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節(2 / 3)

陳梓坤肅然接道:“所以本王才要平定這亂世,天下四分五裂,刀兵必起。隻要一統四海,才會有太平盛世。”

兩人相顧無言,帳中一時寂然。

陳梓坤見境內安然無恙,便將藥材和藥方低價賣給在大梁附近的陳國商人,商社在各種商鋪前設粥棚,向災民廣施藥粥。

接關劉潛又派了十幾名精吏幹員回去主持救災事項。京城情況一度好轉。但劉昂在一幫近臣後妃的聯合鼓動之下,終於下定決心一定要禦駕親征。他下詔讓十二歲的太子劉赫監國,自己親率大軍西征。不僅如此,他還帶來了四百名宮女太監,禦廚禦醫也一並帶了來。大軍由王子劉據率領從陸路出發。魏王則帶著他的禦林軍和宮女太監沿水路往西進發。

陳梓坤聞訊,不禁大為振奮。幾日之間,頻頻聚將商討大事。各級將領加緊時間操練軍隊。大批的糧草從陳國源源不斷的運往戰場。劉潛似乎也感到強烈的不安,一直奉行堅守戰術的他突然向陳軍發動襲擊。雙方在白馬關外一場血戰。兩軍勢均力敵打個平手,魏軍再次退入營寨,仍舊堅守不出。陳軍也不討敵罵戰,他們做好了準備靜靜地等著魏王劉昂的到來。

☆、81第八十一章龍關大捷

天氣轉涼,讓人聞之色變的瘟疫漸漸平息下去,但是流民問題仍然沒有徹底解決。為了生存,有些災民甚至開始逃向他國。吳、晉、陳三邊境每日都有魏國百姓越境,他們中的少部分成功了,大部分被守軍抓回。魏王聞言勃然大怒。下令凡是越境叛國者一律腰斬。帶頭組織民眾叛逃者誅滅九族!這道命令一下,舉國嘩然。

陳梓坤揣摩時勢,便讓蘇放擬了一封國書痛斥魏王:大梁天子仍在夷州,天下四王皆為諸侯之王。庶民無論流向何國,都在大梁國境。民如流水,當任其自願流動。百姓奔逃,君不自省已身之過,反無端加極邢於百姓。如此暴虐之君,不除不足以平民憤!

國書的內容迅速在魏國境內流轉。無獨有偶,晉王也趁機發檄文討伐魏王,遙遙聲援陳王。並傳令邊境守軍大開國門,歡迎魏人入晉。陳國邊軍甚至派騎兵護送魏人入陳。

陳晉兩國國君的檄文和詔令同時也極大的刺激了魏國的富商豪紳。此時,魏國烽煙四起,魏王數次加稅,這些富商豪紳的日子愈發難過。但他們又不像平頭白姓那樣無所顧忌,正當他們猶豫難決時,陳王的檄文傳到了大梁,不啻於給他們當頭一棒:大梁仍未滅亡,雖然梁朝王室後裔遠在大海的另一端,但,畢竟還在。如陳王魏王晉王之流,統統不過是自立的諸侯王,無論他們流向何國都是在大梁國境,何來叛國之說?如此一說便將他們,——一般是指有些操守和清高的文人士子之類的疑慮也打消了。

魏國再次掀起了新的逃民浪潮。這次逃民不同於一百百姓,他們常常是幾大家族連在一起,有大批家丁護院隨行保護,魏地邊軍更是焦頭爛額,連連向朝廷上表請援。劉潛再三奏請魏王用懷柔之策撫慰百姓,先開倉放糧賑濟災民,然後發明詔告知全國取消加賦。其次再割五城給晉國,然後集中優勢兵力獨對陳國。$思$兔$網$文$檔$共$享$與$在$線$閱$讀$

但劉昂早被兩人氣得頭昏腦漲,根本不聽劉潛的諫言。他對於大魏鐵騎無比自信,前次衛州大敗皆是因為崔澤無能,連累三軍。所以他甫一到龍關稍事休整就立即下令襲擊陳軍,以解心頭之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