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普查工作開始之前,區裏有電話到文教局。這是老規矩,土管、民政、文教三個單位,各派一人,合為一組。
文教局的答複十分爽快:“叫老郭去。”
一點沒有拖泥帶水,好像老郭此人專門就是等在那裏參加這項工作的。
老郭是區文教局聘用的一位老同誌,原先在食品廠做檔案工作,不過老郭做的不是人事檔案,而是食品檔案。
老郭在四十六歲那年得了肺病,不適宜再在食品廠做工作,就提前退休了。病好以後,他就在一些小學裏代代課,因為寫得一手好字,有些會議叫他寫橫幅什麼,以後文教局就借用了老郭。
老郭到文教局,已有兩年時間,因為老郭不大計較得失,工作又很認真,文教局很留得住老郭。凡有什麼中心工作,區裏要抽人,總是叫老郭去,老郭代表文教局出去工作,局裏是放心的。
上午局長對老郭說:“老郭,這次你參加地名普查,下午去土管局碰頭。”
老郭說:“好的。”
下午老郭就到土管局去開碰頭會。
土管局的張科長被指定為普查組的組長,老郭到了以後,等於是向張科長報了到,張科長和老郭握握手,說:“民政局的小劉,打過電話來,那邊還有些事情,要遲一些來。”
老郭點點頭。
張科長又指指桌上的一大堆材料和書,說:“我先出去一下,有點事,你沒有事,可以先看看這些材料,這是前幾次地名普查的彙總材料,那些書是區誌。”
張科長交代過,就走了。
老郭一個人坐在空蕩蕩的會議室裏,他認真看了那些材料彙總,才對地名普查有了一個初步的概念。老郭一邊看一邊想,這項工作,原來是很重要的,也很有意思,老郭就有點喜歡了,他又有些急,他想我現在還什麼都不懂,我要好好學習呢,不知張科長和小劉以前有沒有搞過這個工作。
翻過彙總材料,老郭又看那一大疊的區誌,他找出其中的街巷橋梁誌這一卷,看了幾頁,老郭就十分感歎,他覺得這個誌修得很有水平,史料翔實,文字也相當好,老郭就產生了一種望塵莫及的感歎。
比如街巷誌中有這麼一條:雙井巷,南口在蘇衙弄,與棗市街相對,北口接孝義坊,與之成直角。本是古巷,元末至民國初期為廢墟、土丘,三十年代始有零星棚戶……巷名出自巷內有唐、宋時即有的古雙井。
古雙井,一青石井欄,一黃石井欄,因地基壅高,井欄石圈已三次加疊,而水位仍極高,久旱不涸,水質清甘,底層井欄圈內側四周汲水繩痕極深,可見年代久遠……
老郭正在看著,張科長和小劉進來了,張科長把老郭向小劉作了介紹。
老郭指著那些材料和幾本區誌說:“這不是已經搞得很詳細,很好了麼?”
張科長看看老郭,又看看小劉,他告訴他們,地名普查是一項經常性的工作。張科長說,一個地方的地名、街巷名、橋梁名、河道名,就和一個人的姓名一樣,一般說來應該有相當的穩定性,不可能三天兩頭更換。但是相當的穩定性並不是亙古不變的,諸如拆了小巷造大樓,並了小街拓大路,以及填了河流做地基等等,這些都是需要隨時查核隨時更正的。再比如對於前一次地名普查的遺留問題,以及對於曆史給地名造成的冤假錯案也都是不能不聞不問的。
人不可一日不正名,地亦不可一日不正名,這道理眾所周知。
老郭聽了張科長的話,心中對張科長十分佩服,他看看小劉,小劉正對著牆上一幅山水畫發愣。
接下來張科長說:“你們二位,看看怎麼搞法,從哪裏搞起?”
老郭說:“我不大懂得,我是外行,我還要學習呢。”
張科長問小劉,小劉說:“我隨便。”
張科長想了想,說:“還是照老規矩,一條街一條街地往下查。”
最後確定明天上午八點在長洲街居委會碰麵。
小劉有點心不在焉,隻是“哦”了一聲,就出去了。
張科長笑笑,說:“這小夥子。”
老郭臨走時問張科長:“這本區誌,能不能帶回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