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天災人禍:掠奪發展造禍患(3 / 3)

其次,由於這次火災的火勢巨大,燒死了數量巨大的老鼠,同時也燒毀了它們的藏身之處,從而杜絕了後患。長期禍害倫敦居民的鼠疫,也消失得無影無蹤,這難道不是“塞翁之馬,焉知非福”?

當然,鼠疫的消失和人口損失少還不足以推動整個英國的發展。真正的原因是因為……

大火之後,倫敦居民燃燒起了重建家園的鬥誌,一群有誌之士很快投入到了城市的重建工作當中。1666年10月1日,著名的建築師雷恩爵士在市政廳提出了倫敦市的災後修複方案,並得到了官員們的認同。身負重任的雷恩爵士,在倫敦市民的見證下,花了三十餘年重建倫敦市內的大小建築物。其中除了著名的聖保羅大教堂以外,還包括皇室的肯辛頓宮、漢普頓宮、大火紀念柱、皇家交易所以及格林尼治天文台。經濟學中講到“生產力拉動內需”,而正是倫敦大規模的重建,英國的內需才被帶動了起來。英國經濟開始突飛猛進,為以後成為“世界霸主”打好了基礎。

就像英國著名作家丹尼爾·笛福所說的一樣:“要不是那場大火,倫敦乃至整個英國的經濟也不會那麼快地出現起色”。

(9)芝加哥大火:人類曆史上極為慘重的大火

一提起芝加哥,人們都會想到它是美國本土繼紐約和洛杉磯之後的第三大城市。它擁有堪比“空中花園”之美的公共園林,擁有美國最高的大廈——西爾斯大廈,擁有數不盡的繁華與熱鬧。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現代化的城市,卻在一百多年前遭受到了毀滅性的破壞。而罪魁禍首,竟是一頭奶牛。

試問,究竟是怎樣災難,造就了芝加哥當下來之不易的繁華?一頭奶牛又怎能引發全城災難?

還是讓我們回到20世紀70年代,去尋找那頭“罪惡”的奶牛吧……

一頭奶牛顛覆芝加哥的繁華。

在尋找“罪惡”的奶牛之前,我們應該先回到1831年去看看。那時候,芝加哥還是一座小村莊,直到1837年才形成城鎮。1835年,芝加哥與東部鐵路相連,隨著交通的發展,芝加哥的商業和工業也跟著發展起來了。1848年完工的伊利諾伊和密執安運河,將芝加哥與密西西比河連接了起來。此時,“罪惡”的奶牛還未出世。

芝加哥的快速發展,吸引了眾多外地人前來發展生計。但由於市內房屋數量滿足不了外遷者的需求,1871年,芝加哥的城市容量已經飽和,6萬多幢木製建築構成了當時無規則的城市。而正是這些木製建築,為那頭“罪惡”的奶牛提供了引發災難的前提。

時間來到1971年10月8號,星期天。這一天並沒有什麼不同,隻是比往年冷一些,天氣也異常地幹燥。那天女人們用幹柴煮飯,男人們正忙著收集柴草以備過冬。傍晚,芝加哥的街頭上,車水馬龍,喧喧嚷嚷,特別熱鬧。身穿盛裝歡遊一天歸來的人們,早把一周的勞累忘得一幹二淨。居民們盡興地享受假日帶來的歡樂,沒有人能想到災難即將臨頭,自己的生命隻剩下最後的幾分鍾。

在晚上八點三十分,主婦凱特·奧利爾瑞女士提著馬燈來到牲口棚,照料一頭生病的奶牛。凱女士特進入牲口棚之後,順手將馬燈放在了牲口棚內的地板上,就是這麼個小動作,為火災提供了必要條件。凱特女士安撫不了焦躁的奶牛,奶牛一急,腿一蹬,將地板上的馬燈踢翻。頓時,燃油四濺,浸入地板和幹草中。零星的火苗,順著易燃物品竄上牲口棚頂,整個棚子都燃燒了起來,被燒痛的牲口狂奔亂叫起來。凱特見狀驚呼求救,聞訊趕來的鄰居迅速加入了救援工作。但是失去控製的火勢乘著西南風一起,往市中心前進。

你能想象這場大火竟是一頭生病的奶牛造成的嗎?而且後果異常嚴重。難道凱特女士的奶牛會成為美國曆史上最聲名狼藉的奶牛?就因為它顛覆了整個芝加哥?

燃燒的芝加哥。

聲名狼藉的奶牛,在作案之後,便消失得無影無蹤,說不定是死在了這場大火之中。總而言之,人們已經來不及去追究奶牛的責任了,鋪天蓋地的大火已經在芝加哥城裏蔓延開來。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火勢順利進入了芝加哥的中心地帶。警報從四麵八方響起,消防隊員們東奔西跑,似乎亂了套。

從第一個火警發出一個半小時後,全城已經成為一片火海。火借風勢,越燒越烈,任何力量也無法抵擋大火的進攻。驚慌失措的市民驚叫著在大街上亂跑亂撞,一些富商放棄了馬車,騎上馬背就向市郊突擊,一路上也不知踏死了多少人。唯一值得慶幸的是,大火來的時候,人們都還沒有入睡,一部分人能有充分的時間逃離火海。可就是這樣,芝加哥全城也有1000多人被燒死或踩死,另有幾百人死於郊區。

除此之外,芝加哥市內的太平洋飯店、商業大廈、商會大廈、歌劇院、第一國家銀行也在大火的吞噬下,毀滅殆盡。時至半夜,火勢仍然得不到控製,芝加哥煤氣站也爆炸了。附近彈藥庫和下水道裏瀉出的甲烷氣體也受煤氣站的影響,在大火中產生了一連串的爆炸。據目擊者稱:“整個天空都好像燒了起來,熾熱的石塊紛紛從天而降……火雨從頭上落下。”

漫長黑夜裏的芝加哥,有10萬餘人驚叫、咒罵、祈禱、蹂躪和搶劫。全城的425名警察已經不堪重負,無法拯救這一切。

1971年10月9日,大火第二天,芝加哥的大廈、工廠、住宅、商店繼續燃燒著。整整三十個小時的燃燒,將芝加哥2/3的土地化為焦土。

經曆了這一場大火的芝加哥,沒有了昔日的繁華,一眼望去,滿目瘡痍。據官方統計,這次災難造成10萬人無家可歸,上千人喪命,死傷的牲畜不計其數。

上天的眷顧,芝加哥的幸運。

在芝加哥起火的第二天傍晚,火勢得到了一定的控製,但四處仍有小火在燃燒。經曆過一夜磨難的人們,早已變得疲憊不堪,大大小小的餘火還在啃噬著芝加哥。

也許,上帝聽見了人們的祈禱,他帶著憐憫之心,降臨人間。於是已經數十日沒有下過雨的芝加哥,在1971年10月9日,即大火的第二天晚上迎來了一場大雨。

傾盆而下的大雨,將尚未燃盡的餘火統統撲滅。人們摸著臉上的雨水,眼中閃爍著希望,充滿鬥誌的希望。最終,這場史無前例的火災被大雨完全撲滅,悲劇得以結束。

大火洗劫後的芝加哥,到處都是殘垣斷壁。據當地政府估算,要花上整整三年時間,才能使芝加哥重新矗立在美國的大地上。

(10)大興安嶺火災:燃燒了20天的大火

火災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是一場可怕的災難。短短的幾個小時,它就能吞噬周遭的一切事物,造成慘不忍睹的景象。

那麼,一場連續燃燒了20天的大火,它的威力又將摧毀些什麼?

是成千上萬的難民?還是意想不到的死亡?

是數以萬計的損失?還是回歸鴻蒙之境?

讓我們翻山越嶺,一起到中國寒冷的最北端,去看看那場燃燒的“大火”……

大興安嶺火災。

燃燒的“世界末日”

大興安嶺是位於黑龍江省、內蒙古自治區以北的天然林區,被世人稱之為“僅存的淨土”。一年四季,慕名而至的遊客數不勝數。跌宕起伏的林海,綿延巍峨的群山都讓世人為之感歎。誰也無法想象這麼一個風光旖旎的地方,幾十年前竟遭遇了如同“世界末日”般的災難。

事件得追溯到1987年。這一年,北方的氣候異常幹旱,東北林區已經連續三年沒下過大麵積透雨了,而前年冬季的雪又比往常下的少,這就使東北林區1987年的春季變得更加幹燥。

轉眼到了5月6日,林區裏的工人照常做工,婦女們在屋裏帶著孩子、操持家務,他們永遠也想不到將要經曆怎樣的災難。

當天下午,幾個民工在野外施工的時候,不慎落下了火星。正所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毫不起眼的火苗在幹燥天氣的慫恿下,從這棵樹跳到那棵樹。由於當天還刮著大風,火勢乘著風四處流竄,轉眼之間,便蔓延到了各大林場。大興安嶺成為了火海地獄。

據幸存下來的目擊者說,“和一般人想象的不一樣,那火根本就不是漫過來的,而是從天上‘飛’過來的。”當時,大風沒有停止的意思,一大團一大團的火焰在狂風的呼嘯中被高高地拋向天空,飛越了大林河,凶狠地撲到對岸的森林中,一路蔓延至漠河縣城內。熊熊大火在縣城中肆虐,瞬時,擁有4萬多人口的漠河縣城變成了一片火海,火光映紅天際。這是漠河建縣以來從未有過的大災難。可曆史無法倒轉,慘劇已然發生。

大火燒毀漠河縣城後,繼續瘋狂地向東奔去。到了晚上,大火先後撲向了圖強鎮和勁濤鎮,將兩座小鎮燒成了一片廢墟。

滿天的烈火,鋪天蓋地而來,侵襲了大興安嶺的主要林區以及周遭的一切。無論白天還是黑夜,血紅的大火在人們的頭上漂浮著。也許,世界末日的景象,也不過如此吧。

眾誌成城,軍民一心。

大興安嶺的這場大火,燃燒了整整20天。半個多月裏,受災的人們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但其中不乏捍衛家園的勇士,跟著搶險的官兵,一起上山打火。

可萬事開頭難。5月6日當天,首先遇難的是兩輛消防車以及車上的消防隊員。他們從圖強鎮出發,在途中遇見了洶湧的大火,隨之被燒成一堆廢鐵。然後遭難的是盤中林場。由於林場事先收到了消息,便立馬派人站哨,隨後把居民也組織在了一起。當大火撲來的時候,居民們集中在學校的操場上,青壯年圍成個圈,將老弱婦孺緊緊地包圍著。但是,政府的防禦措施有缺陷,最終還是導致了幾十個居民被燒死或者燒傷。

麵對這樣無情的災難,隻有眾誌成城,才能解救更多的人。

大火燃燒了幾天後,一場特別的國務院辦公會議緊張地進行。國務院當即決定增派2萬人的軍隊前來滅火救災,一場規模空前的戰鬥在焦土上激烈地進行著。這樣,大興安嶺地區就有5萬多軍民齊上陣,一起上山打這場硬仗。

在救災指揮官員的調遣下,軍民從大火兩邊著手,動用滅火機、挖土機、裝甲車等一切能滅火的裝備,哪裏有火便往哪裏去,見著火就打。這樣的措施簡單有效地減弱了大火的攻勢。當興安林場告急的時候,救援部隊為了保護居民生命財產的安全,幾十名勇士對準火頭就是一陣猛攻。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救援部隊全力的搶救下,到了5月27日,大興安嶺地區的大火得到了基本的控製。可是,一連20天的大火,摧毀的東西數不勝數,給當地居民的內心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創傷。

慘痛的損失。

轉眼來到1987年6月14日,大興安嶺地區的最後一個火點被撲滅,為期一個月的救火行動結束。可是一片大綠地在大火中化為灰燼,留下的隻有一地焦土以及殘垣斷壁的建築。

據官方公布的數據顯示,此次火災中,有1。7萬平方千米的地區慘遭荼毒。其中包括101萬公頃的原始森林,一個縣城以及四個城鎮,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69。13億,還有5萬餘人受災,死傷400餘人。

在這一場“火嘯”當中,更有112萬立方米的燒死木被迫砍伐。何為燒死木,就是指有些樹木受火燒之後,在兩三年中就會腐爛,或被嚴重的蟲害侵蝕掉。這一危害,引起了高層領導的重視。於是6000多人的搶伐大軍進入大興安嶺地區,兩個月之內,就將燒死木砍伐完,但也造成了一段長達20千米的荒山禿嶺。當地園林工作人員表示,在禿地上的造林工作起碼要花上30年至50年才能完成。

1987年大興安嶺火災,這段記載著中國人民的災難和勇敢的曆史將流傳後世,以警世人。

(11)倫敦霧:推動英國環保立法

霧是一種在水氣充足、微風及大氣層穩定的情況下,接近地麵的空氣冷卻至某程度時,凝結成細微的水滴懸浮於空中,使地麵水平的能見度下降的天氣現象。在我國,每年的二月份至四月份,南方許多城市,都會在早上或傍晚出現濃濃的霧氣。

眾所周知,重慶市是我國著名的“霧城”,全年有一半的時間都處於雲霧當中。生活在重慶的人們喜歡這種天氣,因為一切都是若隱若現,朦朧、神秘。可是,在地球另一端的倫敦,生活在那裏的人們可就不這麼認為了。在他們眼中,霧就是死神的使者,會將一切扼殺在朦朧之中。

為什麼倫敦人會這樣看待這種平常的天氣現象?究竟霧氣有多麼可怕?讓我們撥開一層層迷霧,去倫敦看個究竟……

演唱“亡靈序曲”的“茶花女”

1952年12月5日,太陽準時出現在倫敦上空,這預示著新的一天又開始了。在前幾天的氣象報告裏,政府說最近倫敦會出現難得一見的豔陽天,所以,人們在這幾天中都在盼望好天氣快點到來。

當然,在這一天,令人期待的事物有很多,除了難得一見的好天氣之外,還有一場在莎士比亞劇場上演的三幕歌劇——《茶花女》。100年前,《茶花女》被著名的意大利作曲家威爾第改編成三幕歌劇,在威尼斯的鳳凰歌劇院一演成名,對整個歐洲戲劇界都有著重大的影響和貢獻。100年後,《茶花女》來到了倫敦,自然有很多人慕名而來,欣賞這出經典劇目。臨近傍晚,倫敦的大街小巷中,出現了輕微的霧氣。當然,這對於久居“霧都”的人來說,根本算不了什麼。於是,倫敦的人們穿著盛裝,一個接一個地來到莎士比亞劇場,享受歌劇魅影。

華麗的舞台上,薇奧莉塔與阿弗列德一見鍾情,用悠揚的歌聲訴說著美麗的愛情,場下的觀眾被這驚世的愛情所震撼,沉溺其中,無法自拔。但是,所有人都不知道外麵發生了什麼,危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們襲來。當薇奧莉塔唱出第一幕最後一個詠歎調時,台下響起了如雷般的掌聲。隨著掌聲的停止,人們期待著第二幕的上演。突然,劇場的大門被打開,驚慌的管理員跑了進來。正當他要說些什麼的時候,觀眾們就看見一大片雲霧湧進了劇場。頓時,整個劇場就被霧氣所籠罩。可惜的是,人們並沒有感到什麼意外,隻是覺得奇怪,奇怪為什麼霧氣會那麼大?當大家竊竊私語的時候,好幾位患有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倒下了。這時,人們才感覺到了恐慌和害怕,紛紛逃離劇場,想回家避難。可是,他們並不知道,這隻是災難的開始。

當他們走出劇場時,被眼前的一切所震驚。他們看見整個倫敦都已經被濃濃的灰色霧氣所籠罩,所有的道路和建築物都已看不見。觀眾們再也不會認為剛才的歌聲是動人的,他們覺得那仿佛就像是來自地獄的“亡靈序曲”,引領他們走向黑暗的深淵。

當然,“亡靈序曲”也分三幕上演,這僅僅是第一部“陰霾”,“重頭戲”還在後麵。讓我們繼續去“欣賞”這出臨時加演的戲……

“絕望的霧都棄兒”

1952年12月5日,大霧席卷倫敦,讓這個歐洲的大都會籠罩在可怕的陰霾中。泰晤士河上,再也沒有了船隻的鳴笛聲;公園裏,再也沒有了和平的白鴿;倫敦橋上,再也沒有了汽車。整座倫敦城散發著一種死亡的氣息,引來地獄的勾魂使者。

濃烈的大霧天氣,影響了交通,弄髒了人們的衣物,也熏黑了房屋。倫敦城的市民們以為乖乖地待在家裏,就能逃過一劫,殊不知,煙霧的殺傷力還沒有全部使出。

1952年的倫敦,冬季非常寒冷,即使人們穿得再厚,一離開房屋裏的暖氣,就會立即打冷戰。所以,大家都足不出戶,在家燒著煤炭取暖。可是,燃燒煤炭所產生的二氧化硫隨著熱蒸汽從煙囪中冒出,使得倫敦市的煙塵排放量比平時更高了。

12月6日,大霧的情況繼續惡化。泰晤士河的水上交通已經全麵癱瘓;所有汽車的車窗上都積起了厚厚的一層灰;飛機場由於能見度極低,所有的航班都已經取消了。倫敦市裏的一切已經“癱瘓”,唯一沒有“癱瘓”的就是從煙囪裏源源不短冒出的黑煙,還有製造汙染的工廠。由於倫敦在當時是英國最為重要的工業城市之一,許多的工廠都建立在倫敦的周邊以及泰晤士河畔。大霧來臨的幾天裏,為了不影響市民的生活,政府決定工廠不停工。但就是因為這樣的命令,導致倫敦的悲劇上演。

當時,倫敦正在舉辦一場牛展覽會。那些牛被人們驅趕到這裏來實現“自我價值”,可誰知“價值”沒實現,被煙霧“迫害”的牛倒是挺多。據了解,參加牛展的一共350頭牛,其中就有52頭由於吸食了大量的煙霧,產生了嚴重的中毒反應;還有14頭已經奄奄一息;更有1頭當場暴斃。幾天之後,倫敦市民也對這種煙霧產生了不良反應,尤其是48歲以上的死亡人群大幅度增加。而且,剛出生的嬰兒免疫功能低弱,也成了受害最多的群體之一。由於大霧引起的呼吸困難、眼睛刺痛和發生哮喘、咳嗽等呼吸道症狀的病人越來越多,死亡率也陡增,據當時官方統計,從12月5日到12月8日的4天裏,倫敦市死亡人數達4000人。“亡靈序曲”達到了高潮,上演最後一幕“絕望”。

此時的倫敦,就像一個被世人拋棄的孤兒,充滿了絕望和無助。究竟怎樣才能解決這麼嚴重的災害?未來用什麼方法才能預防這種事故的再次發生?讓我們往下看吧。

危機的緩解以及英國政府的對策。

1952年12月9日清晨,陽光終於變成一縷縷亮光,照進人們的屋裏;和風不斷地吹向倫敦,將彌漫的霧氣吹得淡了些,這時的情況才開始好轉。

12月10日,強勁的西風也往倫敦吹來,將所有的霧氣吹散,帶來久違的陽光。人們歡呼著走出陰暗、潮濕的屋子,在大街上盡情地享受著災害過後的溫暖。由於煙霧事件的影響巨大,在此之後的兩個月內,有近8000人死於呼吸係統疾病,還有一部分人受病痛的困擾。到了這裏,“亡靈序曲”的第三幕“微光”也落下了帷幕。

連續5天的大霧天氣,對於倫敦的居民來說簡直是一場噩夢。雖然噩夢已過,但也不能就此掉以輕心。

在過去的歲月中,倫敦常年被大霧天氣籠罩著,究其原因,一共兩個:首先,因為每到秋冬之際,北大西洋暖流與英國區域較冷的水流彙合,同時大量的暖空氣從海上吹來,與島嶼上空較冷的氣團相遇,形成了濃濃的海霧和陸霧。然後,倫敦是工業革命的發源地,有著很好的工業基礎,導致眾人將廠房建在倫敦,以致滿城都是林立的煙囪;再加上城市人口密集,家家戶戶都是用傳統的壁爐,每年壁爐和煙囪的排煙量就過於巨大。煙與霧交集混雜在了一起,就形成了著名的倫敦大霧。

知道了倫敦霧形成的原因,英國政府開展了相應的措施,來管理這些“肆意妄為”的煙霧。

1956年,英國政府在經過多年的磋商後,首次頒布了《清潔空氣法案》。政府投入大量資金來改造城市居民的壁爐,控製煤炭的使用量,在冬季采取集中供暖的方式。

1968年,英國政府又頒布了一份《清潔空氣法案》,要求企業所建的煙囪必須要達到一定高度,以有效疏散大氣汙染物。

1974年,政府又出台了《空氣汙染控製法案》,規定工業染料裏的某些危害物質的添加限度。

經過幾年的努力,倫敦的大霧天氣減少了許多,環境狀況得到了較強的改善,類似於1952年的煙霧事件再也沒有發生過。看來,隻要大家下定決心,好好地愛護環境,就一定能避免各種災害的發生。

(12)切爾諾貝利核泄漏:20世紀最大的人間悲劇

核汙染是一種可怕的東西,它所產生的核輻射能將周圍一切有生命跡象的物體毀滅,而且造成的傷害,是短時間內不能愈合的。

自從1949年美國向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擲了兩顆原子彈後,人們對這種東西就充滿了恐懼。因為它象征著地獄的死神,隻要它一出現,必定會造成大量的人員傷亡。所以聯合國規定,除了認可的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和中國之外,其餘國家都不能有發展核武器的計劃。雖然這樣,為了尋求強大的資源,很多國家都有數量不一的核電站。它們的威力不比原子彈的殺傷力弱,核電站隻要一出事故,造成的影響就和原子彈爆炸一樣,對人類的生命產生巨大的威脅。

1986年4月26日之前,位於烏克蘭北部的切爾諾貝利小鎮還是一個不為人知的小地方,可是之後,切爾諾貝利在一夜之間轟動了世界,它的名字在每一個人的心中都留下的深深的烙印。從此,“切爾諾貝利”有了另一重含義,象征著摧毀一切的災難。

切爾諾貝利究竟發生了什麼,讓它“聞名於世”?為什麼人們一聽見它的名字,心中就隻想著災難?讓我們一起去烏克蘭,看看到底是怎麼回事吧……

一場觸目驚心的爆炸。

烏克蘭北部的普裏皮亞季,擁有一座“享譽”世界的核電站,其名字叫“切爾諾貝利”,這在斯拉夫神話中代表黑暗與死亡。也許,正是因為它象征著黑暗與死亡,所以它會給這個世界帶來一場真正的死亡與黑暗。

1986年4月25日,一群研究人員身穿白色厚沉的防汙染服,對切爾諾貝利的4號反應器進行定期的維修和測試。但是,不知道什麼原因,維修和測試都延遲了許久,直到26日淩晨的1點05分,實驗才正式開始。研究人員為了進行低功率的測試,故意違反了平時實驗的步驟,他們將反應堆的能量輸出減低了許多,導致實際輸出量也大幅度地減少。然後,研究員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這個錯誤導致了所有悲劇的發生。他們為了節省時間,就將調節反應堆堆芯溫度的控製棒從反應堆中拔出,由於反應堆沒有控製棒調節溫度,使得堆芯的溫度異常地升高。到了1點23分,研究員見沒什麼事情發生,於是他們再次心存僥幸,違反實驗流程,按下了關閉核反應堆的緊急按鈕。突然,不幸的事情發生了,反應堆的電源居然自動斷了,這致使冷卻係統停止了工作。堆芯的溫度得不到控製,內部的水被強輻射立即分解成了氫和氧,由於氫和氧濃度過高,立即導致了四號核反應堆的大爆炸。

黑夜中,人們都在熟睡,誰都沒有想過命運和生活會在這一夜發生天翻地覆的改變。隻聽見“轟”的一聲,周圍的人都被驚醒,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他們跑出門一看,就看見切爾諾貝利核電站重達2000噸的鋼頂被掀了起來,核電站裏麵燃起了熊熊大火,燒紅了半邊天。更可怕的是,核電站裏的放射性汙染物被炸成了細小的微塵,隨著火焰產生的熱氣,飛向高空,向四周散去。

事故一出,大家都被這恐怖的景象所驚嚇,紛紛準備逃離這裏。英勇的消防隊員在接到火警電話的時候,立即趕到了現場。他們一邊撲火,一邊用鐵鏟掩埋有放射性的反應堆殘骸。可惜一切都是無用之功,不到一個小時,在場的消防隊員就產生了惡心、嘔吐、無力等症狀。

第一波趕來救援的消防隊員已經堅持不下去了,他們隻能等待其他人將他們援救。沒過多久,就有新的救援隊伍到來,其中有消防隊員、直升機飛行員、軍人、核電專家和工人。他們一起輪番上陣,用盡一切努力,控製反應堆殘骸中燃燒著作為中子減速劑的石墨。經過幾小時後,核電站的形勢才算是得到了一定的控製。

大家看著已經得到控製的核電站,臉上卻沒有任何喜悅之情,因為他們知道,這隻是個開始,更可怕的、更嚴重的事情還在後麵……

由於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突然爆炸,周圍的居民都來不及逃散,所以其中大多數人都受到了核輻射的影響,身體狀況發生了一些病症。爆炸後不久,周圍的醫院就接受了203人,其中31人還沒有治療就死了,而且有28人死於過量的核輻射。

經過日本的原子彈事件後,各國政府高度重視核問題。所以,為了有效地控製核電輻射塵的擴散,烏克蘭政府立刻派人將核電站周圍的135000名居民撤離家園,圍上鐵絲防護欄,不準任何閑雜人等進入汙染核心區域。根據烏克蘭的衛生單位預測,在未來的70年間,受到輻射而致癌症的人比例將會逐步上升。新一輪的恐怖,正在侵襲無辜百姓。

根據相關機構的事後估計,爆炸的瞬間就有數十萬噸核燃料變成煙塵進入大氣中,隨風四處飄散;另外還有近千噸石墨崩濺到反應堆周圍,引發了30多場嚴重的火災,消防隊員用了10多天的時間才撲滅掉。

大火被撲滅之後,還有一件事最令人擔心,那就是高溫鈾融化水泥後形成的岩漿,又將廠房的地板給熔穿了,然後流進地下去了。於是,烏克蘭政府請求前蘇聯政府支援。由於都是“華約”成員,前蘇聯二話不說就派出了大批軍人和工人,給炸毀的反應堆修建了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巨大石棺,把4號反應堆徹底封閉起來。

當然,在這場災難中,還有一種人我們不得不提。那就是負責複原核電站及整理的工作人員,大家都把他們稱之為“清理人”。“清理人”的主要工作就是在廢墟上清理殘骸,但是殘骸也具有較強的輻射性,所以“清理人”在工作的時候會受到很高劑量的輻射。據前蘇聯的官方統計,大約有50萬左右的“清理人”在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爆炸後的兩年內,進入離反應爐30千米的範圍內進行清除輻射汙染物的工作。

以上這些,是“切爾諾貝利”爆炸後的情況,還有很多潛在危機,正隨著風四處飄搖。讓我們繼續去看看,究竟核電站爆炸對世界影響有多嚴重。

災難的擴大。

大家還記得上文中提到的在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爆炸的時候,大量的放射性汙染物被炸成了細小的微塵嗎?隨著火焰產生的熱氣,它們飛向高空,向四周散去。就是因為這些微塵,使整個歐洲都充滿了危機。

在事故發生後的幾天,歐洲各國紛紛察覺到了空氣中的異樣。據科學家表示,從輻射塵飄散的分布來看,白俄羅斯和奧地利是受輻射塵汙染最嚴重的地區;其他國家,例如烏克蘭、芬蘭和瑞典也皆受到高程度上的汙染;還有80%的輻射塵飄至摩爾多瓦和歐洲的土耳其、斯洛文尼亞、瑞士;斯洛伐克則受到較低程度上的汙染;另外,德國44%和英國34%境內地區均受到輻射塵的汙染。

大量的輻射塵汙染致使30000至60000人患上癌症,預計當中會有18000至66000名白俄羅斯人患上甲狀腺癌。更有多數孕婦流產或者生出畸形兒,對各國的下一代都造成了嚴重和可怕的後果。

這場席卷歐洲的災難,深深地撼動了全世界。事故發生後,人類利用核能提供所需能量產生的安全問題受到了全世界反核人士的質疑。不少國家承受不了輿論壓力,被迫關閉了本國的核電站。一時間,世界各地的核電站紛紛關閉,世界核能的發展跌入了前所未有的低穀。大家圍繞未來核能的發展方向發生了激烈的爭論。

也許,世界上沒有了“核”,就沒有相同的事故發生了,就不會再有無辜的人受到“核”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