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4章 後記 我的心路,我的三十年(1)(2 / 3)

1980年,在靖遠一中我以應屆生身份考入大學。當時學校參加考試的有600多人,除了200多名應屆生以外,補習生也不少,都是前些年積壓的。當年靖遠一中總共考上大學的有20多人,其中應屆生不到10人。在當時,靖遠一中的高考升學率在全省算是好的,考的少主要是由於全國的錄取人數少。記得好象當時全國總共才招27萬多人,不像現在,高考升學率能達到50%以上。

和我一起考入重點班的同村的初中同學4人,最終都考上了學。其中我考入慶陽師專數學係,他們三人分別考入靖遠師範、臨洮農校和定西衛校。在當時來說,考上大學或考上中專就意味著端上了鐵飯碗,就意味著一輩子不愁吃不愁穿。這對於一個農家孩子來說,簡直就是一個夢,也是人生最大的夢。當然,人生的夢總是在不斷升華。夢既是動力,也是阻力。有夢,才有人生。夢是成就人生的動力。但夢實現後,對於知足者而言,夢往往就變成了一種阻力。人的一生,既需要夢,也需要夢的升華。考上大學後,村裏人都是議論紛紛,羨慕不已。我自己也有一種範進中舉的感覺,感覺天地比以前大了很多,似乎天空更為明亮,地上的草也更為青翠和有朝氣,路上碰見人,也有一種喜氣洋洋的感覺。

人生的路很長很長,但要緊處往往隻有幾步。高考改變了中國,也改變了許多個人。高考是許多中國人命運的轉折點,高考也是我命運的轉折點。從此,我人生的軌跡轉到了另外一個層麵,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這是一個進入良性循環層麵的開始,正如混沌中的軌跡分岔一樣,這時我已進入到了另一個岔道。而同我一塊上小學或上中學的那些沒有考上大學或中專的同學,後來的命運大多都不盡如人意,其中也有個別有成功的,但總體較差。有時回老家看看,碰見小時的同學,有的已蒼老不堪,完全是一副老農民樣,在身上已找不到一點當年青春朝氣和充滿活力的影子,談話間也處處顯示出一種自卑的神情。而見了那些考上學的同學,大多西裝革履,風度翩翩,談笑風生。所以,如果有人問在我的一生中影響最大的一件事是什麼,我的回答就是高考。高考造就了一大批知識分子,而知識分子是先進生產力的主力軍,是社會改革的領跑者。如今,正是這批知識分子,正在成為中國的骨幹,也正在支撐著中國的前行。三十年中國的快速發展,可以說是知識分子功不可沒,高考功不可沒。說起高考,我們不得不感謝鄧小平。鄧小平改變了中國,也改變了我個人。如今,小平同誌已是故人遠去,但曆史不會忘記,人民不會忘記,是小平同誌翻開了中國發展史上新的一頁,從此,中國曆史走向了新紀元。

20世紀80年代,是一個60分萬歲的時代。在當時,對於大多數窮困農村的孩子而言,人生最大的夢,就是端上鐵飯碗,現在既然夢實現了,動力也就不足了。這時,有更多的學生開始了新的追求和探索,有些同學就更多強調娛樂、自由和個人價值。但強烈的求知欲阻擋了我的這種心理。在慶陽師專的兩年時間裏,通過廣泛閱讀,我學到了不少知識,最終以全班總分第一名的成績畢業。

1982年大學畢業後,到哪兒去工作,就需要考慮。由於我當時也沒有什麼可利用的資源和關係,就隻能聽天由命。在分配期間,班上有的同學四處活動,但我仍一個人呆在靜靜的房間看書。學校先是將我們分到地區,然後由地區分到縣,再由縣再往各學校分,最後我被分到了家鄉的中學教書。當時,與我一塊同時分配的有好幾個師專的學生也都分到了農村中學。在當時,大專就是一個不錯的學曆,我們之所以分到農村,聽縣文教局說是為了加強農村的教學力量才將我們充實下去的,為此,我心裏也感到自豪。但現在想起來,事實並非如此。因為從當時的情況看,與我們一同分配而留在城裏的,既有大學生,也有許多中專生。實際是當時有關係的大都留在了城裏,而沒有關係的,不管是大學還是中專大都分到了鄉下。所以有時候罪惡往往戴著正義的帽子,這種情況使我對社會有了初步的認識。理想與現實畢竟是不同的,從此,我也有了關係的概念。關係也是一種資源,有關係與沒關係,結果是大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