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會吃飯,你就會成佛59(1 / 2)

卷十 禪之心 三、禪心三無:對禪之心的校勘

明海法師說:“要按禪的精神去生活,按祖師的教導去生活,以禪之心去生活,應該具備無憂、無悔、無怨三種品質。當然一個體悟了禪的境界的人,心態究竟是怎樣的,隻有他自己知道。如果我們根據祖師的教導,根據佛法的精神去描述這顆心,也可以從很多方麵去描述,有些機鋒、棒喝也是在展現他們的這顆禪之心”。

參學生活禪,要有無憂之心。

明海法師認為:“禪心是徹底地放下了憂愁的。雲門文偃禪師說‘日日是好日’,就是禪者無憂的生活態度。”

佛陀對於人的心態有一個描述,說人是憂喜參半的。在憂這方麵,有時又叫憂悲、苦惱。我們在日常生活裏經常會有憂愁,俗話講:“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生活裏的憂愁,來源於我們的得與失,患得患失;也來源於我們對自己未來命運感覺到不可把握,前途難以預料。

無論西方還是東方,不管有文化還是沒文化的,人們都對預測命運很有興趣,無論是通過星相、血型、星座等還是用占卜、生辰、四柱、奇門遁甲等去預測,這類學問的發達,說明人類具有想把握自己未來、把握自己命運的欲望,也說明了人類整體上存有一個潛在的憂患意識,希望通過種種的預測,把握命運,以此方法來化解、衝淡內心對不可知的未來的擔憂。

日常生活裏,習禪擺脫憂愁,從哪裏做起呢?

任何一件事,不會因為我們擔憂,它就變好。所以,要做到“無憂”,要從放下對未來的牽掛、猜測和擔心開始,從放下對某件事得失的考慮開始。

一切未來的結果,都是從現在、從當下我們的言行延伸出去的。我們所生活的環境裏有很多因素,是我們沒有辦法把握的。我們能把握的,是自己的行為、語言和思想。所以,我們隻能從可以把握的地方下手,從眼前下手,由此來把握未來。這樣,真正把對未來的擔憂,變成現實的力量,可以感知、可以把握、可以確定的力量。

要做到“無憂”,隻能從把握“當下”下手。從眼前開始,把對未來的擔憂變成現實的力量,把當下該想的事想好,該說的話說對,該做好的事做成功。不斷積蓄著,時刻準備著,去創造美好的未來。時機一到,該來一定會來。所謂不期而至,不期然而然了。俗話說得好,“但自行好事,莫要問前程”,真正做到了這一點,何憂之有?

參學生活禪,要有無悔之心。

“悔”是指人對過去所做、所說、所想的東西放不下。但世上沒有後悔藥可賣。後悔的味道,讓我們內心不自在,堵塞在對過去一件事、對過去自己錯誤的執著裏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