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同學的問題。我處在一個材料緊缺的情況下,對每一點可能充當材料的瑣細都無限的珍惜,但是從另一方麵看,材料的稀缺在某種程度上倒是一種成全,困境逼迫我必須調動想象力和感情,甚至幻覺,《傷心太平洋》是一個很好的實驗,它的材料太少了,尤其對於像我這樣比較嚴格的寫實主義者,也因為此,它成為我小說寫作的一個例外,它有點像詩。我向來依賴材料以求寫實,但是《傷心太平洋》無可依賴,隻能憑借自己的情感支持。在《傷心太平洋》,我企圖和一個遙遠模糊的根源發生關係,這是一個幾近絕望的企求,將感情推上強烈的程度,是我以前從未做到過的,很遺憾地,以後我也做不到了,我再不可能寫這樣的小說。
張錦忠:
事實上,作為王安憶的父親的同鄉——南洋來的人,我最想看的王安憶小說其實是《傷心太平洋》,而不是《長恨歌》。所以高雄文學館說要贈書給聽眾摸彩的時候,問我要推薦什麼書,我推薦的就是《傷心太平洋》,昨天有很多人拿到了《傷心太平洋》,這是我的一個私心。
各位還有沒有什麼問題?王安憶的粉絲有沒有什麼要提問的?
蔡美智:
剛剛王老師提到小說的邏輯,餘老師就切入了美國作家海明威,講了一段《老人與海》的邏輯。華文小說的小說邏輯可能多少都受了中國古典小說的影響,也就是所謂史觀、三國那種大時間的框架和一種以人或家族為主的小時間框架,如果現代的年輕人不讀中國的傳統小說,隻涉獵東亞或者是北美、南美小說的話,寫出來小說邏輯是不是也可以納入剛剛的論述當中?不同的族群因為不同的語言和文化,對於小說的想象或是論述的邏輯是否有不同的規格? 我這個問題是不是屬於哲學的問題?
回到同學的問題。我處在一個材料緊缺的情況下,對每一點可能充當材料的瑣細都無限的珍惜,但是從另一方麵看,材料的稀缺在某種程度上倒是一種成全,困境逼迫我必須調動想象力和感情,甚至幻覺,《傷心太平洋》是一個很好的實驗,它的材料太少了,尤其對於像我這樣比較嚴格的寫實主義者,也因為此,它成為我小說寫作的一個例外,它有點像詩。我向來依賴材料以求寫實,但是《傷心太平洋》無可依賴,隻能憑借自己的情感支持。在《傷心太平洋》,我企圖和一個遙遠模糊的根源發生關係,這是一個幾近絕望的企求,將感情推上強烈的程度,是我以前從未做到過的,很遺憾地,以後我也做不到了,我再不可能寫這樣的小說。
張錦忠:
事實上,作為王安憶的父親的同鄉——南洋來的人,我最想看的王安憶小說其實是《傷心太平洋》,而不是《長恨歌》。所以高雄文學館說要贈書給聽眾摸彩的時候,問我要推薦什麼書,我推薦的就是《傷心太平洋》,昨天有很多人拿到了《傷心太平洋》,這是我的一個私心。
各位還有沒有什麼問題?王安憶的粉絲有沒有什麼要提問的?
蔡美智:
剛剛王老師提到小說的邏輯,餘老師就切入了美國作家海明威,講了一段《老人與海》的邏輯。華文小說的小說邏輯可能多少都受了中國古典小說的影響,也就是所謂史觀、三國那種大時間的框架和一種以人或家族為主的小時間框架,如果現代的年輕人不讀中國的傳統小說,隻涉獵東亞或者是北美、南美小說的話,寫出來小說邏輯是不是也可以納入剛剛的論述當中?不同的族群因為不同的語言和文化,對於小說的想象或是論述的邏輯是否有不同的規格? 我這個問題是不是屬於哲學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