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禪之心 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如何是禪之心?
《金剛經》中,佛陀告訴須菩提長者“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禪者應該“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不應執著於任何事物的表象,對於一切現象都不要貪戀,都不要受其影響;如果能夠達到這個境界,也就能夠開啟自己的“禪之心”。《金剛經》最後的一首四句偈對“應無所住”做了更精細地闡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世間一切事物及其現象,如夢、幻、泡、影、露水、閃電,虛妄不實,轉瞬即逝。不留戀,不執著,“而生其心”,即是禪之心。
看看古代的禪師們是如何體認禪之心的!
蘇東坡與佛印禪師同遊靈隱寺,他看到觀音菩薩像的手上也拿著一串念珠,於是,問佛印禪師:我們拿念珠念觀音菩薩,觀音菩薩拿念珠念誰呢?
佛印說:他也在念觀音啊!
他自己就是觀音啊,為什麼也要念觀音呢?
佛印說:他比我更清楚:求人不如求己。
蘇東坡被派遣到江北瓜州任職,和金山寺隻隔著一條江。有一天,蘇東坡禪修有得,做了一首偈子,很得意地派書童過江送給佛印禪師。偈子寫道:
稽首天中天,
毫光照大千;
八風吹不動,
端坐紫金蓮。
蘇東坡禮讚佛陀,他說,在佛光照耀下,我的心已經不再受到外在世界的稱、譏、毀、譽、利、衰、苦、樂八風所牽動了,如同端坐蓮花座上的佛陀一樣。
佛印禪師讀過之後,拿起筆來,批了兩個字。
蘇東坡打開書童拿回的詩箋,一看上麵竟然是“放屁”兩字!
蘇東坡不禁無名火起。豈有此理!不稱讚也就算了,怎能罵我“放屁”。他氣衝衝地乘船過江找佛印禪師辯理。
船到對岸,蘇東坡發現佛印禪師正在江邊等待。
蘇東坡說:“禪師!你是方外之人,我們是至交道友,你怎麼開口罵人呢?”
佛印若無其事地說:“罵你什麼了呀?”
“你說我的詩偈是放屁?”
佛印嗬嗬大笑:“哦!你不是‘八風吹不動’嗎?怎麼讓這一個‘屁’吹過江來了?”
遠離禪之心的人,會怎麼樣?
佛陀說,凡是執著於某一事物或見解,而藐視其他事物或見解的,都是處於纏縛之中的人。
在《金剛經》中,佛陀講了一個比喻。
有人旅行的途中,遇到一大片水域。岸邊上,卻沒有船可以渡過去,也沒有橋梁跨越水麵。於是,這個人采集草木枝葉,做成一隻筏子。借此筏之助,用手劃水,到達對岸。上岸後,他想,此筏對我大有裨益,由於它的幫助,我才得以靠手足之力,來到此岸。所以,我繼續前進時不能丟掉它,應該把它頂在頭上,或者背在背上。
他這樣做對嗎?
佛陀說:“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佛教的智慧猶如這個筏子,是來濟渡的,不是讓人負荷的。你看,木筏雖然如此重要,但一旦對它產生執著,尚且要舍棄,何況那些不美好的事物?
在柏林禪寺,讀《趙州禪師語錄》,我曾為下麵的故事所震動。
有一天,一位僧人給趙州禪師畫了一幅寫真像,準備呈給趙州禪師看。
他手執卷軸輕聲語:“阿彌陀佛。”
趙州禪師注視來人。小侍者接來人遞上來的卷軸,輕輕打開。
哦,好一幅趙州禪師畫像。
畫中的趙州禪師正目光炯炯地看著畫外的世界。
小侍者頑皮地盯著畫像,再回首看看在禪椅上端坐的趙州禪師,滿臉笑意,將畫恭敬地呈給趙州禪師。
趙州禪師看了一眼,淡淡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