

繡旗隊隊出西林,樺箭腰弓在柳蔭;眾裏一支飛電過,誰能巧射比穿針?

他略加思索的寫成了詩,忙捧著去獻給父皇。英明皇帝接紙在手,哈哈大笑。說道:“你父親枉做了一朝天子,這中國字我卻一個不認識。好孩子,你快譯給我聽聽!”多爾袞便把詩裏的意思,仔仔細細的譯了出來。滿殿的人聽了說好。這時,獨有富察氏見烏拉氏太得意了,心中酸溜溜的,有說不出的一種難受,便悄悄的向自己兩個兒子丟了一個眼色。那莽古爾泰因父親封他做了三貝勒,心中感激父親,卻不敢十分放肆。獨有德格類,因父皇不肯封他貝勒,心中久懷怨恨。如今見有母親壯他的膽,便想借此出出氣。但是,一個人也不敢說話,他一向知道四貝勒皇太極是不滿意多爾袞的,便暗暗去拉著四貝勒的袖子,向他擠擠眼。皇太極心下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