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對高宗的感情,曆來有兩種不同看法。一種認為武則天把高宗視為手中玩偶,無愛情可言,甚至有殺害高宗的圖謀。另一種認為武則天對高宗還是很有感情的。後人已無法再窺視武則天的內心世界,也許她對高宗是一種複雜的感情。但可以肯定的是,當愛情遭遇權力的時候,她決不會因為前者而放棄後者。為了權力,一切濃情厚誼可以放在一旁,一切矛盾糾葛也可以消解。
為了權力,武則天不但可以拋棄親情,甚至也壓製自己的感情。為了長遠的目標,她又隨時調動宗親中可以為己所用的力量。
上元年間(公元674年),高宗在泰山封禪時的關於“流人不許還”的詔書在行使了八年之後終於解禁,武則天有選擇地召回了一批人。在被召回者之中,最主要的是武氏家族中的人物。武則天的堂侄武承嗣被召回了。不久,武三思和整個武氏家族都回來了。這些人,成為武則天奪權的一支重要依靠力量。
武承嗣的歸來,意味著皇後與武氏家族的全麵和解。武氏家族中第三代人對武則天的態度與第二代的迥然不同。第二代人是舊日家族矛盾的當事人,他們對舊怨耿耿於懷,並且認為跟著武則天是危險的事。而第三代對舊日矛盾沒有切身體會,他們有切身體會的是在嶺南的痛苦生活。他們受不了那種生活,唯一的願望就是迅速離開嶺南,回到安富尊榮的境遇中去。諸武子弟在領教了武則天翻雲覆雨的手段之後,也比他們的父輩聰明多了,他們對武則天沒有絲毫的不滿或不敬,隻有順從和依附。他們擁護武則天的權威,亦步亦趨地緊跟其後,為武則天的統治搖旗呐喊。
鹹亨五年(公元674年)四月,武承嗣被召回後破格提拔為宗正卿。不過,在高宗去世之前,諸武子弟在朝廷的權勢還是頗為收斂與謹慎的。十年中,武承嗣隻是一般臣僚,在政治上無特殊表現。一方麵,高宗在世之時,武則天對李唐宗室和朝中大臣還是頗為顧忌的。宗室子弟有著皇族高貴的血統和身份,“地尊望重”,在皇宮或者地方都有著較大的勢力和影響,同時還有高宗對他們的優待和庇護,不能不避忌。而戴至德、劉仁軌、狄仁傑、裴炎等一批正直能幹的朝中大臣的存在也無形中限製了武則天的濫用外戚。另一方麵,諸武子弟從嶺南被召回,武則天要對他們重新認識並改變態度,諸武子弟要小心翼翼地表現自己,雙方建立一種新的關係也要經過一個漫長的過程。因此,在高宗統治時期,諸武子弟的政治活動還是頗為保守的,武則天並沒有賦予他們太多的權勢,武氏子弟無一人擔任過宰相之職。諸武權勢的增長主要是從高宗死後開始的。
嗣聖元年(公元684年)二月,武則天和裴炎集團發動了二月廢立,而行冊授新皇帝禮的居然是禮部尚書武承嗣。為新帝行冊授禮的人必須有極為顯赫的身份,當年,綬冊武則天為皇後的是當時頭等顯貴、威望崇高的老臣司空李勣。按理說,當時劉仁軌與裴炎的威望都在武承嗣之上,武則天卻不挑選他們,而挑選武承嗣。它向整個士族社會傳遞了一個信息:準備大大起用武氏家族了。
光宅元年(公元684年),閏五月,武承嗣被任命為宰相。第二個被重用的是武三思。武三思是武則天長兄武元慶之子,他被提拔為夏官尚書(即兵部尚書)。與此同時,武氏家族的小輩人物也迅速得到提拔。太平公主的丈夫武攸暨由駙馬都尉做到了右衛將軍,他的哥哥武攸寧由鳳閣侍郎升為納言,即門下省的長官侍中。還有武則天的姑表弟宗秦客也做到了鳳閣侍郎。
武則天稱帝以後,給父親的廟號是高皇帝,武士彠成了周高祖。追諡先世的同時,還要分封後代。與武則天同輩的人無一健在。其同父異母兄武元爽之子武承嗣封魏王,武元慶之子武三思封梁王,這是武士彠的一支。武士讓一支,武懷道之子武攸寧封建昌王、武攸暨封千乘郡王,武惟良之子武攸宜、武攸緒,武懷運之子武攸歸、武攸止、武攸望皆封為郡王。武士逸一支有武重規、武載德、武懿宗、武嗣宗四人健在,皆為郡王。武則天不僅將所有在世的侄字輩人物分封為王,還將武承嗣六子武延基、武延義、武延安、武延壽、武延光、武延秀分封為郡王。這樣,一個以武則天為核心的武氏宗族集團,就成了名正言順的皇室集團了。除了封號,還安置他們到中央或地方的各級官僚機構中去。武承嗣、武三思當朝用事之時,朝中宰相都依附巴結他們,一時間炙手可熱。諸武子弟又與幸臣、酷吏相勾結,沆瀣一氣,排斥異己。一支武則天掌控的能在外朝發揮巨大作用的勢力形成了。
在對武氏家族的處置中,武則天充分運用了自己的“馴馬”哲學。當武氏家族的成員不服她的時候,她運用各種手段使他們貶黜嶺南,或借刀殺人,或誣陷至死。直到流放到嶺南的武氏第三代弟子對她唯唯諾諾,一心一意為她辦事,而她又處於急需支持勢力的時候,才將武氏子弟調回宮廷,授以重用。