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會吃飯,你就會成佛57(1 / 2)

卷十 禪之心 一、問禪趙州

柏林禪寺禪堂西側,是淨慧老和尚的問禪寮。曾有南來北往的眾多學禪者前來問“什麼是禪”。

且聽淨慧老和尚做禪的開示。

首先,禪是一種境界。

禪宗有一句話,叫做“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境界呢?是覺者的生活境界。覺者就是佛,佛時時都在禪當中,佛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無不是禪,所以說“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這是覺者的生活,這是佛的生活。“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這就是禪的境界。我們可以從外表看到佛的那種安祥、自然、喜悅。這也是悟者的生活境界。

隻有把一切的理論架構拋開了,把一切的思維分別拋開了,你才能體驗禪的境界。換句話說,隻要你把二元對立的東西徹底放下,當下就是禪的境界。並不是說還要等到什麼時候才是那個境界,一切都是當下的。我們每個人不妨試一試,在片刻之間,一秒鍾、兩秒鍾、三秒鍾,你可以體會一下這種境界。從效果來說,禪是一種境界,我們每個人真正要去把握的就是這個東西。

第二,禪是一種受用、一種體驗。

禪的境界是看不見摸不著的,隻有自己去體驗、自己去受用;而且這種受用是自受用,與他人不能共。禪的受用和體驗唯行者有,唯證者得。你若是個修禪的人,就會有這樣的體驗和受用;你若證得了禪的境界,你就會得到這種受用。

禪是直接的、當下的。它不需要空間的轉移,也不需要時間的轉移,即此事,成此事。這就像古代一位詩人描寫一位禪師在炎天暑熱的時候感受到的禪的受用。這位詩人在他的詩是怎麼寫的呢?大家可能都知道:“人人避暑走如狂”,在暑熱炎天,都想避暑,東奔西走好像發了狂一樣。“獨有禪師不出房”,隻有參禪的人、學禪的人、修禪的人,他沒有這種奔走如狂的現象。“不是禪師無熱惱”,並不是禪師就感受不到這種熱惱。“隻緣心靜自然涼”,心靜了自然就涼了。心靜是個什麼狀態呢?就是我剛才說的,涼和熱這種二元對立的狀態不存在了,沒有什麼熱或者不熱。一有二元對立,他的感受馬上不同了。二元對立是什麼呢?就是我們的分別。

類似這種故事很多。唐朝時候的新羅國(就是現在韓國的一部分)的元曉大師到中國來求法。走到中國的邊遠地方,傍晚時分,前不著村後不著店,在荒郊野外也找不到一個借宿的地方。幾個人沒辦法就露地而宿,沒有水,也沒有吃的東西。晚上模模糊糊地到處找水喝,突然找到一個很小很小的坑,裏邊有一點水,他們就拚命地喝,喝了以後感覺甘甜舒服。到第二天早上一看,那水是從棺材裏麵流出來的屍水。當下起了分別心,嘔吐不止。同一件事情,由於有分別和沒有分別,截然是兩種效果。沒有分別的那一刻,就是禪的境界、禪的受用,這種受用非常地明顯。

所以說禪是一種受用、是一種體驗。這種體驗就是要遠離分別,達到無分別。因為世界上的事情本來就是平等的,一切都是平等的。差別隻是它的相,平等是它的性,我們要離相而證性,這樣得到的受用才是究竟的。

第三,禪是一種方法。

從本質上看,禪是見性的方法,“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種方法,它最究竟的目標就是直指見性,不走彎路。如何才是直指呢?就是要我們每個人徹底地相信自己是佛,要徹底地相信,不是半信半疑,而是一點懷疑都不要有。然後就在此觀念的指導下,把佛的一切要求一步到位,這就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所謂“見性成佛”,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一步到位——直指嘛。這種方法不是死的,而是活的。它是一種動態的方法,因人、因時、因地在起變化。禪宗講“不以死法與人”,就是它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