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興登堡”號失事:飛艇時代的終結
“興登堡”號一度成為德國經濟的標誌之一。它是當時世界上最豪華的飛艇,先後飛跨大西洋10次,長度幾乎與泰坦尼克號的長度相同。
然而,1937年5月6日,這艘空中巨霸卻在短短時間內化為灰燼。這場事故也宣告了飛艇時代的結束。
是什麼原因導致這場恐怖的災難?災難的過程是怎樣的?飛艇的乘客是否全部遇難?
讓我們回到1937年,回顧這場人類曆史上最重大的交通災難之一……
製造“興登堡”號。
飛艇是由法國人特·;羅姆於1872年發明出來的。這對於當時的世界而言,是一種全新的飛行器。它的原理有點類似氣球,主要通過利用比空氣輕的氣體來提供提升力。飛艇具有運距遠、運輸性強的特點,一經問世,便大受人們的歡迎。
到了20世紀30年代,歐美許多先進國家開始研製大型飛艇,世界漸漸進入了飛艇時代。在飛艇研製中,德國走在了前列。繼巨型客運飛艇“齊柏林伯爵”號(LZ-127)被成功建造之後,編號為LZ-129的飛艇於1931年在德國腓特烈港開工。然而,由於資金問題,建造工程一度停工。工程的主要參與者埃克納博士為取得納粹的資金援助,在飛艇的尾翼上畫上了納粹的“卐”字標誌。1936年3月,這艘巨無霸飛艇竣工,並以德國總統“興登堡”的名字命名。
“興登堡”號是齊柏林公司建造的飛艇艦隊中最先進、最大的一艘,同時也是目前人類最大的飛行器。整個飛艇的長度僅比泰坦尼克號短24米,它全長240米、高41米、重220噸,最大直徑為41。4米。飛艇內部有16個巨型氫氣囊,總容積有203760立方米,可用升力高達112噸,可航行的最快速度為135千米/小時,航行持續時間可達200個小時,最大航程為16100千米。
“興登堡”號可承載旅客和乘務員共112人,其中船員40人,載客量為50人,後於1937年增至72人。船內設有旅客包艙、淋浴室、餐廳、休息廳、吸煙室等。每間臥室都有自來水供應。高檔餐廳的牆壁上繪有壁畫,其內容是飛艇“齊柏林伯爵”號遠航南美。音樂沙龍裏擺放著一盆盆棕櫚和一架鋁製的輕質鋼琴。這架鋼琴曾經還用於舉辦無線電廣播的“空中音樂會”,後於1936年為減輕飛船重量而被摘除。人們可以在250米的高空中,透過玻璃欣賞世界美景。
在當時,“興登堡”號是世界上最豪華的客運飛艇。即使在經濟蕭條的社會環境下,其赴美的票價依然高達400美元(折合今5900美元)。而它所搭載的旅客,也全部都是工業巨頭、商業巨擘和社會名流。
在“興登堡”號問世一年多的時間內,它共飛行63次,飛行總時間為3088小時,總航程達到332571千米,運送旅客1002人次,先後10次橫跨大西洋。屢屢引起人們讚歎的“興登堡”號,成了德國炫耀國力的資本之一。
“興登堡”號失事過程。
1937年5月3日,“興登堡”號載著36名旅客和61名乘務員緩緩升空,準備從德國法蘭克福飛往美國紐約。然而,誰也不會想到,這一次看似普通的飛行,將成為“興登堡”號的最後一次飛行。
5月5日,“興登堡”號很快就要抵達美國東岸了。然而就在這時,自加拿大紐芬蘭的強對流空氣阻擋了“興登堡”號的去路,使它的抵達時間被迫推遲10個小時。之後,飛艇在滂沱大雨之中逆風飛行。
5月6日下午3點,“興登堡”號來到紐約上空,引起數萬人的瘋狂圍觀,造成了嚴重的交通堵塞問題。之後,飛艇終於到達了著陸地點萊克霍斯特海軍航空港上空。但此時紐約開始下大雨,飛艇無法在如此惡劣的天氣中著陸,因此艇長決定再推遲2個小時著陸。在這兩個小時內,飛艇將一直在紐約附近上空盤旋,等待良好時機降落。
到了晚上7時20分,天氣終於放晴。“興登堡”號在離地麵500英尺的高空盤旋著,準備著陸。很快,有兩根降落索從飛艇內垂下。三分鍾後,這兩根降落索被地麵工作人員接到。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圍觀,飛艇周圍至少聚集了1000多人。
突然,在飛艇距離地麵300英尺的空中,其尾部突然劇烈顫動了一下,飛艇失去了平衡,像風箏一樣。之後,它的尾鰭擦到地麵,尾部被撕開了一個大口子,裏麵燃燒起熊熊大火。整個飛艇幾乎都豎了起來。僅僅幾分鍾之後,整個飛艇被火焰吞沒,合金鋁龍骨爆裂,飛艇殘骸猛然落地。
飛艇失事後,營救人員立刻展開救援。他們一次又一次地衝進火海,試圖拯救大火中的幸存者。幾分鍾之後,大量的消防人員和醫務人員趕到現場。一直到晚上10點45分,大火才終於被撲滅。
在這場災難中,共有34人當場死亡。船長普魯斯和顧問萊曼被嚴重燒傷,後經搶救無效而死亡。因此遇難總人數上升為36人,其中包括13名旅客、21名乘務員和1名地勤人員。然而,這些人數隻占到飛艇總人數的1/3,有另外61人死裏逃生,不得不說是一場奇跡。
失事原因尚是謎團。
“興登堡”號失事後,美國和德國組織了專門人員進行調查。美國調查人員認為,飛艇之所以起火,可能是由於當時暴風雨太過強烈,因此產生了球形閃電並使飛艇尾部起火。而德國調查員卻認為,失事的原因是飛艇尾部的抗剪力鋼絲。由於鋼絲劃破了飛艇尾部的氣囊,造成氫氣外漏。“興登堡”號在雷雨區盤旋2個小時候,這足夠有時間使飛艇自身產生強大的靜電。降落時,被雨淋濕的降落索與地麵發生接觸,產生電火花,漏出的氫氣被電火花點燃,導致爆炸的發生。
“興登堡”號失事。
然而,美國和德國雙方都排除了人為破壞的可能性。這主要是出於兩國國際關係的考慮。事後,有飛艇乘務員稱,曾在“興登堡”號起飛前看到過一個非常“可疑的身影”,咬定可能就是他把定時炸彈放到了飛艇內。另外也有很多人猜測,可能是幾名反納粹分子混在乘務員或旅客之中,攜帶炸彈將飛艇炸飛。
後來美國探索頻道的“流言終結者”通過實驗認為,“興登堡”號的起火原因與其表麵的鋁熱劑塗層有一定的關係。塗層混合了具有防潮功能的醋酸纖維,又在外部塗了鋁粉,而這些物質都具有高度易燃的性質。
至今,“興登堡”號的具體失事原因還是一個謎團,沒有人知道其中的真實情況。
飛艇時代的終結。
5月6日,許多媒體的攝像師早早就架好鏡頭準備拍攝飛艇降落成功的一幕,然而,飛艇焚毀的場景卻最終進入了他們的鏡頭,這些照片成為了“震撼世界的照片”之一。
當時,芝加哥WLS電台的播音員赫伯·;莫裏森當時正在直播“興登堡”號抵達萊克霍斯特海軍航空港的情況,大西洋兩岸的國家和人民都在期待著這一次航行的完滿結束。然而,在短短十多秒內,主持人的聲音從興奮變為驚恐,從驚恐變為嗚咽,周圍女人恐懼的尖叫聲不斷。現場的恐怖氣氛通過電視傳播到了全世界。如今,人們還對此事件心有餘悸。
從此,人們對整個飛艇產業的安全性產生了質疑。當時,齊柏林公司正在著手建造另一艘與“興登堡”號相同大小的飛艇,不久便於1940年倒閉了。很快,整個飛船運輸產業急速沒落,空中運輸業逐漸被新興的民航機所取代。“興登堡”號飛艇的爆炸,最終宣告了飛艇時代的結束。
(2)日本航空123號班機:創世界單一飛機空難死亡人數之最
日本航空123號班機事故發生於1985年8月12日,造成529人死亡,飛機上僅4人生還,是世界上單一飛機的空難中,死傷人數最多的。
實際上,在飛機墜落的第一時間內,飛機上還有許多人活著。那麼,是什麼原因擴大了死亡人數?這場事故真的是一場有預謀的犯罪嗎?日本航空公司和該飛機的生產商波音公司對該起事故是否負有責任?
讓我們一起回到那個下著大雨的傍晚,審視這場日本航空史上空前絕後的巨大災難……
飛機墜落山崖。
1985年8月12日,日本發生了一起特大空難,造成529人死亡,這就是日本航空123號班機空難。
當時再過幾天就是日本的傳統節日盂蘭盆節。在這個節日,人們必須返回家鄉,和家人一起祭拜祖先。8月12日,有509位返鄉的旅客選擇搭乘日本航空公司123號航班班機。該班機是一架波音747-100SR型巨型客機,飛機編號為JA8119,此次飛行的預定航線為從日本東京國際機場到日本大阪國際機場。
123號航班的機組主要成員有3人。機長名為高濱雅己,很有經驗,主要負責內容是無線電和監督副機長。副機長名為佐佐木祐,39歲,負責駕駛。此外,還有一名46歲的資深飛機工程師,名叫福田博。
8月12日下午18時12分,航班自東京國際機場正式起飛。在之後的12分鍾內,飛機緩緩爬升。18時24分時,空中突然傳出一聲可怕的巨響,隻見飛機的垂直尾翼處受損嚴重,從機體上脫離出去。之後,飛機的液壓係統又出現了故障,情況愈加緊急。
麵對此情,機組人員表現得非常勇敢,與失控的飛機搏鬥了半個小時,不斷做出各種技術挽救措施。不過,他們也有一些失誤,例如他們沒有及時對地麵控製中心發出求救,未把飛機下降至可呼吸的高度,沒有使用供氧設備等等。
最終,機長高濱雅己立刻決定返回羽田機場,或者至少到美軍橫田空軍基地緊急降落。然而,由於飛機的液壓油嚴重滲漏,駕駛人員很難操控飛機,降落的難度超乎想象。飛機上的機組成員一起努力,卻仍然無法讓飛機安全降落。18時56分,飛機在僅僅距離東京約100千米的高天原山墜毀。機身的前半部分撞到山上後起火燃燒,後半部分隨之滑落到山腰上。
日本搜救隊的消極態度。
事故發生時正是大雨天氣,能見度非常低。一直到晚上,日本搜尋隊的直升機才終於發現了飛機遺骸。營救人員認為失事地點已經沒有了任何生命跡象,不肯冒險降落檢查。
同時,日本還派出了地麵搜救隊。然而,地麵搜救隊的隊員也不認為在如此慘重的爆炸事件中還會有生還者存在。因此,在大雨的情況下,他們沒有立刻趕往失事現場,而是在距離失事地點68英裏遠的村莊裏度過了一夜,在第二天才到達墜機現場。
日本搜救人員的消極態度,使得救援工作開展得非常不順利,甚至搜救隊內部還出現了許多混亂。這些都對營救行為有著極為消極的影響。
然而,與日本搜救隊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駐日本橫田空軍基地的美軍。在得知123航班墜落的情況之後,他們在20分鍾內便派遣具有夜視設備的直升機飛去現場。可是,擁有極高自尊心的日本人卻認為自己完全有能力進行搜救,將美軍支援婉轉拒絕。美軍搜救直升機最終被總部召回。
123航班總共有509名乘客和15名機組人員,其中有520人在這場事故中不幸罹難,包括日本當時著名歌星阪本九。據後來的生還者稱,在飛機墜落後,雖然有許多人因飛機爆炸而當場死亡,但仍有不少人存活。然而,17個小時之後,由於搜救隊的遲來,大多數人都在等待搜救的過程中死亡,最終隻有4人幸存。這4人分別是——一對母女、一名12歲的女孩和一名未執勤的空服員。後來,日本搜救隊受到了來自社會各界的指責。
由於飛機撞擊了山體和地麵,發生了大火,因此許多遇難者的遺體殘缺不全。當時又正是炎熱的夏季,屍體腐爛的速度很快。此外,在當時的環境下,DNA技術還不健全,因此辨認屍體的工作麵臨著很大的困難。日本動員了東京的許多醫生和全國的法醫、牙醫,這些工作者在高溫及屍臭的環境下一個一個地確認死者的身份。辨認屍體的工作一直到1985年冬天才終於完成。
最具有戲劇性的一件事是,一架與123號班機同時間飛往大阪的班機,卻平安抵達。人們在得知123航班空難後,常常對此欷歔不已。
事故原因及事件後續。
事故發生後,日本航空與鐵道事故調查委員會成立了調查小組,專門來研究123航班空難的原因。一開始,日本官方將此次事故看做是一個犯罪事件,並將事故現場封鎖起來。之後,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波音公司要求派遣專員調查事故,但被日本政府拒絕。隨後,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調查組多次進行說服,才使日本終於同意自己介入調查。但是波音公司被認為是嫌疑犯而受到監視,無法自由行動。
經過調查後,日本航空與鐵道事故調查委員會做出了結論。他們認為,123航班客機早在1978年6月2日就已經在大阪的伊丹機場損傷到機尾。一般而言,在這種情況下,機尾需要釘補兩排鉚釘。然而,波音公司並未及時作出足夠的修補,其他的維修人員隻是將損傷的部分簡單地補了一排鉚釘。這種偷工減料的做法使得機尾接合點附近的金屬蒙皮所承受的剪力增加不少,容易出現金屬疲勞的現象。由於該處的壓力壁被破壞,導致飛機四組液壓係統故障,液壓油泄漏。最終,飛行員根本沒有辦法正常操作和控製飛機,導致空難悲劇出現。
然而,這樣的說法遭到了許多人的質疑。有些人認為,18時24分飛機發出的驚天巨響很有可能是與其他物體發生了撞擊,紛紛要求重新調查。一些人懷疑發生撞機的物體是一架日本自衛隊或美軍的無人飛機,也有人認為撞擊飛機的物體是一顆從天而降的隕石。
最終,群馬縣警方以業務過失致死的罪名,起訴了日航以及波音公司的20名相關人員,但這些人最後都獲得不起訴處分。
由於波音公司補修不力是造成123航班事故的原因之一,之後公司的聲譽受到了不良影響。不過,因為波音747本身並無設計瑕疵,故該機型依然銷售走俏,波音公司仍然是世界航空界的霸主。
123航班空難是世界上單一飛機的空難中,死傷人數最多的。日本航空公司雖然與事故沒有直接的關聯,但其負責人依然受到了廣泛的譴責。日航的董事長引咎辭職,維修部經理甚至以死謝罪。不僅如此,日航訂票率大幅下降,連續好多年都沒有恢複回來。
後來,日本政府在事發地點群馬縣多野郡設立了“升魂之碑”,以此來紀念事故中的遇難者。此外,飛機殘骸和一些文字資料,在後來都轉移到了於2006年建立的航空安全啟發中心,在那裏作永久保存,並時常展示給人們,以此警戒後人。
(3)“挑戰者”號:世界航天史上的重大災難
美國“挑戰者”號的事故是全世界航天史上無人不知的重大噩夢。“挑戰者”號僅僅在升空後的73秒內便瓦解爆炸,裏麵的7名年輕宇航員全部遇難,給人類航天事業和宇航員家屬都帶來了沉重的打擊。
誰應該為這場事故埋單?是誰最早發現了航天飛機的異常?又是誰對這些意見視而不見?“挑戰者”號失事前是否有所預兆?
讓我們重新翻看曆史,回到“挑戰者”號第10次飛行的前夕……
一再延遲的發射時間。
挑戰者號的第10次飛行原定於1986年1月22日,但是由於挑戰者號上一次任務延遲,因此這次飛行也隨之推後到23日;後又延遲到24日;之後,又因為塞內加爾達喀爾的降落地點天氣惡劣,發射又推遲到了25日。當美國國家航天局決定將降落地點改為達爾貝達時,問題又出現了,該地的配備無法掌控夜間降落的情況。於是發射的時間不得不推遲為佛羅裏達時間的清晨。但根據氣象預報和肯尼迪航天中心的測試結果,26日的天氣並不適宜發射航天飛機,發射時間又被推遲到美國東部時間的1月27日上午9時37分。
然而,航天飛機的外部艙門通道又出現了問題。比如一個用於檢驗艙門密封安全性的微動開關指示器、一個門閂相繼出現故障。當工作人員把它們修複之後,航天飛機著陸跑道上的側風又超過了航天飛機可以承受的極限,側風一直到發射時限用盡才終於停了下來。如此,航天飛機的發射時間又被改為28日。
據天氣預測,28日的佛羅裏達州非常寒冷,氣溫隻有華氏31度(約-0。5℃),這是允許發射的最低溫度。負責製造與維護航天飛機固體火箭助推器部件的承包商莫頓·;塞奧科公司對此感到非常擔心。他們曾在固體火箭助推器上安裝了三個O形環。由於O形環主要安裝在高壓、高熱氣體噴口的地方,因此具有十分優秀的耐熱性,但對寒冷卻不那麼敏感。27日晚,塞奧科公司、肯尼迪航天中心及馬歇爾航天飛行中心就天氣問題舉行了一次遠程會議。在會上,包括羅傑·;博伊斯喬利等一些工程師認為O形環在低於華氏53度(約11。7℃)的環境下可能無法保證有效密封住接縫。一旦O形環失效,沒有其他備用零件可以彌補,而這將會導致機體被破壞和機組成員喪命。
經過一番激烈的討論,美國航天局決定繼續按照原計劃進行航天試驗。由於氣溫過低,航天飛機旁邊的定點通信建築被大量冰雪覆蓋。紅外攝像機顯示,航天飛機的右側固體火箭助推器部件尾部接縫處的溫度竟然隻有華氏8度(約-13℃),遠低於O形環的設計承限溫度。肯尼迪冰雪小組花了一整夜的時間來鏟除冰雪。
同時,羅克韋爾公司再次表達了自己的擔憂。該公司總部的工程師告訴航天中心,被震落的冰雪可能會撞上航天飛機,從而導致航天飛機隔熱係統的外表脫落;也可能由於固體火箭助推器的排氣噴射口所排放的噴射廢氣,使冰雪進入固體火箭助推器內。羅克韋爾公司的管理層將這些擔憂轉達給了航天飛機計劃的管理人員阿諾德·;奧爾德裏奇。阿諾德·;奧爾德裏奇當時正在休斯頓總部,在與羅克韋爾公司討論之後,決定將航天飛機的發射時間推遲一個小時。
在工作人員進行完最後一次檢查時,冰雪已經開始融化。美國東部時間28日上午11時38分,成為“挑戰者”號最終確定下來的發射時間。
白煙——失事的前兆。
1986年1月28日早晨,位於佛羅裏達州的發射地卡納維拉爾角晴空萬裏。“挑戰者”號即將進行自己的第10次升空,這也是人類曆史上第25次航天飛機升空。航天飛機裏共有7名宇航員,他們分別名為邁克爾·J·史密斯、迪克·斯科比、羅納德·麥克奈爾、鬼塚承次、克麗斯塔·麥考利夫、格雷戈裏·賈維斯和朱迪絲·倫斯尼克。
當時,在距離發射現場6。4千米的看台上,有成千上萬的參觀者想要一睹“挑戰者”號飛上天空的壯觀景象。在這些觀眾中,還有19名中學生,他們是來歡送自己的老師克麗斯塔·;麥考利夫的。麥考利夫是一名中學教師,通過層層選拔才允許與其他航天員飛上天空。她準備在太空飛船上對全美國的中小學生講授兩節有關太空和飛行的科普課,學生甚至還可以通過專線向她提問。
在“挑戰者”號升空前的6。6秒,三部航天飛機主引擎(SSME)同時點火。美國東部時間11:38:00。010,三部SSME都達到了100%的效能率,並在計算機控製下提高到104%。此時,兩部固體火箭助推器分別點火,火箭脫落發射架,直衝蒼穹。
在航天飛機升空的第0。678秒時,一股黑灰色的煙霧從航天飛機的右側固體火箭助推器尾部的支架處噴出,大約在升空後的第2。733秒時不再噴出。
其實,這些煙霧主要是由右側固體火箭助推器部件尾部接縫的開合引起的。由於高溫、高壓的環境,航天飛機的助推器的外殼有所膨脹,其金屬部分崩離了其他的部分,造成了一個溫度高達華氏5000度(約2760℃)氣體的裂縫。主O形環受之前溫度過低的影響,沒能在第一時間內將該裂縫密封住;而同時,副O形環因為金屬部分的崩離而偏離了原有位置,兩個O形環被氣化。
在航天飛機升空後的第58。788秒時,可燃性氣體已經從右側固體火箭助推器的一個接縫處開始向外泄漏。強大的風力將O形環的氧化物密封層損壞,明火從連接縫處噴出,最後一個屏障也消失了。緊接著,燃燒開始明顯並劇烈。到航天飛機升空後的第60。238秒時,接縫處的火焰已經可以在視覺中觀察到,並開始灼燒外儲箱。
在航天飛機升空後的第64。660秒時,“挑戰者”號的尾部燃料艙的液氫艙開始出現泄漏。電腦控製的主引擎噴嘴開始繞樞軸轉動,試圖以此來補償不平衡問題。在航天飛機升空後的第66。764秒時,液氫艙的泄漏導致“挑戰者”號的外部液氫艙的壓力開始下降。
然而,航天員和飛行控製員並沒有注意到這些細節,他們認為航天飛機的情況還是正常的。在“挑戰者”號升空後的第68秒時,航天員接受到了“執行加速”的命令。機長迪克·;斯科比確認這個呼叫之後回應道:“收到,執行加速。”然而,這一秒,還沒有人知道這將成為“挑戰者”號與地麵的最後一次通訊。
危險還在繼續。
在航天飛機升空後的第72。284秒時,右側固體火箭助推器部件似乎已經從尾部支架上脫落。第72。525秒時,“挑戰者”號的右側又突然加速,並且航天員此時可能已經感覺到航天飛機的異樣。第73。124秒時,航天飛機的液氫燃料艙發生故障,其推力將液氫艙擠入了液氧艙。同時,右側的固體火箭助推器繞著支架向上旋轉,撞擊了內部燃料艙。
在航天飛機升空後的第73。162秒時,飛機在48000英尺(約14。6千米)的高空上開始解體。由於外部燃料艙的瓦解,航天飛機在氣流的壓力下改變了原來正確的行駛方向,並在遠超設計極限的空氣動力下被撕裂。
麵對“挑戰者”號的解體,地麵任務控製中心的工作人員都驚呆了,整個任務控製中心保持了十幾秒的寧靜。任務飛行指揮傑伊·;格林在他的控製台前愣住了,他身後的艾倫·;L·;布裏斯可緊盯著爆炸畫麵。
在航天飛機升空後的第89秒左右,格林讓飛行動力官員向他提供信息,但得到的答案卻是“過濾雷達得到不連續的來源”,即航天飛機已經變成了碎片。又有地麵控製員報告,“挑戰者”號的無線通訊器與遙測數據都已經“無法連接”。之後,格林命令工作人員仔細查看數據並尋找任何逃生的跡象。
與此同時,航天飛機的兩架固體火箭助推器受空氣動力影響,成V字形向前飛去,在脫離機身後進行了長達37秒鍾的失控動力飛行。如果它們掉入人口稠密的陸地,那麼所造成的後果更加不堪設想。
在“挑戰者”號升空的第110。250秒時,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的靶場安全官員激活了相應的自毀程序,將飛行的兩架固體火箭助推器和外儲箱引爆。
“挑戰者”號失事後,其爆炸後的碎片散落了1小時之久。造價12億美元的航天飛機在頃刻之間化為烏有,7名航天員全部罹難。
事故後續。
在事故發生後一分鍾,美國國家航天局立刻派遣工作人員展開搜救工作。但由於航天飛機的碎片仍在不停掉落,因此工作人員不得不在安全水域待命。直到一個小時後,安全情況被確認無虞,搜救工作才正式展開。接下來,美國國防部和美國海岸警衛隊開始進行海麵搜救工作,這項工作一直持續到2月7日。搜救工作出動了聲納、潛水員、遙控潛艇、載人潛艇等人員及設備,搜尋廣度達到480平方海裏(1600平方千米),深度達到海麵下1200英尺(370米)。5月1日,右側固體火箭助推器的碎片被基本收回並修複還原,並因此推斷出事故原因。但“挑戰者”號的所有碎片並未收集完全。多年來,不斷有“挑戰者”號的殘骸或碎片被海浪衝到佛羅裏達州的海岸上。甚至在1996年12月,還有兩塊“挑戰者”號的殘骸被發現。
在1986年7月28日,美國國家航天局發表了一份報告,其中稱不能確定導致“挑戰者”號航天員的死亡原因。但是,有跡象表明,在“挑戰者”號解體爆炸前,至少有3名宇航員沒有立刻死亡,他們可能死於低溫、缺氧和超重。
在這次事故之後,逃生方案的問題再次被提起。其實在“挑戰者”號前4次升空行動中,用到了SR-71黑鳥式偵察機彈射座椅與全套的增壓服等逃生設施,後來由於其局限性而被移除。如今,美國國家航天局進行了熱烈的討論,也考慮了彈射座椅、跳傘逃生等方案,但再次否定了逃生係統的安裝。原因是這些設備會導致飛行器的大規模修改,並會縮小航天員的活動空間。之後,僅僅有跳傘逃生係統被保留下來。
1986年1月31日,“挑戰者”號遇難者追悼會在休士頓舉行。美國總統羅納德·;裏根及其家人也來參加致意。三天後,悼念宇航員的紀念儀式在約翰遜航空中心舉行。裏根及其夫人,還有6000名美國國家航天局的員工及遇難航天員的家屬參加了這次悼念儀式。
這些遇難者的家屬成立了非營利性組織“挑戰者號太空科學教育中心組織”,並先後建立了五十個學習中心。1986年4月29日,可辨識的航天員遺體被送還給家人。除迪克·;斯科比和邁克爾·;史密斯被安葬在私人墓地之外,其他幾名宇航員的遺體都被葬於航天飛機挑戰者號紀念墓碑下。2004年7月23日,7位宇航員被追授國會榮譽太空獎章,有7顆小行星分別以他們的名字命名。
如今,“挑戰者”號的事故成為全世界航天史上無人不知的重大噩夢。然而,人類遠航的夢想並未因此而停止腳步。
(4)洛克比大空難:發生於小鎮的連鎖災難
洛克比是位於蘇格蘭的一個小鎮,以前並不為人們所熟知,然而,1988年12月21日發生的一場空難事故卻使它的名字被全世界的人們所熟知。
這場災難究竟是天災還是人禍?誰是真正的幕後凶手?美國等國家又以此展開了怎樣的較量?
讓我們一起回顧洛克比空難,跟隨探員一起尋找事件的線索……
飛機臨時改變航線。
1988年12月21日18點30分,一架波音747客機從倫敦希思羅機場起飛前往紐約。這架客機屬於美國泛美航空公司,班號為103號航班。在這次旅途中,倫敦是其中的一個中轉站。21日18點25分,103航班客機從倫敦的希思羅國際機場正式起飛。
在飛機上,包括機組人員在內共有259人。在這其中,有189名是從德國趕回家過聖誕節的美國乘客。他們帶著聖誕禮物,歸心似箭,準備與思念已久的家人團圓,機艙內滿是輕鬆愉快的氣氛。
就在這時,泛美103航班機長詹姆斯·;麥克誇瑞接到了地麵指揮站的氣象信息與指令:風暴在北大西洋英格蘭海岸的上空開始形成,命令103次航班立刻改變航線,向北飛行,從蘇格蘭上空繞過風暴區。在飛機飛行中,由於天氣問題而改變航線是常有的事情。機長詹姆斯·;麥克誇瑞立即遵循了地麵指揮站的指令。
不久,飛機飛到蘇格蘭的洛克比上空,高度為9654米。大地白雪皚皚,洛克比小鎮就像是點點星辰。由於小鎮位置偏遠,居民很少見到飛機,聽到飛機的轟鳴聲後之後都從家裏跑出來觀看,可謂是萬人空巷。
突然,圍觀的人們看到客機突然亮了一下,緊接著便突然變為一團炫目通紅的火球。人們還沒有完全反應過來,飛機便爆炸了。
接二連三的不幸。
然而,不幸還沒有結束。
注滿燃油的右機翼撞上了洛克比的舍伍德新月廣場,廣場立刻跟著發生爆炸。當時,舍伍德新月廣場被炸為一個巨坑,其附近的幾間房屋也隨之被炸得不見蹤影,另外有21間房屋被嚴重毀壞。
此外,飛機爆炸後的碎片帶著巨大的衝擊力下墜,撞毀了地麵上的一座加油站和附近的7幢民宅,立即引起大火。
英國聞訊後,立刻派遣600多名警察趕到現場。這些警察麵對的是一片狼藉的景象,飛機墜落的中心點有一個深7米、寬30米的大坑,裏麵還燃燒著熊熊火焰。飛機碎片散落在一條長達142千米的走廊地帶上,其麵積達到了2188平方千米。飛機的尾部掉落在距離洛克比鎮25千米的地方,它最遠的一塊殘骸在位於墜落中心65千米遠的地方。
臨近墜落地點的房子全部氣化,住在裏麵的居民全部遇難,警察隻能看到一些家常用品的小碎片。
在這場事故中,泛美103航班的259名乘客與機組人員全部罹難,無一人幸免;另外有11名洛克比居民被奪走生命。
凶手到底是誰。
事故發生後,英國航空失事調查局開始著手調查事故原因。然而,根據他們的調查資料得知,飛機在失事前並沒有發出遇難呼號。失事調查局認為這是一起人為犯罪事件。位於駕駛艙和前貨物艙之間的隔板首先爆炸,使飛機的前半部分開始扭動,並使保護機身前段的加強帶脫離機身,最終導致飛機爆炸。
據調查人員推算,炸彈由280至400克塑膠炸藥、一枚電池和一個電子計時器組成,並被藏在一部東芝收音錄音機裏。英國鑒證專家在洛克比發現了一顆10公厘粒子。同時,中央情報局查證,恐怖分子曾經向一名住在蘇黎世的瑞士生產商埃文·;保利亞購買過一批計時器,這些計時器的可設定時間是1分鍾至999小時。
據推測,恐怖分子原本計劃讓飛機在愛爾蘭海消失,因為在海上爆炸的飛機殘骸很難再收回,但由於飛機飛行當晚的天氣原因,飛機最終在洛克比上空爆炸。
後來,蘇格蘭警察在墜機地點進行地毯式搜索。他們發現了一片藍色嬰兒連身套裝的碎片上粘有炸藥,這說明炸藥被放到了手提箱裏麵。蘇格蘭探員根據衣服上的標簽找到了位於馬耳他斯利瑪的一家服裝店。根據店主回憶,當時有一名貌似利比亞人、操利比亞口音的男子來買過這套衣服。店主之所以還記得這樁買賣,主要是這名男子看起來不在乎自己要買什麼。隨後的一係列證據都證明,當時這個買衣服的男子就是放置炸彈的人。這名店主成為第一名目擊者。
1989年1月,西方有些報紙報道說,泛美103次航班爆炸事件,很可能是以色列的組織“摩薩德”製造的一起慘案。然而,提到有關爆炸物的來源問題,線索紛繁複雜,互相矛盾,所以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麼樣的根本搞不清楚。
1989年12月29日,美國懸賞50萬美元,捉拿造成洛克比空難的凶手。美國、英國、聯邦德國的情報機關和保安機關用各種高科技手段對恐怖分子進行多次竊聽,並對此進行分析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