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光中:
而且她的小說也會寫一個女人,上樓梯是走向一個無光的世界。她常常有這種負麵的描寫,譬如說現在我就不敢請張愛玲到這裏來演講,她不會像你這樣啪啦啪啦地講完。她的生活很低調,很多人去訪問她都找不到她。
王安憶:
也許還是時代造成的。我曾經讀過張愛玲和蘇青共同接受一名記者采訪,我感到她們兩位和那記者談話的時候非常活潑;那位記者顯然是位先生,她們跟那記者談笑風生,非常開朗有趣。那可能是在張愛玲最好的日子,因為出名了嘛,年紀輕輕的出名了,不是說出名要早?可能也遇到了胡蘭成,又有蘇青這樣的閨蜜,她就很高興。你們看蘇青和她要好,我覺得蘇青的性格對於張愛玲是一個很大的補充,因為蘇青是一個簡單明了的人,而張愛玲其實是,她心裏很明白蘇青是比不上她的,所以她和蘇青相處很放鬆。所以我在想張愛玲也有著快活的時候,後來也是一係列的人生境遇吧,使她越來越避世,從舞台中心區走到邊緣燈光黯淡的地方。就像餘老師剛才所說,她寫的女人是走到一個無光的地方,這很像她的心境。想象一下,如果她的生活不是發生這麼多事,如果時代不要這麼變革,胡蘭成和她一直好到底,胡蘭成不要替日偽政府做事,以至被追得四處逃亡,然後邂逅小周什麼的女人……我曾經看過一個老先生的文章,寫他50年代時候遇到蘇青,那時蘇青在上海的一個地方戲劇團做編劇,他說蘇青穿著一身列寧裝,能夠想象張愛玲穿列寧裝嗎?我們繼續想象,張愛玲和胡蘭成最後真的結婚,生了孩子,她也許也會穿一身列寧裝,也會去寫新社會需要的新劇本,事情就有些想不下去了,所以還是和個人性格有關,她不會如蘇青那麼變通。這麼說,她還必定是這樣的命運,必定走到沒有光的地方。可終歸是遺憾的,她要是不遇見胡蘭成多好!
餘光中:
她不但遇見胡蘭成,在胡蘭成之後還有啊!所以她都遇人不淑,給她一個打擊,她遇人不淑,那個時候後麵還有一個賴先生(王安憶:賴雅,是美國的那個)。那個時候她最好的作品都已經寫完了,好像她要把場景轉到美國去也不太可能。
王安憶:
是啊,出名要趁早是不錯,可是早熟也早衰,她寫作的盛世恰是在時代激變的縫隙裏,驚鴻一瞥。後來為生計為香港電影公司寫的電影劇本,現在回過頭去看,也覺得平淡,年輕時候的奪目光彩似乎消失了。所以我想,同學們也不要追求出名要早,人的總量其實是有限度的,早用早完,我們不如將它存著,存到心智更成熟的時候,說不定它還會有繁殖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