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會吃飯,你就會成佛59(2 / 2)

世間的一切都在變化,包括錯誤,一切都是無常的,都有可能由好變壞,又由壞變好。所以即使我們一時做錯了事情,悔青了腸子,不如及時總結教訓,從頭再來。

“禪心是無悔的。禪心遠離了一切的執著。從祖師的語錄裏,我們能夠看到:禪心從來不會停留在對過去的執著、對過去的後悔裏麵。當然,對我們大家來說,更重要的是,我們怎樣不再給我們的人生帶來新的後悔。這個最重要!”

珍惜我們生活中遇到的每個因緣,善待每一個人,善做每一件事,該做好的我們都認真地去做好了,不再產生有可能讓我們後悔的事,那我們就能活得輕鬆快樂了。

參學生活禪,要有無怨之心。

怨,就是對現在的一切放不下。

“無怨之心,就是沒有怨恨,沒有怨言,沒有怨念地去生活,去對待一切。禪者的無怨,就是對人生路上所遇到的一切,都能夠歡喜接受,沒有怨,也沒有恨。不僅要歡喜接受,還應該心存感恩。對我們遇到的不符合我們意願的,不管是大自然的情況,還是生活中自己身心的種種變化,也要能夠認識到,這一切的因緣,就是自己所有的,因此,要麵對它,接受它,而不是排斥它。”

我們要學會正麵對生活裏那些不符合我們意願的、負麵的東西。什麼時候能夠正麵地對待它,它就什麼時候開始轉化。如果我們背對它,逃避它或者怨恨它,可能它永遠都不會轉化。正麵它,接受它,是禪者的生活藝術,也是禪者的覺照能力。

生活中,經常見到一些牢騷滿腹、怨聲載道的人,他們缺少對環境的適應能力,經受不起命運的考驗,“逆商”低下。所謂“逆商”是指一個人麵對不良環境和坎坷、挫折等不如意的情境時的反應能力、適應能力和轉化能力。無數事例證明,生於憂患的人才能成大器;怨氣隻能令人意誌消沉,灰心喪氣,不思進取。

觀察那些喜歡發牢騷的人,一般都是比較注意索取,不願意奉獻的人,經常對別人不滿意,總是要求別人該如何如何,卻很少要求自己。喜歡奉獻的人恰恰相反,他們少有牢騷怨言,很少去要求別人,總是從自身做起,贈人玫瑰,手有餘香。比較而言,這些牢騷少、無怨言的人生活質量高,人緣好,快樂多;反之,那些牢騷盛,怨憤多的人與己不快,與人不樂,生活質量無從談起了。

“禪心三無”要求人們從自身做起,每個人都該認識、理解、行動起來,反觀自己的生活,自淨其意,不斷地把內心裏的憂愁、悔意、怨憤,轉化為無憂、無悔、無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