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4章 春花秋月不得了(1)(2 / 3)

站在局外人的角度觀看,娥皇和小周後是合格的妻子,卻未必是合格的皇後。史書上並沒有留下她們勸誡李煜勵精圖治,潛心治國的記載,後人卻隻能看到李煜忘情地置身她們溫柔鄉裏。我們無法對這兩個年方二十的年輕女孩要求太多,哪怕此時按照分久必合的常識,統一的步伐已經越來越近,此時的南唐正如長江波濤裏的一葉扁舟,風雨飄搖。

可是李煜似乎沒有看到這一點,或是說假裝不曾看到這一點。迎娶小周後之後他做的第一件事,是大量興建廟宇。

如前所述,這個世界上不用交稅的行業,除了吹牛,就是當和尚。

當然吹牛這個行業是存在風險的,如果你不是《人民日報》,卻要像孟昶身邊的諸葛昭遠先生那麼牛皮漫天,那麼最終的結局就是差點被人埋在農民房裏。

南唐人民很快發現他們有了一個前景無比廣闊的行業,高工資,不交稅,還包吃住,皇帝大力支持——聽起來倒是有點像如今的公務員,可是公務員也是要從好幾百人甚至幾千人中錄取那麼一兩個的,南唐人民如果從事這個行業的話上崗比例卻是1:1,那就是當和尚。

因為開寶二年(969年),李煜下令取消寺廟名額限製,讓南唐的寺廟大量擴招和尚和尼姑,隻要有人申請出家,政府就馬上承認他僧人的身份,免除掉他交租稅、服兵役、服勞役的義務,李煜甚至還鼓勵道士改行當和尚,隻要願意改行,就獎勵二兩黃金。

不妨對比一下十多年前柴榮曾經采取過的毀佛熔銅運動,當時的柴榮下令不但拆除寺廟,強迫僧人還俗回家種地,而且親自掄起砸向佛像的大錘;對於鐵了心要當和尚的,不但有嚴格的身份限製,直係親屬開出來同意出家的證明,還必須通過背誦一百紙經文的高難度考試。

設想十五年前有一個範進那樣的後周人,一生中最大的願望不是當一個舉人而是當一個和尚,而且家裏還有一兄一妹,自己的個人信用記錄也是像徒步一樣完美無缺,符合朝廷規定的出家硬性條件,我們叫他和尚哥。在和尚哥的苦苦哀求下,他的爹媽也同意他出家,但是此人記憶力極差,別說一百紙經文,就連一百首“鵝鵝鵝,曲項向天歌”這樣的東西也背不下來。兩年以後和尚哥絕望地入山搭了一個柴棚,天天捧著經文熟讀不止,並且不知後周已被大宋取代;某一天山洪暴發,眼見得柴棚要被衝毀,和尚哥趕忙坐在一個木盆裏隨波逐流,後來漂過長江,漂到了南唐境內——日後嶽飛的故事裏你還會看到類似的木盆——這時候和尚哥的眼前突然出現了無數寺廟,他很快喜形於色。

和尚哥飛奔入內:我要出家!我會背兩百紙經文,考我吧!balabala……

方丈愣了一下:我們歡迎一切有誌青年加入南唐的和尚隊伍,不考試!

和尚哥心存懷疑:不考試就能當和尚,是不是要天天挑水鋤地幹苦力,因為我聽說兩個和尚抬水喝……

方丈告訴他:不用幹活,管吃管住,比當公務員還舒服!都是咱們國主李煜政策好啊!

和尚哥喜極而泣:感謝爸媽,感謝木盆,我終於可以當和尚了!

方丈友情提醒:娃,你應該先感謝國家!

曆經十餘年的艱辛背書終於披上了袈裟的和尚哥馬上將這個天大的喜訊托人傳回了老家,讓不打算土裏刨食的老鄉趕緊偷渡過來出家,很快消息傳到了趙匡胤的耳中,他哈哈一笑,派出一人。

史書上沒有敘述此人的姓名,隻知道他後來的法號叫做“小長老”。此人熟讀佛經,口才極佳,到了南唐之後大量開班收徒宣講佛法,這點很像如今各種各樣的培訓班,承諾你隻要進去學點技術就能找到高薪的工作——區別在於小長老的培訓竟然是免費的。設想哪天英孚或者新東方宣布免費了,或者哪個駕校突然宣布不收錢了,你就會從第二天開始看到他們門前像堵車那樣長長的隊伍,川流不息,而這正是開班授課之後小長老所見到的情景。

這位知名度大增的和尚很快引起了李煜的注意,見麵一番溝通之後聘其為自己的專職導師,自己則認真地做了他的研究生。隨後李煜不光為其送上了“一佛出世”、“小長老”這些封號,而且天天都在皇宮裏麵聽這位導師的佛法課。《隋書,經籍誌》稱“每一小劫,則一佛出世”,一小劫是1680萬年,可見在李煜心目中,這位導師是1680萬年才出一個的佛,比起自稱前後三百年加起來六百年才出一個的獨一無二的羅玉鳳之流,那檔次簡直是要高太多了,如果鳳姐學過除法,就可以算一下1680萬與600的比值,那是2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