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人的襲擊。
由越南民主共和國發動的襲擊雖然以失敗而告終,但它卻給越南人帶來了精神上的勝利。相反,美國高層卻因為春節攻勢而失去了戰意。1968年3月31日,林登·;約翰遜發表演講,表示美國國防軍將逐步撤出越南,並宣布放棄下任總統的競選資格。
同年,尼克鬆出任美國總統。尼克鬆政府決定重新回歸用越南人打越南人的手段,並宣布將逐漸從越南撤兵。1969年5月31日,侵越美軍司令部正式宣布:從1961年美國參加越南戰爭以來,美軍軍人的死亡數量已達到3。5萬人,損失飛機5400架。這也就相當於,尼克鬆上台之後的4個月內,又有4000多名美國士兵戰死,平均一個月高達1000多人。6月,25000名美國國防軍成為首批撤出越南的美國軍隊。
然而,越南戰爭仍在繼續。1969年3月,位於柬埔寨的越南民主共和國軍事基地被美國國防軍秘密轟炸。5月,漢堡高地戰役爆發。1970年3月18日,柬埔寨的朗諾將軍發動政變,建立高棉共和國。5月,美國和越南共和國圍攻高棉共和國。截至1971年,美軍的死亡人數已經超過4萬人。
1972年3月,越南黨政軍領導人武元甲發動了“複活節攻勢”。幾乎所有越南民主共和國的國防武裝力量都參與了這次襲擊,其規模比之前的“春節攻勢”更大。在美國的全麵轟炸下,越南民主共和國的襲擊以失敗而告終,其損失超過10萬人,武元甲被撤職。
1973年1月27日,越南民主共和國、美國、南越反政府武裝(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越南共和國共同出席了巴黎會議,正式簽署了《關於在越南結束戰爭、恢複和平的協定》,即《巴黎和平條約》。在之後的兩個月內,美軍全麵撤出越南。
1976年1月2日,越南民主共和國統一越南全境,將國家定名為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西貢市改名為胡誌明市。
各國的巨大損失。
越南戰爭期間,美國向越南投下了總共800萬噸的炸彈,其數量遠遠超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各戰場投彈量的總和。僅僅死於炸彈攻擊的越南人就有160多萬,更有1000多萬難民背井離鄉、流離失所。
包括法越戰爭的越南戰爭長達30年,它給越南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在此期間,共有500萬越南平民死亡,產生了88萬名孤兒、20萬名殘疾人、100萬名寡婦、20萬名妓女、大片雷區以及一片狼藉的土地。
同時,美國參與越南戰爭長達12年,是美國曆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戰爭,前後共消耗了至少2500億美元,56000餘人喪生,30多萬人受傷,越南戰爭成為了美國人的滑鐵盧。戰後,美國在冷戰中一直處於弱勢,國內的種族問題、民權問題不斷激化,幾乎處於分裂狀態。其經濟狀況也一直不佳,曆時25年的經濟繁榮從此結束,甚至在1969年爆發了長達13年的經濟危機。那些被政府欺騙去參戰的年輕人也留下了永遠的心理創傷。倫道夫·;巴克在越南戰爭中失去了雙腿,他憤怒地說道:“(政府)要我們為了自由和理想去(越南)戰鬥,而戰爭卻使我永遠失去了自由……每年我除了與那些悲慘的戰友們淚流滿麵地團聚外,似乎痛苦與孤獨就是我生活的全部。”
在此次戰爭中,還有除美國以外的國家參戰,它們也受到了不同的損失或打擊。據統計,中國參戰人數17萬人,1146人死亡,60000人受傷;蘇聯參戰3000人,16人死亡;韓國是美國以外最大的派兵國家,最多時達到53000人,5099人死亡,10962人受傷,4人失蹤;澳大利亞參戰7672人,521人死亡,3000人受傷;泰國參戰10450人,1351人死亡,5000人受傷;老撾30000人死亡,受傷不明。此外,在戰爭中,柬埔寨、老撾的平民死亡數量有22萬~50萬人。
越南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參戰人數最多、影響最大的戰爭。在這場戰爭中,無數的士兵和平民成為犧牲品,成為二戰後最具有警示意義的戰爭之一。
(6)兩伊戰爭:沒有勝利者的戰爭
兩伊戰爭是二戰後又一次人口傷亡數量慘重的戰爭。此次戰爭以伊拉克和伊朗的邊界糾紛為導火線,並逐步擴大升級,對海灣地區的其他國家造成了巨大的影響。
然而,這又是一場沒有勝利者的戰爭。伊拉克和伊朗兩國的經濟倒退20年,死傷人數難以統計。
在兩伊戰爭中,兩國都用到了哪些先進武器?美國為何直接對伊朗采取攻擊行動?是什麼原因讓伊拉克從兩伊戰爭初起就一直處在戰亂之中?同是損失巨大的國家,伊朗為何很快從戰爭中恢複過來?
讓我們回到戰爭前夕,從伊拉克和伊朗的曆史糾紛談起……
戰爭的爆發。
20世紀80年代,伊朗和伊拉克這兩個相鄰國家爆發了一場長達8年的戰爭。這場戰爭又被稱為第一次波斯灣戰爭,堪稱二戰後最嚴重的一場戰爭災難。
戰爭的起因涉及兩國的邊境糾紛、宗教矛盾、民族仇恨、國際影響等多方麵。伊朗的主要人口是波斯人,而伊拉克則多為阿拉伯人,這兩個民族在曆史上積怨已久。同時,雖然兩國都是伊斯蘭國家,但各自最有話語權的教派卻不同。伊朗以什葉派為主,而伊拉克的掌權教派卻是遜尼派。此外,兩伊邊境上的領土爭端問題也由來已久,其中的阿拉伯河界限問題最終成為兩伊戰爭的導火索。
1980年4月開始,兩伊之間的邊境衝突一直持續不斷。3月,伊朗襲擊伊拉克外交部長阿齊茲未遂,但仍有許多人罹難。之後,伊朗又用手榴彈襲擊紀念遇難者儀式。伊拉克很憤怒,決定將境內的伊朗人驅逐出境。9月,兩國的邊境衝突到了相互炮擊的程度。9月22日,伊拉克領導人薩達姆派80架米格-21、米格-23及蘇-22襲擊伊朗境內。從此,持續8年的兩伊戰爭正式開始了。
開戰時,伊朗有305000名正規軍士兵、50萬伊斯蘭革命衛隊及巴斯基民兵、900輛坦克、1000輛裝甲車、3000門火炮、470架戰機、500架直升機;伊拉克有109000名士兵、2200輛坦克、1000輛裝甲車、3000門火炮、450餘架戰機、100餘架直升機。
實際上,9月22日伊拉克向伊朗發起的空襲,但沒有對伊朗空軍造成實質性的打擊。不久,伊朗空軍便派遣飛機到伊拉克境內進行還擊。9月23日淩晨,伊拉克增派了5個師和2個旅,1200餘輛坦克,以席林堡及巴格達至德黑蘭的高速公路、梅赫蘭、阿巴丹和霍拉姆沙赫爾等地為目標,分成三路分別攻擊。伊朗民兵和革命衛隊由於缺少彈藥,隻能用反坦克手榴彈和自製的莫洛托夫燃燒瓶來反擊。10月14日,伊拉克陸軍攻入霍拉姆沙赫爾城內,戰爭由此進入了巷戰階段。26日,伊拉克將該城占領,之後又陸續占領了近2萬平方千米的伊朗領土。伊朗感到局勢緊張,派坦克部隊攻擊伊拉克軍隊。伊拉克軍隊受到重創,不敢再輕易進入市區,而是選擇了包圍城市的戰略。
兩伊戰爭中的武器。
不久,伊朗成立了最高防務委員會,號召誌願者進入戰場。之後,伊朗連續取得反擊勝利。1982年6月29日,伊拉克宣布其軍隊已經全部從所占伊朗領土中撤出,兩國邊界大致恢複至戰前狀態。
然而,伊朗卻想讓戰爭繼續下去。1982年7月13日,伊朗展開“齋月攻勢”,參與其中的有第77步兵師、第82裝甲師一部、革命衛隊第7師以及巴斯基民兵等。他們對伊拉克南部重鎮巴士拉發起了猛烈進攻,其方法主要是人海戰術,其中甚至包括1萬名兒童。多次拉鋸戰之後,伊朗終於控製了伊拉克境內麵積約200多平方千米的狹長地帶。
不久,伊拉克從前蘇聯、法國那裏得到了幻影F1式戰鬥機等軍事武器,而伊朗的美式戰機又得不到維修,戰爭局勢漸漸有所轉變。
10月起,伊朗出動5萬人的軍隊再次向伊拉克進攻,甚至對巴格達造成威脅。對此,伊拉克先後組織了7次反擊,其出動的軍事武器有坦克、米-24等武裝直升機,等等。1983年2月以後,伊朗又發動了一係列被命名為“曙光”的小規模攻勢。在曙光二號攻勢中,伊拉克使用了多種神經毒氣,甚至包括芥子氣。而在曙光五號攻勢中,伊拉克用直升機將毒氣灑在沼澤地中,使數千名伊朗士兵中毒。此外,伊拉克還使用了化學武器。
襲船戰和襲城戰。
1984年3月底,伊朗的攻勢基本停止。然而,正是從這時開始,戰爭轉為長期的消耗戰。其地麵戰場基本僵持不動,兩國開始利用自己強大的空軍力量來襲擊彼此的船隻,以打擊對方的經濟力量。戰爭中,主要受到襲擊的船是油輪和貨輪,世界上的最大船隻諾克·;耐維斯號也在兩伊戰爭中受損。
1985年2月14日,利比裏亞油輪被伊拉克空軍擊沉,成為第一艘在兩伊戰爭中被擊沉的船隻。而之前受到襲擊的船隻隻是被擊傷或擱淺而已。1986年,襲船戰一再升級,受襲船隻的數量達到106隻,其中有28艘是進出科威特港口的船隻。非交戰國為了自己的利益,先後向5個常任理事國提出租船和護航要求。美蘇願意答應請求,而聯合國安理會擔心戰爭再一次升級,於1987年7月20日正式要求兩伊雙方立即停戰。然而,伊朗和伊拉克都不願主動讓步,停戰的決議遲遲沒有落實。
美蘇派遣艦隊之後,伊朗開始用小艇攻擊美國護航船隻。為了報複伊朗,美國也曾多次進攻伊朗布雷艇和具有軍事意義的海上石油平台。美國的參戰,使兩伊戰爭更加複雜化。至戰爭結束時,共有約400艘船隻在襲船戰中被襲擊。
1985年起,伊拉克對伊朗的城市展開空襲。3月,伊拉克對伊朗境內30多個城市進行了空襲。3月4日,伊朗空襲巴格達。1986年2月9日,伊朗3萬多名士兵發動了“曙光八號攻勢”,強占伊拉克的重要石油產區法奧半島。伊拉克再次對伊朗士兵使用芥子氣和神經毒氣彈。
1987年1月9日,伊拉克發動了“卡爾巴拉五號攻勢”,其參與者多達20萬人。薩達姆親自指揮伊拉克士兵反擊。2月26日,伊朗方麵有10萬人傷亡,不得不結束此次襲擊。之後,伊朗又發動了一係列攻勢,但未見成效。
1988年,兩國展開了導彈襲城戰。2月27日,伊拉克轟炸了德黑蘭南郊的煉油廠和發電廠。第二天,伊朗向巴格達發射了飛毛腿彈道導彈。3月,伊拉克向伊朗發射了侯賽因彈道導彈,它是在飛毛腿彈道導彈的基礎上改裝而來的。從此,兩國的空襲強度逐漸加大,伊拉克有時候一天之內就能發射14枚導彈。而伊朗勢頭漸弱,一天隻發射一兩枚導彈。4月21日,導彈襲城戰終於結束。在這段期間,伊拉克發射了200枚導彈,伊朗則發射了70餘枚導彈。大量的建築物被導彈化為廢墟,百姓傷亡慘重、無家可歸。
1988年3月起,伊朗對伊拉克北部的庫爾德反政府武裝發動了一係列攻勢。16日,伊朗派遣14架米格和幻影飛機對庫爾德人發起了化學武器攻擊。在這場攻擊中,至少有3000名平民死亡,近萬人受傷。之後,伊拉克發起反擊,伊朗節節退敗。7月16日,伊拉克主動退出已經占領的伊朗城市,表示願意停戰。8月20日,兩伊戰爭正式結束。
波及世界的地區戰爭。
兩伊戰爭的起因隻是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紛爭糾葛,但它之所以能持續8年之久,其原因也與其他國家的操縱有著密切的關係。
由於伊朗和伊拉克的軍工實力不足,其重型武器主要來源於其他國家。蘇聯為了削弱美國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主要支持反美的伊朗。同時,蘇聯向交戰雙方都提供了坦克、飛機等軍事武器,是兩國最大的武器供貨商,其中兩國在襲城戰中所使用的對地戰術導彈全部來自蘇聯。此外,蘇聯還幫助伊拉克訓練飛行員,並擔任全部米格25戰機的顧問駕駛。
而美國在戰爭初期支持伊拉克,並援助其使用化學武器。到了戰爭後期,美國出於各方麵的考慮,開始暗中向伊朗提供武器。
此外,法國、英國等國也向伊朗和伊拉克提供了大量武器。可以說,這些提供軍事武器的國家,對這場重大的戰爭災難也有一定的責任。
巨大的經濟、人口損失。
兩伊戰爭進行了7年零11個月,是二戰後傷亡最慘重的戰爭之一。由於它在盛產石油的海灣地區進行,因此殃及了許多世界上的其他國家。雖然兩國打了平手,但都自稱是戰勝國。戰爭結束後,兩國的國界線恢複到了戰前的狀態。
兩國的具體傷亡數量難以統計。一般認為,兩國的傷亡總數約270萬人,占兩國總人口的4。5%,相當於4次中東戰爭傷亡總人數的17倍。其中,死亡人口約100萬,受傷人口約170萬。軍備方麵,伊拉克損失飛機250架、坦克2000餘輛、火炮1500門、艦艇15艘;伊朗損失飛機150架、坦克1500輛、火炮1200門、艦艇16艘。此外,在伊拉克攻擊美國護衛艦期間,美國擊落了一架伊朗民航客機,造成290名乘客和機組人員罹難。
由於大量購買軍備資源,兩國的軍費開支近2000億美元。原有的外彙儲備被花光,還欠了不少外債。據統計,兩國的經濟損失達到5000多億美元,重建城市的費用也高達上千億美元。在國內,兩國還麵臨著巨大的軍人賠償、安撫費用。
麵臨著巨大的財務支出,兩國的收入卻不堪入目。由於油輪、石油加工廠等經濟設施被破壞,兩國的外彙收入大量減少。戰前,伊拉克每天原油出口量為350萬桶,而戰後卻隻有60萬桶,其石油生產水平一直到1990年6月才恢複到戰前水平。伊朗戰前每日原油出口量為380萬桶,戰爭期間每天則減少到200萬桶。
然而,在這場戰爭中,顯然是伊拉克受到的打擊更大。由於伊朗在戰爭期間的收入比伊拉克多,同時購買武器少,且多用人海戰術,因此伊拉克的經濟損失更大些。伊拉克拖欠了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聯酋、巴黎俱樂部高達近800億美元的債務。其中僅科威特的債務就有40億美元,這為之後薩達姆攻擊科威特埋下了種子。國際又認為伊拉克主動發起了兩伊戰爭且戰敗,因此伊拉克也被判賠款給伊朗。一直到2010年,伊朗還在要求伊拉克付清兩伊戰爭期間的賠款。
戰後,伊朗雖然采取了一係列恢複措施,但它依然麵臨著通貨膨脹、糧食缺乏等問題。
兩伊戰爭被世界軍界評論為“先進武器打低水平戰爭”的最典型戰爭。它使伊朗和伊拉克兩國的經濟水平至少倒退20年,其造成的人員傷亡更是難以統計,兩國人民至今仍有著嚴重的戰爭創傷。而其中的伊拉克,這個曾經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國家,自兩伊戰爭起,麵臨的戰爭災難更是接連不斷,一度成為世界上最混亂的國家之一。
(7)盧旺達種族大屠殺:當代的種族屠殺
盧旺達種族大屠殺發生於1994年。在這場屠殺中,有許多人失去了自己寶貴的生命。這一事件提醒著我們,極端的種族主義並未隨著二戰的結束而成為曆史。
大屠殺是因何而引起的?國際支援為何遲遲沒有到來?逃走的胡圖族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患?
讓我們一起回顧這場距離我們並不遙遠的當代大屠殺……
民族矛盾重重。
盧旺達地處非洲中部,其主要產業是農業,有“千丘之國”的稱號,在1992年時被聯合國列為世界47個最不發達國家之一。
在國內,胡圖族占到總人口數量的80%,另有圖西族占到總人口的18%。從1890年開始,盧旺達成為了德國的殖民地,這樣的狀態一直持續到1918年。從1918年到1962年,盧旺達又成了比利時的殖民地。在此期間,人口數量較少的圖西族統治著這個國家。1962年,盧旺達獨立,政權回到了胡圖族的手中,但兩族之間的對立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良好的解決。
在此之後的20多年間,盧旺達政府一直對圖西族采取種族歧視的政策。甚至到了1991年,國家媒體把圖西族塑造成了國家的敵人,並大力宣傳這種思想。掌權的胡圖族宣稱圖西族應當被奴役,並稱應該不惜任何代價來解決圖西族的騷亂。之後,雙方的種族衝突不斷。不久,胡圖族的反對者占領了北方。同時在南方,胡圖族卻定期屠殺圖西族。1993年,盧旺達政府迫於國際壓力,簽訂了停戰協議,即《阿魯沙協議》。
然而,種族衝突和種族歧視的宣傳並沒有就此結束。在大屠殺開始前的9個月,一家廣播電台在多名黨政軍要人的支持下,公然宣傳對圖西族的仇恨思想,甚至公開宣布需要被處決的名單。
1994年4月6日,盧旺達總統朱韋納爾·;哈比亞利馬納和布隆迪總統西普裏安·;恩塔裏亞米拉乘坐的飛機在盧旺達首都基加利附近被擊落,兩位總統均罹難。擊落客機的真凶至今尚不知曉,但有傳聞說是圖西族遊擊隊,也有傳聞說是胡圖族激進分子。然而,這件事立刻激發了盧旺達胡圖族人針對圖西族人的血腥報複,成為盧旺達種族大屠殺的導火索。
1994年4月7日,盧旺達女總理、圖西族人烏維林吉伊姆紮納和另外3名部長被胡圖族總統衛隊殺害。此後,在當地媒體的煽動下,屠殺逐步擴大升級。在之後的3個月內,約有80萬至100萬人慘死在胡圖族的武器之下。在這些受害者當中,圖西族占據了絕大多數,另外一部分包括一些同情圖西族的胡圖族人。這次被屠殺的人口是盧旺達全國總人口的1/8,大屠殺的殺人速度是當年納粹用毒氣殘殺猶太人速度的幾倍之多。此外,還有200萬人流離失所,25萬至50萬名的盧旺達女性慘遭強奸。其中令人不可相信的是,在下達強奸命令的胡圖族官員之中,甚至還有女性。
大屠殺生還者。
同年7月,盧旺達愛國陣線RPF與鄰國烏幹達的軍隊反攻進入盧旺達首都吉佳利,擊敗了胡圖族政府。胡圖族擔心遭到圖西族的報複,其中200萬人逃往坦桑尼亞、烏幹達、布隆迪和紮伊爾(現在的剛果民主共和國)等鄰國。此外,有數千人因為霍亂和痢疾而死於難民營。
盧旺達內戰和種族大屠殺給這個國家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原本就不富裕的國家出現了更多的問題——大批勞動力的喪失,處於崩潰邊緣的經濟狀況,等等。此外,屠殺還使盧旺達的人口結構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戰後,全國14歲以下的兒童約占總人口的40%,大量婦女成為寡婦。同時,逃亡的胡圖族極端主義分子滲入鄰國,對這些國家的安定也帶來了消極的影響。
沒有到來的國際支援。
索馬裏進行的“黑鷹墜落”行動打破了美國不敗的神話,又使美國遭到了歐洲與第三世界國家的譴責,因此美國不願再派兵介入盧旺達內戰。另一方麵,10名比利時維和部隊的軍人遭到殺害,比利時政府便以此為由,將全部在盧旺達的部隊撤出,並帶走所有的武器。
在整個盧旺達事件中,聯合國也表現得非常消極。直到大屠殺發生的第四天,聯合國才決定在盧旺達保留260名維和人員。然而,這一行動也僅僅隻是象征性的作為,其維和人員的職責也僅限於調停戰火和提供人道主義援助。大屠殺持續了一個半月後,聯合國才決定將救援人數增加到5500人,並說服其他國家參與救援。
事後,時任聯合國駐盧旺達維和部隊的指揮官達賴爾將軍指出,其實按照當時的情況,隻要聯合國願意介入盧旺達事件,他隻靠5000名精兵就可以阻止這場屠殺。然而,被嚇破了膽的西方國家,卻對數10萬盧旺達人的哀鳴無動於衷。
不過在戰爭中,也有許多國家或組織對盧旺達人進行了一些援助。例如,法國在基伏湖附近建立了野戰醫院,紅十字會、無國界醫生等也冒著戰火救死扶傷。
國際法庭的審訊。
1994年,聯合國成立了盧旺達問題國際刑事法庭,並在坦桑尼亞的阿魯沙進行審判,審判對象包括高級政府官員和軍人;而盧旺達政府則負責審判政治地位較低的底層領導人和平民。
法庭經曆了長達十年的審判,在審判過程中審查了來自50多個國家的超過160名證人的證詞。
盧旺達前部長尼拉馬蘇胡科是其中唯一被起訴的女性。她被控告有11項種族屠殺罪,其中有7項罪名成立。1997年,她在肯尼亞首都內羅畢被捕。盧旺達問題國際刑事法庭發言人阿穆蘇加宣讀她的罪行道:“尼拉馬蘇胡科因犯有陰謀策劃滅絕種族罪、滅絕種族罪、危害人類罪(包括消滅罪、強奸、迫害)以及嚴重違反《日內瓦公約》及其附加議定書中的相關條款罪名被判處終身監禁。她的兒子以類似罪名也被判處終身監禁……”
2003年12月23日,聯合國大會宣布將每年的4月7日定為“反思盧旺達大屠殺國際日”。2004年3月26日,聯合國在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辦了“盧旺達大屠殺10周年紀念會”。在會上,聯合國秘書長科菲·;安南發表了講話,呼籲國際采取行動,以防止盧旺達悲劇的重新上演。同年4月7日,盧旺達國內舉行了盧旺達大屠殺10周年的全國性紀念活動,以悼念在屠殺中遇難的人們。
此外,盧旺達還修建了尼亞馬塔大屠殺紀念館,裏麵盛放著許多遇難者的遺體,其館長是一名盧旺達大屠殺中的幸存者。
盧旺達種族大屠殺是發生在當代的一起最著名的屠殺事件之一,它時刻提醒著我們,極端的種族主義並未隨著二戰的結束而成為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