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一 本色於丹(1 / 3)

我說,那怎麼辦?我沒帶別的衣服。你看我現在上《百家講壇》拎的那個包,一般都裝著好幾身衣服。但是那時候我不知道,沒衣服可換,最後大家給我出主意說,你那背心能翻過來穿嗎?當時我想,不就是錄一個樣片嗎?《百家講壇》都是這麼錄的,先錄樣片。我也沒多想,就把背心反穿了。最後正式播出的《〈論語〉心得》裏,我那背心是翻著穿的,把背麵穿前麵了,因為前麵有花。

我一上來開口就說,嘩啦啦講完了一節內容。大家非常鼓勵我,我說完之後大家都鼓掌,問,於老師,你下次還來嗎?

這時,我就清楚地聽見萬老師在導播台上說,來,於老師接下來就講《論語》了。我直到那個時候才算是正式接到通知,讓我講《論語》。

張越:今天現場的叔叔阿姨,有前年“十一”期間在這兒聽她講《〈論語〉心得》的嗎?哦,有。阿姨,於丹她現在的樣子跟上次比差別大嗎?

觀眾:我覺得還可以。

觀眾:我覺得於丹老師在這兒講課肯定跟在大學裏講課不一樣。對我們這些老頭、老太太來說,於丹老師講的東西我們聽著挺新鮮。現在於老師比原來講得更成熟、更老練了。

張越:跟您第一次聽她講《論語》比,您覺得她有什麼跟以前不一樣的地方?

觀眾:沒看出來。

張越:顯而易見的一個事實都沒看出來啊?一年半以前她臉上沒疙瘩,今天臉上可是起疙瘩了。

於丹:對。

張越:這說明了什麼?不是說明中央電視台的化妝品不好,而是說明於丹老師精神壓力很大,休息不夠,是不是?

於丹:對,有這個原因。

張越:是不是這次再講《論語》比上次的壓力大得多了?

於丹:這一次,用《論語》裏的一句話說,叫“臨事而懼”。

張越:害怕了。

於丹:真是懂得害怕了。因為第一次講《論語》的時候,沒想過要講第二次,我就隨手把好講的內容差不多都講完了,這一回再來七講,發現剩下的都不大好講,壓力很大。應該說,這一次我準備得比第一次更認真、更細致,內在的邏輯性更強,材料更豐富。

張越:你怕到什麼程度?你嘮叨嗎?怕的時候。

於丹:不嘮叨,我從小就不嘮叨。

張越:你不跟周圍人說,嚇死我了,嚇死我了?

於丹:沒有。我是獨生女,我也沒上過幼兒園,沒人可嘮叨,養成了不嘮叨的習慣。但是,我寫日記,自己跟日記本嘮叨。

其實,剛才這位阿姨說得挺對的,就是我周圍的人,我的同事、朋友,也不大能看出來我有怎麼樣的變化。我不是有事就要找人嘮叨的人,我覺得我長這麼大,太多的事情都是發乎心,止乎心,很多東西隻有我自己清楚。

好在我一直寫日記,有日記在見證我自己是怎麼變化的。講《〈論語〉感悟》,我自己也很矛盾。從我自己的狀態上來講,我覺得壓力很大,不太想再講,但是從另一個方麵來看,第一次講得很不係統,《論語》中有太多重要的東西還沒有講到。比如說,這次講了孝敬之道,第一次完全沒有講過這個;又講了忠恕之道,這是儒家一個很核心的思想理念;還有講仁愛之道和誠信之道,我想,這些都屬於我們今天社會裏麵的一些核心價值,應該從經典中把它們梳理出來。所以,最後我就決定接著講《論語》了。

我說,那怎麼辦?我沒帶別的衣服。你看我現在上《百家講壇》拎的那個包,一般都裝著好幾身衣服。但是那時候我不知道,沒衣服可換,最後大家給我出主意說,你那背心能翻過來穿嗎?當時我想,不就是錄一個樣片嗎?《百家講壇》都是這麼錄的,先錄樣片。我也沒多想,就把背心反穿了。最後正式播出的《〈論語〉心得》裏,我那背心是翻著穿的,把背麵穿前麵了,因為前麵有花。

我一上來開口就說,嘩啦啦講完了一節內容。大家非常鼓勵我,我說完之後大家都鼓掌,問,於老師,你下次還來嗎?

這時,我就清楚地聽見萬老師在導播台上說,來,於老師接下來就講《論語》了。我直到那個時候才算是正式接到通知,讓我講《論語》。

張越:今天現場的叔叔阿姨,有前年“十一”期間在這兒聽她講《〈論語〉心得》的嗎?哦,有。阿姨,於丹她現在的樣子跟上次比差別大嗎?

觀眾:我覺得還可以。

觀眾:我覺得於丹老師在這兒講課肯定跟在大學裏講課不一樣。對我們這些老頭、老太太來說,於丹老師講的東西我們聽著挺新鮮。現在於老師比原來講得更成熟、更老練了。

張越:跟您第一次聽她講《論語》比,您覺得她有什麼跟以前不一樣的地方?

觀眾:沒看出來。

張越:顯而易見的一個事實都沒看出來啊?一年半以前她臉上沒疙瘩,今天臉上可是起疙瘩了。

於丹:對。

張越:這說明了什麼?不是說明中央電視台的化妝品不好,而是說明於丹老師精神壓力很大,休息不夠,是不是?

於丹:對,有這個原因。

張越:是不是這次再講《論語》比上次的壓力大得多了?

於丹:這一次,用《論語》裏的一句話說,叫“臨事而懼”。

張越:害怕了。

於丹:真是懂得害怕了。因為第一次講《論語》的時候,沒想過要講第二次,我就隨手把好講的內容差不多都講完了,這一回再來七講,發現剩下的都不大好講,壓力很大。應該說,這一次我準備得比第一次更認真、更細致,內在的邏輯性更強,材料更豐富。

張越:你怕到什麼程度?你嘮叨嗎?怕的時候。

於丹:不嘮叨,我從小就不嘮叨。

張越:你不跟周圍人說,嚇死我了,嚇死我了?

於丹:沒有。我是獨生女,我也沒上過幼兒園,沒人可嘮叨,養成了不嘮叨的習慣。但是,我寫日記,自己跟日記本嘮叨。

其實,剛才這位阿姨說得挺對的,就是我周圍的人,我的同事、朋友,也不大能看出來我有怎麼樣的變化。我不是有事就要找人嘮叨的人,我覺得我長這麼大,太多的事情都是發乎心,止乎心,很多東西隻有我自己清楚。

好在我一直寫日記,有日記在見證我自己是怎麼變化的。講《〈論語〉感悟》,我自己也很矛盾。從我自己的狀態上來講,我覺得壓力很大,不太想再講,但是從另一個方麵來看,第一次講得很不係統,《論語》中有太多重要的東西還沒有講到。比如說,這次講了孝敬之道,第一次完全沒有講過這個;又講了忠恕之道,這是儒家一個很核心的思想理念;還有講仁愛之道和誠信之道,我想,這些都屬於我們今天社會裏麵的一些核心價值,應該從經典中把它們梳理出來。所以,最後我就決定接著講《論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