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史詩般的英雄主義音樂,想來你我都不會拿它做睡前的催眠曲。就像我喜歡肖邦,卻從不聽肖邦入睡,乃因舒曼說過的一句話,“肖邦的音樂是藏在花叢中的一尊大炮”。早年我對舒曼的評價很是鄙夷,想肖公子的旋律優美,場景典雅,音樂中怎會有大炮的味道?直到理解了不同音樂家的性格,才對舒曼佩服得五體投地。
在舒曼本人的鋼琴小品中,洋溢著奇異熾熱的感情,充滿了激情的旋律、新穎的和聲和有力的節奏。舒曼本人也驗證了浪漫樂派的種種特質,紅色性格的他善於幻想,早期的音樂幾乎摒棄所有舊製,他明告世人:形式是為創作而生。對紅色的他來說,色調、暗示、聯想比起創作賦格、回旋曲或奏鳴曲等更為重要。無論他的音樂如何變化,總是不脫紅色那善變的氣質、萬花筒般的結構情緒、純摯的性格反映以及強烈的主觀意識,當之無愧為一位最不客觀的浪漫派健將。
我曾一度懷疑浪漫派的作曲家是否都是紅色性格,其實非也。譬如百姓們習慣將藍色性格的肖邦也稱為浪漫詩人,而肖邦的“浪漫”與舒曼的“浪漫”簡直有天壤之別。肖邦更多的是骨子裏的浪漫,以外形來看,肖邦本人在先天上特別適合演奏夜曲。他的藍色性格中,那種不媚俗的優雅格調和高貴情操,使夜曲在甜美的旋律中能自然表現內在的深刻情感。在身體上,肖邦體弱多病,並不適合演奏高強度的宏偉作品,但其細膩的情感和珠玉般的音樂變化,卻成就了夜曲的迷人氣質。
從作品名稱來看,肖邦一生都不喜歡用文學性的標題來注釋作品,像《雨滴前奏曲》《革命練習曲》《小狗圓舞曲》這些名稱,都是出版商後加的。像《G小調夜曲》,是肖邦讀過《哈姆雷特》後,將內心的彷徨苦悶和憂心忡忡寫進這首悲劇性的夜曲,他原來打算給這首夜曲加上“悲劇《哈姆雷特》觀後感”的字句,後來卻因不願文學性的標題破壞了音樂的神秘感和想象力而放棄了。至於像《敘事曲》這種原本有文學性內容的作品,他也不加任何解說,而希望演奏者和欣賞者以純音樂的方式來欣賞。而舒曼這樣紅色性格的作曲家卻正與他相反,他們喜歡在自己歌曲集的標題上帶有濃重的浪漫主義特征,如《幻想曲集》《蝴蝶》《浪漫曲集》和《童年情景》,生怕別人不知道他們的浪漫。這與紅色的張揚及藍色的低調,紅色的直白及藍色的含蓄密不可分。
正因為舒曼先生是樂於助人、極其熱情的紅色性格,所以他不像德彪西那樣刻薄,他對同時代音樂家的熱烈鼓吹和提攜在音樂史上是有名的。他對“鋼琴詩人”肖邦與“炫技大師”李斯特的音樂評論,更是讓人懷疑他同時也是性格分析的大師。
舒曼對肖邦和李斯特的深刻理解,讓我想起媒體推波助瀾的李雲迪和郎朗之爭,雖然後兩者再努力五十年,可能也難以望肖李兩位大人之項背,然而他們的確充分驗證了演奏者性格不同,適合專攻的演奏曲目也不同。肖邦和李斯特在性格上的巨大差異,讓他們在創作風格上也迥然不同。從肖邦、李斯特各自的精神血緣來看,肖邦繼承了莫紮特的婉約,李斯特在精神上更有貝多芬的豪邁。
其一,在肖邦的鋼琴曲中,每首樂曲都精心設計,無論是黑白鍵分配還是精致的裝飾音與輕巧玲瓏的快速走句都能體現。肖邦注重鋼琴音色的發揮,因而他的作品詩意很濃,回味無窮;比起肖邦,李斯特偏向於用交響樂的構思來創作鋼琴曲,和聲排列與配器相關,正因此,李斯特可輕而易舉地將其鋼琴曲改編成交響樂,因而他的音樂有著紅色性格熱情奔放的氣勢,細膩度卻明顯不如肖邦。
其二,肖邦的作品表麵上看似隨意的優美旋律巧奪天工,渾然天成,其實都是經過肖邦仔細考慮和精心設計的,充滿藍色性格令人驚歎的邏輯性;然而,李斯特的作品到處流動著紅色性格的自由主義,直指未來,他發展成熟的動機變形手法,逐漸成為後來浪漫主義和印象派音樂的標準之一。
其三,紅色李斯特的鋼琴練習曲曆來被認為“煽情、優美但空洞”,是他最好聽的音樂,和藍色肖邦的練習曲不一樣,李斯特的練習曲一直比較激烈,仿佛有無限的激情需要消耗。同樣是技術艱深的練習曲,肖邦不僅有著華麗的技巧,而且其五光十色的音色表現在這裏發揮得淋漓盡致,二十四首練習曲加上三首新練習曲幾乎涵蓋了所有的情感表現。而李斯特的《十二首超技練習曲》在技巧上已是鋼琴演奏藝術的象牙塔尖,他的練習曲充滿了八度的快速跑動以及各種超難度的大跳,炫技非凡。為了炫耀自己高超的鋼琴技術,紅色性格的李斯特還專門創製了音樂會練習曲這一音樂題材,而從藝術性和內容的深刻性來說,則明顯弱於藍色的肖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